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高校十二強

武漢高校十二強

武漢是華中地區的高等教育中心,高校層次豐富,學科門類齊全,多集中於武昌南部。懷揣各式理想的學子,似乎都能從中找尋到精神家園。

武漢大學

人們公認的武漢高校“雙子星”一為武大,一為華科。雙子座寓意雙胞胎兄弟,其守護星為水星,守護神為支配知識的赫爾美斯。雙子座在性格方面的最大特徵是具有極敏銳的觀察力,在各方面都能表現出自己的才能。這,似乎和武大強大的綜合實力異曲同工。

武漢高校十二強

江城多山,珞珈獨秀。佔盡東湖水、珞珈山之靈秀的武漢大學是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大學,“211工程”“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

武大發端於1893 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清政府創辦的自強學堂,歷經傳承演變,1928年定名為國立武漢大學,是近代中國第一批國立大學。2000年,武漢大學與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湖北醫科大學合併組建新的武漢大學,學科門類更齊全,綜合性更強,特色更明顯,5個一級學科被認定為國家重點學科,共覆蓋了29個二級學科,另有17個二級學科被認定為國家重點學科,6個學科為國家重點(培育)學科。

有人愛把武大視為文科學校,其實作為老牌綜合大學,武大的本科專業涵蓋文、史、哲、理、工、農、醫、管、經、教、法等學科門類,在一級學科評估排名中,武大有多個學科名列前茅,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哲學,公共管理,以及法學、英語、生物、水利水電、測繪、遙感、口腔醫學等專業均位居前列,數學、物理、化學、哲學、歷史一直是學校的傳統優勢學科。經濟學、法學、新聞傳播學、自動化、環境科學、法語等專業,在國際上也有相當影響。武大合併了武水、武測,不僅僅只是多了兩個優勢學科,更大的收穫是多了一大批強勢校友,武水在水利電力系統、武測在測繪國土系統都有廣博的人脈。現今,這兩股不可小窺的勢力被拉到了武大這面旗幟下,而水利、測繪學科在武大牌子下有了更優秀的生源。

武漢高校十二強

武大是中國少有的幾所真正稱得上風景優美的“大學公園”,不少武大學者在他們的學術論文後面都愛寫下“於珞珈山”的字樣,意思好像是說於好山好水之間寫出來的文章自然會染上幾分靈秀之氣。曾在武大文學院任教多年的大寫手蘇雪林就說過,她的那些關於《紅樓夢》的駭世驚俗的高論,都得益於珞珈山:沒有山風呼嘯,何來清逸高論?

站在武大老圖書館門前遙想當年,蔡元培先生在武大新校舍落成典禮上說:“將來武漢大學之榮譽,決不僅在教職員,而尤在學生”,彈指一揮間,武大已為社會輸送30多萬名各類高級人才,僅兩院院士就有 一百多人,“北有北大,南有武大”的江湖評語決非虛言。

華中科技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的學生在全國各級各類學科競賽中屢創佳績,獲獎等級和總數均居全國高校前列,華科的傑出使其成為武漢高校中當之無愧的焦點人物。武漢地區流傳“學在華科”,其嚴謹、樸實的學風著稱全國。

武漢高校十二強

華科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也是首批列入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設的大學,現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7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5個(內科學、外科學按三級),綜合實力在中國大學排行榜中穩居全國前十。

工科是華科的門面,其中,機械學科在全國排名第一,擁有4位院士,出過5位大學校長,原先的教育部部長賙濟也畢業於此。光電類專業居全國領先位置,建有光電國家實驗室。自動化學科名列全國前列,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專業的全國排名僅次於清華和西安交大。與同濟醫科大學合併後,醫科也成為華科的優勢學科,生命科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醫藥衛生管理等專業,教科研綜合實力均排名全國前列。在武書連的中國大學學科評價中,華科的機械、材料、自動化、通信工程、電子、信息管理、公共事業管理、生物技術、新聞學、廣播電視新聞學、醫學影像學等專業都位列A++級。

武漢高校十二強

華科強調以人為本,教學管理極具人情味。通過實施“新世紀教學改革工程”,學校構建了基於信息、機械、土建、環境、電氣、醫學、管理、人文等學科大類的課程體系,推行按大類培養;推進了學分制改革和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加強了教學基地建設和實踐教學改革,建立多個大學生創新基地。為有利於創新人才的培養和成長,滿足學生的專業願望,學校原則上同意學生在一年級申請跨學科大類轉專業,在二年級申請本學科大類轉專業;全面實行選課制,包括學科大類選修。也就是說,如果你沒被錄取到理想的專業,進校後還可以通過轉專業、輔修第二專業等制度,學習理想的專業。學校還對拔尖人才進行特殊培養,以使他們脫穎而出:一是每年在新生中通過選拔考試組成電類提高班,實行寬口徑培養,其中80%的學生可直接攻讀碩士研究生。二是長學制臨床醫學專業。三是每年從二三年級學生中選拔1%的特優生,制定專門培養計劃,並實行導師制。為構建不同學科、不同專業、不同層次之間的人才培養“立交橋”,華科建立了工、醫、文、理、管相融合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全部專業均供學生輔修。

華科每年舉辦450場招聘會,世界500強企業和國內知名企業只要來湖北招聘,必在華科設專場。

樹木蔥蘢是華科校園的最大特點,綠化率達90%以上,素有“森林中的大學”之稱。背靠大樹,更有益於你成長為大樹。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作為地質界的龍頭老大,中國地質大學一直秉持不張揚的作風,有毅力和耐力,勤勞智慧,富有實幹精神。

經過60多年的發展,中國地質大學已由單科性的地質學院成長為以地球科學為主要特色,多學科綜合發展的全國重點大學、“211工程”重點建設院校。地質是其優勢學科,擁有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等2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涵蓋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地球化學、古生物學與地層學、構造地質學、第四紀地質學、礦產普查與勘探、地質工程、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等全部8個二級國家重點學科,在國內外具有非凡的影響力。特別是在地球物質科學、地球表層科學和地球動力學三大學科群的研究上具有明顯的優勢和特色。設有國家地質學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國土資源部地質學工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基地班80%以上的畢業生繼續攻讀碩士學位。

武漢高校十二強

在保持地學優勢的同時,學校大力建設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急需的學科和專業,現有本科專業涉及理、工、管、經、法、文等六大學科門類,在地理信息、環境工程、安全技術及工程、資源與環境、計算機應用技術、材料、能源等學科專業上也具有相當實力。

地大校園風景雖然沒有武大著名,但讓人流連忘返的去處似乎更多:國家旅遊局確認的全國高校唯一一處國家4A級旅遊景區——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以一流的館藏標本展示為主軸,融教育、旅遊、休閒、娛樂、購物於一體,具有濃郁的地質風情;校園內的寶玉石一條街,集觀賞、購買於一體,在武漢市享有盛譽;位於校園東區的化石林,珍藏著70餘根1.5億年前的硅化木,是華中地區最大的遷地保護木化石林;學校西區體育館內建有亞洲最大的室內攀巖壁;貫穿南望山、連接學校南北兩區的隧道,也為全國高校所獨有。

華中農業大學

品格正直,平易近人,於平凡處見真章,是華中農業大學百年積澱的校風。

華中農業大學位於武漢市武昌南湖獅子山,三面環湖,風景秀麗,建築群鱗次櫛比,自然園林風貌引人入勝。

武漢高校十二強

學校前身是1898年創辦的湖北農務學堂, 1952年由武漢大學農學院和湖北農學院的全部系科以及中山大學等6所綜合性大學農學院的部分系科組建成立華中農學院,1985年更名為華中農業大學,是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和“211工程”重點建設院校。

華農以農科為優勢,以生命科學為特色,農、理、工、文、法、經、管等多學科相結合,學科優勢明顯,新興與傳統學科交融。現有8個國家級重點學科,18個省部級重點學科, 建有國家生物學理科基地、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作物學、畜牧學、園藝學、水產、農林經濟管理、生物學等學科全國著名。國家生物學理科基地多次被評為國家優秀基地,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多次年檢結果為優秀。

武漢高校十二強

華農校訓中的“勤讀”即學生要勤奮學習鑽研;“力耕”要求學生努力開拓實踐;“立己”是指加強自我修養,自強自立;“達人”是指關愛他人、回報社會、共同進步。8字校訓體現了華農重學風、重實踐、重全面育人的辦學宗旨。華農的許多專業學科要求實踐,在495公頃的校園內,學生不出校園即可參與植物生產類、水產養殖類、動物生產類、獸醫類、果樹豐產示範觀光園、食用菌、機電工程訓練中心、食品工程訓練中心、經濟管理等大類教學實習。

華農注重動手能力的培養,學生也在實踐中得到了實惠,先後在“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和“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中獲得過一等獎和金獎。在面向全國大學生的科技作品、數學建模、全國英語演講等競賽中,華農學子都獲得了不俗成績。華農廣告學專業之強也讓人驚訝,在有國際影響力的金鉛筆競賽中,有多件作品入圍決賽。

華中師範大學

華中師範大學坐落在武昌南湖之濱的桂子山上,毗鄰武漢新技術開發區,是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師範大學,“211工程”重點建設院校,現有國家重點學科8個、省級重點學科15個,中國語言文學、物理等專業設有博士後流動站。

武漢高校十二強

師範專業是學校的拿手好戲,從師資、人才培養到學生就業各個方面優勢非常明顯,數學、外語、物理、化學、生物、地理、政治、歷史、漢語言文學、教育學等專業社會影響巨大。學校設有國家文理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2個(物理學專業、歷史學專業),以及信息技術-新聞傳播、國際貿易-外語、化學-生物學、數學-物理、漢語言文學等實驗班,考生可在高考填報志願時直接填報基地班和試驗班,基地班和試驗班實行嚴格滾動淘汰制和差額補充制,可實現本碩連讀。

滄桑礪洗,百年沿革;櫛風沐雨,厚積薄發;春風化雨,教書育人;歷史的車輪總在隱逝的足音裡漸行漸遠,而關於人文、關於教化、關於影響人類文明和社會發展進程的教育,卻是屹立於我們心頭永不褪色的風景。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以經濟學、法學、管理學為主幹,兼有文、史、哲、理、工等學科門類,擁有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法學、工商管理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

武漢高校十二強

校如其名,財經和政法這兩大類熱門專業,該校不僅兼而有之,而且注重學科強強聯合,使優勢更加凸顯。財政學、會計學、金融學、民商法為國家重點學科,法律類專業、財經類專業全國排名靠前。學校注重融會貫通的發散型知識結構的培養,開設了司法會計等國內少見的專業和課程,並將經濟學、法學、管理學這三大優勢學科滲透到其他學科中,學生必修上述領域核心課程。新聞專業高年級分經濟新聞、法制新聞方向,加入更多經濟、法律課程。英語專業分法制英語、商貿英語方向,分別學習相關知識。會計學專業在國內居領先地位,特色班之一的ACCA(英國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班就設在會計學院,學生從會計學院的本科新生中選拔。課程引進ACCA英文原版教材,全程雙語授課。會計學、註冊會計師、財務管理等專業錄取分數較高,個別省市甚至超過重點線70~80分,國際經濟與貿易、財政學、金融學、法學等專業分數也較高。

武漢理工大學

武漢理工大學是教育部直屬、首批列入“211工程”的全國重點大學。學校學科門類齊全,擁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7個、省部級重點學科30個,建有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材料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中心)、國家級工科基礎課程(化學)教學基地、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和多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武漢高校十二強

學校的優勢本科專業集中在材料、交通、汽車等學科,航海類、藝術設計、動畫等專業也發展迅速。在本科生培養中,學校強調工科特色、行業特色、共建特色,形成了以材料、交通、汽車、機電、信息、資環、管理等特色優勢學科為依託的教學科研團隊。

中南民族大學

中南民族大學直屬於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坐落於南湖之濱。校園內,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建築錯落有致,湖光山色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擁有全國高校第一家民族學博物館,開設有文、理、法、工、管、經、史、醫、教等本科專業。民族學專業為國家民委重點學科,學生免收學費並享受專業獎學金。

湖北大學

湖北大學是省屬重點綜合大學,歷史溯源於1931年創辦的湖北省立教育學院。1944年,在著名學者李四光先生的推動下,改建為國立湖北師範學院。建國後,學校迭經改制和整合,1984年改製為湖北大學。

武漢科技大學

武漢科技大學是一所中央與地方共建的湖北省屬重點大學,由原武漢鋼鐵學院、武漢建築高等專科學校、武漢冶金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合併組建而來。

學校學科特色鮮明,以工為主,理工結合。在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發佈的2006年全國高校學科排名中,冶金工程、礦業工程等2個一級學科躋身全國高校前10名,力學、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化學工程與技術、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9個一級學科排全國高校前50名,在鋼鐵冶金、材料、機械、化工、控制等領域具有較為突出的學科優勢和特色。

海軍工程大學

海軍工程大學是全國重點大學,也是全軍5所綜合性大學之一。學校以本科為主,研究生規模在全軍處於領先地位,是一所工程與管理、技術與指揮相結合的海軍高等學府,是人民海軍重要的教學科研基地和軍官搖籃。

武漢高校十二強

學校下設船舶與動力學院、信息與電氣學院、兵器學院、管理學院、文理學院、研究生院、地方生院和外訓系,建有兵器科學與技術、電氣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船舶與海洋工程等博士後流動站,輪機工程被列為全國重點學科,水中兵器等7個學科被列為全軍重點建設學科。

湖北中醫藥大學

湖北中醫學院始建於1958年,以中醫藥和醫學相關類學科為主體,兼有醫、理、工、管、文等學科門類,現有1個國家重點學科、1個省級重點一級學科、14個省級重點二級學科,其中的中醫藥主幹專業,包括中醫學、中藥學、針灸推拿學、中西醫臨床醫學均為省級品牌專業。

學校是全國首批招收中醫專業研究生的高等院校之一,也是湖北省最早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的省屬院校,現擁有中醫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覆蓋中醫學12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建有博士後流動站。

武漢高校十二強

武漢是中國中心城市之一,自古就是中原與南方、長江中上游與下游間文化交流的交匯點,歷史文化中蘊含著各方文化的特點。武漢的科技教育綜合實力居全國前列,高學歷人口比重僅次於北京,居國內第二位。其中,技術人才是武漢市人才隊伍的主體。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武漢對經濟、法律、金融、財會、國際貿易等方面的專業人才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

現在的武漢是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和交通通信樞紐,內陸最大的綜合性中心城市和沿江開放城市,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城市。武漢地處中國內陸市場腹地,是內陸最大的流通中心。武漢商品市場集散功能強,具有極其廣泛的輻射作用,自古便有“貨到漢口活”的美譽,國內外客商無不把佔領武漢市場看作是搶佔中國內陸市場的重要戰略。美中不足的是武漢是長江沿岸有名的“火爐”,夏天非常悶熱,即使是站在長江邊也沒有一絲風,每年夏季一般會有十幾天40℃以上的酷暑天氣。而武漢的冬天又十分陰冷,屬典型的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

武漢高校十二強

武漢雖然是中心大城市,但武漢的消費水平不高,生活水平也不高,只要你不亂消費,你會在武漢生活得很踏實很舒適。從這個意義來看,求學武漢你收穫的不僅是學問和學歷,還有關於生活方式等層面的嬗變與超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