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堪與李成梁、孫承宗相比的帥才死於自己人的窮折騰

一個堪與李成梁、孫承宗相比的帥才死於自己人的窮折騰

出身

袁崇煥,字元素(一說字自如),祖籍廣東東莞,生於廣西藤縣(對此兩地出現爭論,紛紛爭搶名人資源),萬曆十二年(1584)生,崇禎三年(1630)卒。二十三歲鄉試中舉,然而,直到三十五歲才終於考中進士,推算一下,三年考一次,一共考了四次。萬曆四十七年(1619),他的成績是三甲第四十名,這樣的成績,是進不了翰林院當不了庶吉士的,也就是說,入閣拜相的好事,這輩子輪不到他。

雖然前途不太看好,但好歹也是賜同進士出身(考中的進士名稱越少越有前途,一甲稱為進士及第,二甲稱為同進士出身,三甲為賜同進士出身),比舉人強得多,所以直接就外放擔任一名處級幹部——福建邵武知縣(由此可見考中進士的含金量多高)。袁知縣也許就是為抗擊後金而生,因為他已經具備兩個素質,一是具有相當的武功根基,而且還是上乘輕功。據《邵武府志》記載:袁崇煥“素捷有力,嚐出救火,著靴上牆屋,如履平地”。實在厲害,讓現在的消防員望塵莫及。另一個素質是非常關心國家時政,尤其是遼東戰事,據明末幾社成員夏允彝《倖存錄》記載:袁崇煥“為閩中縣令,分校闈中,日呼一老兵習遼事者,與之談兵,絕不閱卷”。鑑於夏允彝也做過同時代福建長樂知縣,這樣的敘述應當是可信的。

俗話說,機遇總是降臨在隨時做好準備的人身上。袁知縣一直進行著準備,機遇也就來了。兩年後(天啟二年,1622),袁知縣隨福建布政使進京述職期間,結識了他人生中第一個貴人,都察院御史侯恂(大才子侯方域的父親)。侯御史相當具有眼光,後來還向朝廷陸續推薦了不少將才,比如,左良玉。侯恂向皇帝推薦的理由是,袁崇煥“英風偉略,不妨破格留用”,看來平時經常收集信息,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在關鍵時刻碰到關鍵的人物,那是相當的有用。天啟同意,吏部擬文,直接將袁知縣從七品擢拔為六品——兵部職方司主事,成為中央政府的中層幹部。

至於為什麼放在兵部,而不是其他部委辦,這與當時的明朝邊境形勢和袁崇煥的立志目標以及綜合素質相關。此時的明朝,抵禦後金入侵的戰爭已經打響了相當一段時間。可惜,明朝陸續派出去的將領基本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經過著名的薩爾滸戰役,原屬明朝的遼東疆土,被努爾哈赤帶領的後金侵略軍,從撫順、清河、開原、鐵嶺、遼陽、瀋陽,一路到廣寧,基本蠶食殆盡,明朝似乎只剩山海關可守。問題的嚴峻性在於,如果山海關失手,等於把京城拱手相讓,明朝馬上就要亡國。幸好,努爾哈赤和他的兒子皇太極有個小小的區別,前者只是做個強盜,搶完、殺光、燒成灰之後,也就心滿意足地回家睡覺了,後者就完全不同,就是這個小小的區別,讓明朝延長了十幾年光景。國家危難,最需要的是什麼?回答是善於刀口舔血的將軍。這正與袁主事的自身定位一致,你不去兵部,誰去兵部?

一個堪與李成梁、孫承宗相比的帥才死於自己人的窮折騰

敬業的袁主事

袁主事上任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到兵部尚書家送禮,也不到同僚家串門,而是溜號。一天,上司和同僚發現袁主事不在辦公室,一問,沒來上班。後來才知道,這位新上任的主事,竟單槍匹馬從北京一路跑到山海關,然後出關溜了一圈才回來。回來之後向上司同僚拍拍胸脯大膽放言,“予我軍馬錢穀,我一人足守此(山海關)!”厲害,實在是厲害。袁崇煥的敬業精神與後來的盧象升相當接近。盧象升在福建作知府的時候,聽到北京被皇太極圍困,竟拉上鄉民操起傢伙直奔京城準備分擔國危,雖然他趕到的時候後金軍已然退去。兵部領導估計很感動,同僚也很慚愧,像這樣盡心的同志,不赴火線更待何時?於是,袁崇煥升為山東按察司僉事、山海監軍,六品直接升為五品,即刻奔赴前線迎敵。

袁監軍出發前,去牢中拜訪了一位大腕級人物,並進行過認真的交流。這位大腕級人物名為熊廷弼,曾在遼東打過無數勝仗,卻敗了關鍵一仗——廣寧之戰,為此,天啟將其逮捕入獄。袁崇煥來看望這位大哥級人物懷著同情之心,因為,熊廷弼的戰略是自己推崇備至並打算堅持到底予以實施的。熊廷弼問他,你的方略如何?袁崇煥回答:“主守,而戰”。熊廷弼聽罷,高興地跳了起來。

“主守,而戰”。看似簡單的四個字,卻是對付善於橫衝直撞的關外鐵騎最好的戰略選擇,避其鋒芒,以靜制動,步步為營,將失地一點一點收復。熊廷弼是這樣做的,更偉大的軍事家孫承宗也是這樣做的,如今,這位即將赴任的小小監軍也能這樣想,看來,明朝氣數未盡啊。不過,有句話叫“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袁崇煥一生因為堅持這一戰略而功成名就,卻也終因堅持這一戰略而慘遭殺害,而且身敗名裂。

一個堪與李成梁、孫承宗相比的帥才死於自己人的窮折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