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控股新經濟:這是最好的時代,也要布最好的“局”

弗洛伊德學說認為,人的“本我”是本能慾望,要遵循快樂原則。早年間,樣板戲、民國老電影、加里森敢死隊、阿童木、排球女將、神探亨特、的士高、鄧麗君、鄭智化、遊戲廳、打卡磁帶、通宵錄像、地攤禁書這一切交相輝映,人們在這一切怪誕而自由自在中遵循著快樂原則。

與此同時,隨著對快樂的需求越來越高,人們開始築起壁壘分明的網絡世界。而隨著新經濟時代的到來,以及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加入,這層網絡壁壘又被打破,將一切本能的快樂重新互聯在一起。

泛文娛井噴,投頭部搶份額

據統計, 2017年文娛行業共發生投融資事件559起,吸引近300億人民幣的投資,其中熱門賽道視頻領域吸引人民幣87億;同年,中國獨角獸企業共計164家,其中文娛企業12家。“泛娛樂”以井噴式的發展速度,迅速分得了新經濟時代的第一杯羹。

從抖音抖到每個低頭族的手機屏幕上,從《白夜追兇》成功“下海”從《中國有嘻哈》收視大熱,從《絕地求生》一起吃雞,從2018世界盃成為線上全民樂……遊戲、文學、動漫、影視、戲劇等不同形式、風格的娛樂內容正在被愈多不同的人群消費著。

在投入消費層面時,光大控股進行了全面覆蓋。按照產業鏈的上中下游來看,無論是上游的內容產品的投資製作、電影人才培養,如電影電視投資製作公司、遊戲開發、電影藝術學院等;還是中游的內容流通,如電影的發行、宣傳等;抑或是下游的內容變現,如知識付費,電影票購買,成為愛奇藝會員等。

光大控股新經濟:這是最好的時代,也要布最好的“局”

為什麼要選頭部?艾渝講到,在過去的五年中,業內的投資邏輯幾乎都是圍繞人口紅利和網絡效應來的。一些創業巨頭都會以高滲透率為目的,滲透率越高,網絡效應就越強。與此同時,復購率就越高,帶來的盈利就越多,最後能夠打開非常薄的那一層。例如我們投資了美團,在快遞覆蓋到一定程度以後,它的成本急劇下降,最後能夠讓經濟單位打平甚至變為正數。

光大控股新經濟:這是最好的時代,也要布最好的“局”

而接下來當光大控股開始關注泛文娛這個領域的時候(約2016年),以人口紅利和網絡效應為核心增長力的這一波企業,基本已形成業內定局。“我們就沒有必要在一個已經形成格局的(GPR)裡面,再去挖細分領域”艾渝坦言。

開闢投資新時代,重注產業智能化

當人口紅利不再出水,新紅利正在另一邊搶先登陸。十三年前,葛大爺說:“21世紀什麼最貴?——人才”,深以為然。只是,十三年後的今天,當一分鐘內微博新發數據量過十萬;“臉書”瀏覽量過百萬……另一個身價不菲的“角兒”大數據引發了人們更多的思考:如何將大數據得到更好的利用?隨之,產業智能化開始逐步滲透人們的生活。艾渝說:“我們認為,不同於泛文娛的人口紅利,產業智能化拿的是數據的紅利,和技術提升所帶來的效率提升的紅利”。

有一個數據紅利吃相生猛的“狠角兒”相信大家並不陌生,它叫今日頭條。在完成用戶數據收集、瀏覽數據收集、多因子屬性收集這些工作以後,今日頭條會去做一個用戶標籤,然後去做內容標籤。其中的內容會自動推送至用戶。而用戶體驗佳的原因之一是,每個用戶在進入軟件時看到的標題和圖片都不一樣;當用戶去看一篇文章,其瀏覽的內容都會因自身的行為而改變。

簡單來說,今日頭條就是在對用戶需求深入理解以及對產出內容詳細分類後,再視線分發自動化的一個過程。其自動化分發的內容多,含有大量智能成分。這就是一種簡單的產業智能化。

其實這似乎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生活中人們在開車時不難注意到,紅綠燈閃爍時間由過去的固定化,變為現在的根據路況實時調節;電動汽車廠車間內不見一人,全自動智能生產線代替人力,省時省力高效。這些都是一個數據收集,平臺互通,智能決策的過程。

“我們的世界中,開始慢慢出現了這些產業智能化的案例。我們再去想一下,生活中到底有多少行業能被這一波產業智能化撼動?最後,我們自己的理解是,像光大控股目前所涉及的許多一如能源、城市治理、物流、教育等行業,雖然不能說會被產業智能化顛覆,但它們受到的影響和改變一定是深遠的。所以在光大控股看來,產業智能化是一條特別寬的河流,我們想花很多時間重注它,開闢一個新的投資時代。”艾渝坦言。

科技賽道投資邏輯三要素

產業智能化對應賽道更多的是科技賽道。近年來,光大控股相繼投資了商湯科技、第四範式、特斯聯、蔚來汽車、小鵬汽車、CIDI無人駕駛等不少平臺企業或者項目。在科技賽道的投資邏輯中,艾渝提到了三點。

首先是看中技術。所謂的看中技術,並不是從技術本身出發,去投資高端優秀的技術,而是將技術賦能傳統產業的過程。在光大控股過去的二十年PE(私募股權投資)裡做的很多是傳統產業投資,所以相較於早期VC(風險投資)這些,光大控股對中後期的PE投資和資本運作更熟悉,理解得更為透徹。在此基礎上,技術賦能產業做起來會更加得心應手,也能輔助一些傳統產業發揮到最佳狀態。

另外就是堅守技術商業化,保持投資理性。“在投資時,我們首先會了解這個技術解決的場景痛點;然後再去學習該技術的學術理念,瞭解它在學術界的經歷;當模擬出解決痛點後的優化場景,我們會再去嚴格計算未來它能夠帶來的什麼樣規模的產業變革;最後再去理性地考慮投資與否。”艾渝坦言。

最後艾渝提到了投後整合部分。這裡的關鍵詞是“雙管齊下”。“我們自己孵化企業,我們一邊投資,一邊運營企業。在幫助整合投資企業的時候,我們可以藉助自身運營企業的經驗。”艾渝坦言,“算法有多牛、論文有過多少篇、獲過什麼榮譽、是什麼人工智能的大咖……比起這些,我們更多的是關注你在創業過程中會遇到的問題。比如說你的算法牛了以後,你的工程能力是不是足夠強?你的團隊全面性是不是能夠符合你這個行業的認知?因為我們自己做企業,關於這些我們也更清楚。然後我們對它的關注也會持續很久,基本上在我們投完之後,每月都會組織派駐交流,甚至對一些企業提供培訓,我們自己也有技術人員去滿足這部分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