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北伐中发生了“极其意外”的事,曹丕还借画“羞死”一员大将

提及蜀汉“五虎上将”,关张赵马黄中尤以“关羽”最为知名,而威震华夏当属公元219年的“水淹七军”;这一战可谓轰动三国,关羽一人不仅擒杀了“庞德”,还逼得曹操要“迁都”。但这其中也出现了一个“极其意外”的情况,那就是曹魏“五子良将”之一的“于禁”投降;或许在很多人看来“于禁”不过是贪生怕死之辈,投降算不上什么稀奇事。

关羽北伐中发生了“极其意外”的事,曹丕还借画“羞死”一员大将

其实不然,抛弃《三国演义》的影响,“于禁”可并非一般人,身为曹魏“五子良将”,其地位不次于“关张赵马黄”。“于禁”自从征讨“黄巾军”时就跟随曹操,南征北战三十余年,史料记载“(于禁)身经百战,出兵必为先锋,退则必为后卫。”一时间威震三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不过是诸多“尊汉贬曹”的文人们过于注意刘备大将,因此“于禁”形象才显得低矮了许多。

想当年曹操征讨张绣,张绣复反,不仅杀了大将“典韦”,还杀了曹操长子“曹昂”;这一战曹操险些丢了性命,曹军更是大败,混乱之中四散奔逃。众曹军中唯有“于禁”部队临危不乱,且战且退之下为曹操的撤退争取了宝贵时间;而且在撤退途中遇到了“青州兵”趁机抢掠,“于禁”毫不犹豫的挥军赶杀。“青州兵”本是投降曹操的“黄巾军”,因为人多势众常备曹操容忍;今被“于禁”一路追杀,“青州兵”逃回曹营后诬告“于禁造反”。

关羽北伐中发生了“极其意外”的事,曹丕还借画“羞死”一员大将

当时情势危急,于禁顾不得向曹操解释,只说“敌后追,吾当先抗敌;曹公智,谣言止于智者,何惧?”于禁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根本不管所谓的“造反之罪”,仍指挥士兵先筑濠沟以防敌人来攻,这才有效的制止了曹军继续逃亡的乱局;之后“于禁”仍旧没有前往曹操处解释,而是派人说明当时的真实情况,而自己则继续坚守在前沿阵地。曹操听闻后当众称赞“淯水之难,吾其急也,将军在乱能整,讨暴坚垒,有不可动之节,虽古名将,何以加之!”

关羽北伐中发生了“极其意外”的事,曹丕还借画“羞死”一员大将

曹操对“于禁”的这番评价是相当高的,不仅肯定了他在这场战斗中的表现,还将其比成“古代名将”;试想,如此的勇武之人,这样临危不乱为曹操着想的大将,又怎么可能让人相信他会投降呢?不仅如此,之后“于禁”跟随曹操复破张绣于穰,擒吕布于下邳;再之后助曹仁破“眭固”于射犬。“于禁”的战绩太多,不管是官渡之战,还是之后的四方征杀,“于禁”从不离曹操左右,不为先锋即为后卫,曹操更赞其“武力既弘,计略周备, 质忠性一,守执节义,每临战攻,常为督率,奋强突固,无坚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别征,统御师旅,抚众则和,奉令无犯,当敌制决,靡有遗失。论功纪用,宜各显宠。”

关羽北伐中发生了“极其意外”的事,曹丕还借画“羞死”一员大将

其实不仅是“曹操”,就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也对“于禁”赞赏有加“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于禁最号毅重,然弗克其终。”如此威名赫赫的“于禁”,跟随曹操南征北战三十余年的“于禁”,莫说曹操不信其投降,当时三国之中又有谁能相信他会投降?即使“于禁”投降后,曹操仍仰天长叹“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一言以蔽之,“于禁”的投降在当时称得上是一件“不可能发生的事”。

关羽北伐中发生了“极其意外”的事,曹丕还借画“羞死”一员大将

与“于禁”形成鲜明对比的“庞德”,与关羽数次鏖战,还曾有箭射关羽的“壮举”;但是再看“于禁”,反而数次阻挠“庞德”。世人皆称“于禁”此举乃是小人,其意不过是怕“庞德”立功而压制自己。如果“于禁”真的是这么想的话,那就真变成了个“鼠肚鸡肠”的小人;但是,毕竟“于禁”追随曹操三十余年,而“庞德”不过才四年有余而已。即使是“庞德”此战首功,又岂能跟“于禁”三十年的赫赫战功相比?这点“于禁”不会不知。

关羽北伐中发生了“极其意外”的事,曹丕还借画“羞死”一员大将

“襄樊之战”关系着整个曹魏政权的命运,这场战役的胜败也同样关系着“于禁”的前途命运,这点身为主将肯定心知肚明;仅仅为了个人争名夺利就故意做出龌龊之事,这跟当年赶杀自家“青州兵”的“于禁”实在相差太远。再看“庞德”,即使是水淹七军后仍“战益怒,气愈壮”奋力抵抗;就是面对关羽的劝降,“庞德”仍大骂“竖子,何谓降也!魏王带甲百万,威震天下。汝刘备庸才耳,岂能敌邪!我宁为国家鬼,不为贼将也。”

关羽北伐中发生了“极其意外”的事,曹丕还借画“羞死”一员大将

再看“于禁”,被赶至绝路后毫不犹豫的做出了“投降”的决定;世人对此也评论不一,有人说“于禁”投降是顾虑数万将士的进退;另一种说法则认定“于禁”投降是因为年老,锐气已消磨殆尽。但不管怎么说,当年的虎将“于禁”终究选择了投降保命;对此世人也将“于禁”的投降和当年“关羽”投降放在一起对比,多有为其鸣冤之声。可仔细一看,当年“关羽”投降曹操,有条件在先“降汉不降曹”,而且最终离开了曹操;再看“于禁”,则是一脸懊丧,口中唯唯诺诺的乞命求怜。

关羽北伐中发生了“极其意外”的事,曹丕还借画“羞死”一员大将

由此可证,“于禁”投降与“关羽”投降有着本质的不同;只能说当年勇武的“于禁”早已消失不见,投降的“于禁”则成了不折不扣的“贪生怕死”之人。好在关羽最终被东吴所破,“孙权”为讨好曹魏,也对“于禁”恩宠有加;可这只是处于政治考虑,但其他人心底仍旧是鄙视“于禁”的。例如在东吴时,一次孙权与“于禁”并马而行,结果就遭到东吴臣子“虞翻”的责难““尔降虏,何敢与吾君齐马首乎!”说完这话还举起马鞭要打。

关羽北伐中发生了“极其意外”的事,曹丕还借画“羞死”一员大将

“虞翻”不过是东吴臣子中的一个而已,如果论功劳,“于禁”在曹魏之功胜强“虞翻”百倍;可在东吴,“于禁”的一世英名早已被人践踏的一文不值,一个小小“虞翻”不仅口出不逊,还敢明目张胆的拿马鞭抽打。可是“于禁”呢?身为“贪生怕死”之辈,在别人地盘上忍气吞声,为活命只能继续陪着笑脸苟且偷生;这样的屈辱放在一个征杀三十年,屡立战功的“大英雄”头上,个中滋味恐怕也只有“于禁”自己心中明白。

关羽北伐中发生了“极其意外”的事,曹丕还借画“羞死”一员大将

事情到这里并没有平息,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受禅登基做了皇帝,“汉朝”也在这一年走到了尽头;次年,孙权向“曹丕”称臣,仍旧为了讨好,又将“于禁”送回曹魏。“于禁”先在关羽处投降乞命,又在东吴处摇尾乞怜,现今虽要回归旧主,但心中羞愧恐早已表露无遗;可此时的“于禁”早已成了不是什么战功赫赫的大将,而是变成了一种“政治手段”,又有谁还会顾及他怎么想?

再等“于禁”回归旧主,曹丕虽表面尊重,但不过是为了展示“高大形象”而已;这点曹魏人人皆知,可想“于禁”回归后又会受到如何的“羞辱”。可即便如此,曹丕仍还故意引“于禁”拜祭曹操。在曹操陵墓之外有三幅画,一副为“关羽战克”、一副为“庞德愤怒”、最后一幅则为“于禁投降”;其实根本不用“曹丕”解释,之所以故意引“于禁”前来,目的就是为了羞辱和讽刺。

关羽北伐中发生了“极其意外”的事,曹丕还借画“羞死”一员大将

当年的虎将“于禁”,功高盖世,人人仰慕;可就因贪生怕死,虽苟且数年却备受屈辱,最终难免羞愧而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