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为何失败?毛主席一句话将其点破,原因出在《隆中对》

​在中国长达5000年的历史进程中,诸葛亮不过是一个分裂小国中虽然多能却惨淡经营终不能遂其心愿的丞相,然而他的足智多谋、道德情操却在当时及身后得到了中华民族世代的普遍认同和敬仰,《三国演义》更是将他神化为完人、圣人,他也因此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个象征,其历史、文化地位连那些大一统帝国的帝王和宰辅们都难以望其项背。

诸葛亮北伐为何失败?毛主席一句话将其点破,原因出在《隆中对》

然而完美如诸葛亮者也有其缺陷,后世认为他一生最大的败笔不是北伐失败,而是用人不当。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一开始进展十分顺利,其时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皆“叛魏应亮,关中响震”,而诸葛亮不顾刘备临终前“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提醒,硬是将马谡推上了前敌主帅的位置,而马谡却只知死套兵书理论而不顾实际情势,最终导致街亭失守。

诸葛亮北伐为何失败?毛主席一句话将其点破,原因出在《隆中对》

街亭的丢失致使诸葛亮除了撤退别无他途,于是南安不得不弃、安定不得不捐、天水不得不委、箕谷之兵不得不撤,西城之饷不得不收,而之前擒夏侯、斩崔谅、杀杨陵、取上、袭冀县、骂王朗、破曹真,所有前序工作都付之东流。蜀国由此失去了攻下魏国的最佳机会,战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自己也主动承担责任,请求“自贬三等”。

诸葛亮北伐为何失败?毛主席一句话将其点破,原因出在《隆中对》

毛主席对诸葛亮也非常推崇,但他曾以军事家的战略眼光评价过诸葛亮此次北伐。许多人都十分欣赏诸葛亮那种“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指挥风格,但毛主席认为“初战,亮宜自临阵”,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能亲临第一线,必能实现及时而有效的指挥以避免突发状况的发生。诸葛亮后来汲取了教训,毛主席又说“自街亭败后,每出,亮必在军。”

诸葛亮北伐为何失败?毛主席一句话将其点破,原因出在《隆中对》

毛主席作为一位老练的军事家,他的这一观点确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除此之外,毛主席认为诸葛亮不仅错用了马谡,他还错用了关羽。1948年5月的一天,毛主席就对其卫生组长李银桥聊起了诸葛亮的用人,他说:“我一不是释迦牟尼,二不是诸葛亮;就是诸葛亮,也有错用关羽和错用马谡的时候啊!”此话还要从诸葛亮与刘备的《隆中对》说起。

诸葛亮北伐为何失败?毛主席一句话将其点破,原因出在《隆中对》

诸葛亮初见刘备时,就在在隆中草堂里为刘备献上了向南、向西发展,先“跨有荆、益”两州,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北伐复兴汉室。而后刘备势力经过努力实现了“跨有荆、益”的目标,从而形成三国鼎足之势。然而诸葛亮本留守荆州,刘备调他入川,他却留下关羽守荆州,结果因这招错棋而满盘皆输。

诸葛亮北伐为何失败?毛主席一句话将其点破,原因出在《隆中对》

毛主席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在毛主席看来,蜀国将一国之兵分隔于相距达千里之遥的荆州、益州,已经削弱了本国的军事实力,这本就为蜀国伐魏失败埋下了祸根;后来关羽、刘备、诸葛亮三人又各领一军,兵力更为分散,彼此难以互相呼应,最终导致了关羽败走麦城和夷陵之战的惨败。

诸葛亮北伐为何失败?毛主席一句话将其点破,原因出在《隆中对》

毛主席还强调关羽为人过于骄傲,从思想上看不起东吴,不能认真贯彻执行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隆中对》的战略意图,结果丢失了战略意义重大的荆州,蜀汉的局势也从此无可逆转。对于这点,就连一向很少评说历史的小平同志也说:“诸葛亮用人很有手段,但对关羽却非常迁就甚至不讲原则,助长了关羽的骄傲情绪,铸成大错。”

诸葛亮北伐为何失败?毛主席一句话将其点破,原因出在《隆中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