街亭之戰敗,究竟有誰要負責?馬謖替誰背起了大鍋?

街亭之戰,雖然規模不大,但十分重要。雖然十分重要,但並不是一場艱難的大戰。街亭之戰,作戰目標其實只要守住街亭就可以了,而王平駐紮在山腳下,輕易便脫身而去,可知並非什麼艱苦之戰。

街亭之戰敗,究竟有誰要負責?馬謖替誰背起了大鍋?

首先,諸葛亮。諸葛亮為什麼不用魏延,而用馬謖?我看啊,還是私交不好的原因.諸葛亮第一次見魏延就要殺之,而且在自己身死之後,還定計假王平之手除掉了魏延.看來平常對這個魏延就沒什麼好臉色.吳懿等將也許處於同樣的原因.馬謖對面之敵是張頜,魏大將也.本領高強,從小說的敘述來看,確實只有魏延能敵之.而且,魏延殺入敵陣,"左衝右突,不得脫身,折兵大半。"恰遇王平來救,二將合兵一處,大殺一陣,魏兵方退。由此觀之,王平確有一等一大將軍的風範,敢於在三股敵軍面前,殺入來救魏延,沒有過硬的本領是不行的.

綜上所述,孔明即便不用魏延吳毅等將,也可以考慮王平為前部.這樣較為穩妥.因此,失街亭的責任,首先有孔明來承擔.

街亭之戰敗,究竟有誰要負責?馬謖替誰背起了大鍋?

二,馬謖.當然是馬謖了,現在該是主角出場的時候了.請看:馬謖到達街亭後,不按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卻驕傲輕敵,自作主張地想將大軍部署在遠離水源的街亭山上。真是教他去守街亭,他老兄就守在"街亭山"上了.不守要隘而守絕地,馬謖看來是要"置之死地而後生"了,結果被敵軍斷了水源,士兵不戰自亂.丟了街亭.現在我有個問題想問,為什麼馬謖一定要守街亭山?我看多半是被激怒的原因,看馬謖回答王平的措辭便知端曉,謖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見!兵法雲:‘憑高視下,勢如劈竹。’,再有"...吾素讀兵書,丞相諸事尚問於我,汝奈何相阻耶!"真是"忠言逆耳"啊,那馬謖熟讀兵書,飽學戰策,豈有不知絕地弄險的危險?我這裡的觀點是這樣的,馬謖未單獨帶兵作戰,"書生誤國"啊,殊不知戰爭乃是"以正和,以奇勝"!馬謖事事皆想出奇制勝,為其失敗埋下了附筆,也斷送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用個數據來量化一下要承擔的責任吧,孔明3分,馬謖6分,王平1分.怎麼還有王平?請聽我的分析.

三,王平.怎麼會是他?就是此人,激怒了馬謖,有據為證.平曰:“參軍差矣。若屯兵當道,築起城垣,賊兵總有十萬,不能偷過;今若棄此要路,屯兵于山上,倘魏兵驟至,四面圍定,將何策保之?”王平敢於當面指出主將的錯誤,而且當著眾將的面,可能沒考慮到馬謖的顏面.正是因為王平的反對,馬謖一再譏諷王平"女子之見",然後搬出"丞相尚且向我求教,何況爾等?",這樣的話語,不僅缺乏說服力.而且大失水準,也看出,眾將不服氣馬謖.下面的描寫很見功夫"馬謖將紅旗招動,軍將你我相推,無一人敢動。謖大怒,自殺二將。眾軍驚懼,只得努力下山來衝魏兵。"現在我們明白了,馬謖失敗的真正原因了,沒威信,自古"無德之人不能領袖","無才之人不能率眾". 要打仗,馬謖竟然不能調動兵將.外行領導內行的一大悲劇.在這裡,馬謖勘查地形之後,不聽眾將的意見,自己制定作戰計劃.絲毫不把別人放在眼裡.剛愎自用,也不開個研究會,更不要聽取別人的意見和建議.怎有不敗之理?

街亭之戰敗,究竟有誰要負責?馬謖替誰背起了大鍋?

再說,對面的司馬懿.他正好和馬謖相反,遇屬下有疑難訊問時,誨人不倦,把自己胸中的計劃說的明明白白,令"張郃大悟,拜伏於地曰:“都督神算也!”",而且,張頜還是司馬懿請至帳下的.

大軍未戰,可是勝負已判.

然而,王平自領一彪軍去後,按照孔明事先的交待,趕緊畫好了駐軍的圖本呈報上來,這為自己洗脫了責任,而且,失街亭以後,"臨危不懼,英勇善戰,化險為夷",並被"破格擢升為討寇將軍"看到這裡,就不明白了.怎麼論功行賞就沒了苦戰一場的魏延,吳毅等將?都說諸葛亮賞罰分明,以我看來,呵呵....

這王平也得負1分的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