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析事例挖掘深意——議論文分析事例法

議論文中常常會使用事實論據來證明論點。要想使議論文論證嚴謹有力,就必須對所舉事例進行分析。一些考場議論文,儘管論點正確、鮮明,選取的事例也典型、可靠,但是由於在舉例之後沒有進一步挖掘事例包含的事理,缺乏必要的分析,導致論點和事實論據聯繫鬆散,給人以堆砌事例之感。所以,舉例之後的分析就顯得非常必要。下面介紹幾種常用的分析事例的方法。

【技法點撥】

一、因果分析法

因果分析法就是在列舉事例和道理的基礎上,分析產生這一事實的直接或間接的原因,這原因就是所要證明的觀點。如: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論家王陽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傳統儒家對實驗的態度。有一天王陽明要依照《大學》的指示,先從“格物”做起。他決定要“格”院子裡的竹子。於是他搬了一條凳子坐在院子裡,面對著竹子硬想了七天,結果因為頭痛而宣告失敗。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 

這段話用王陽明“格”竹子失敗的事例,論述了“中國傳統儒家對實驗的態度,是不能適用於現在的世界的”的觀點,是比較典型的因果分析議例方法。

二、正反對比法

正反對比法是使所舉事例形成正反對照,然後加以分析,論證觀點。如:

就拿我國明代的張溥來說,他小時候很“笨”,別人讀一會兒就能背下來的東西,他往往要讀幾十遍才能背下來。但是,他並沒有灰心,每拿到一篇文章,先認真抄一遍,校正好,再大聲朗讀一遍,然後燒掉,接著再抄。這樣,一篇文章往往要抄六七遍。後來,他逐漸變得文思敏捷,出口成章,26歲寫下了名揚天下的《五人墓碑記》。

相反,仲永5歲就能賦詩,可謂天賦出眾。憑著聰明,他父親帶他四處作詩炫耀。仲永再也不思進取,長大後,他變得庸庸碌碌,“泯然眾人矣”!

以上的分析,緊承事例,角度一正一反,對照鮮明,有力地論證了“儘管先天智力因素的差異不可否認,但後天的勤奮則能彌補先天智力上的不足”這一中心論點。

三、反向假設法

反向假設法,就是列舉事實論據後,從正面或反面進行假設分析,以揭示論據和論點之間的內在聯繫。如:

上面文字舉做工苦和聽演講苦兩個反面論據,接著用“倘若……難道不……”假設分析,從而論證“會打算盤的人,只有從勞苦中找出快樂來。”(即應樂業)這一論點。反向假設法,常用“如果……那麼……”或“假如/倘若……怎能……”等表示假設關係的關聯詞來連接。

四、類比分析法

類比分析法,就是把列舉的事例加以引申或類比,深入淺出、觸類旁通地證明論點的方法。

這段話用讀書的好處與運動的好處作類比,由不同的運動可以去除身體相應的疾病,進而證明“人之才智但有滯礙,無不可讀適當之書使之順暢”的道理。把事例引申類比,從而使讀者從中得到啟發和教育。

五、揭示實質法

揭示實質法,就是在列舉出屬性相同或相關的幾個事例之後,對其進行歸納昇華,點明論據所包含的道理,揭示出論據與論點之間的邏輯聯繫,從而深化論點。如:

這段文字中,作者在列舉古今中外成功者的五個事例之後,歸納提煉出了“任何一項成就的取得,都是與勤奮分不開的”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