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学石敬瑭借兵契丹,想重振后汉雄风,最后却败得一塌糊涂

后汉高祖死后的第二年(公元590年),郭威被逼反叛,推翻后汉,建立后周。

就在郭威代汉建周的时候,刘知远的弟弟,据守晋阳(现在的太原)的刘崇称帝,国号依旧是“汉”,意在告诉天下人,汉并没有亡,我这里就是汉的正统。

他学石敬瑭借兵契丹,想重振后汉雄风,最后却败得一塌糊涂

公元954年,郭威去世,柴荣继位。刘崇得知这一消息,意图在后新君和老君交替之季,取后周而代之。他的如意算盘拨的很响,但自身力量很有限,于是像当初的石敬瑭一样向契丹借兵增援。

契丹很给力,派大将杨衮领着万余骑兵给刘崇助阵,双方组成汉辽联兵,直扑潞州(现在的山西长治)。潞州是后周的地盘,同时也是后周防御北汉的前哨阵地。

他学石敬瑭借兵契丹,想重振后汉雄风,最后却败得一塌糊涂

于是,潞州的告急文书似雪花般飞向开封,飞到柴荣跟前,大臣都认为:“在新君和老君的交替之际,作为新君的柴荣,应该坐镇开封,派将领往援潞州即可”。

不过,刚即位的新君柴荣决定御驾亲征,尽管几乎所有的大臣都反对,但他心意已决,没有人能够挡得住,并做出了相应的部署。

1、命令驻扎在邯郸的军队,西度太行山,增援潞州;

2、命令晋州,即现在山西临汾一代的部队,向东直扑潞州;

3、自己带着开封附近的禁军,离开开封,浩浩荡荡地奔赴潞州。

他学石敬瑭借兵契丹,想重振后汉雄风,最后却败得一塌糊涂

柴荣没有直接到潞州,而是在潞州南边的泽州扎下营盘,准备向北挺进。

刘崇带着汉辽联军风风火火地杀将过来,他认为柴荣绝对不敢御驾亲征,所以只留了少数的部队和潞州的州兵周旋,自己也带领大军直扑泽州。

在高平(现在的山西高平)之南、泽州之北,刘崇带领的汉军和柴荣亲自率领的周军相遇。两支大军对垒的感觉,有一点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城濮之战”的味道。刘崇坐镇中军,一眼望去,觉得对面周军的人数不多,这印证了他当初的预判,柴荣绝对不会御驾亲征,将领带这么多部队差不多。

他学石敬瑭借兵契丹,想重振后汉雄风,最后却败得一塌糊涂

这时的刘崇有些后悔了,他后悔不该向契丹请兵,早知道后周这么点部队,光靠我大汉的军队,也就可以战而胜之。

接下来,他开始做战前动员:“吾自用汉军可破也,何必契丹,近日不惟克周,亦可使契丹心服”。今天我们不仅要击溃周军,还要全歼周军,让契丹看看,我们大汉上上下下是如何战无不胜的。

他学石敬瑭借兵契丹,想重振后汉雄风,最后却败得一塌糊涂

刘崇后悔的原因很简单,请来契丹兵是有代价、有报酬的,当年石敬瑭从晋阳请契丹兵,割让了“幽云十六州”,还称儿称臣。如果这一仗胜了,一旦他取代后周,他应该如何酬谢契丹?仗还没开始,他就开始寻思还债的事情,在考虑如何赖账,经过刘崇的一番动员,后汉军上下群情振奋。

但是,契丹派来的将军杨衮策马而前,逼近周军的阵营,发现周军部伍整齐,于是调转马头对刘崇说:“对面这支周军,虽然人数不是很多,却是一支精锐,不可小觑”。

他学石敬瑭借兵契丹,想重振后汉雄风,最后却败得一塌糊涂

这时的刘崇那听得进这些,他反倒怪杨衮扰乱军心,向他说:“时不可失,请公勿言,试观我战”。杨衮见刘崇卖勇,也不多说,拨转马头回到自己的右路去了。

刚开始,刮的是东北风,这对北汉军比较有利,结果刚刚发出号令,风向转了,身边有人提醒说:“风向对我不利”。结果,刘崇也大怒,说“军令已发,箭在铉上,焉有不射之理”。

他学石敬瑭借兵契丹,想重振后汉雄风,最后却败得一塌糊涂

在刘崇的坚持之下,汉军向周军发动攻击,两军一交战,刘崇发现,柴荣御驾亲征了,而且冲锋在前,勇不可挡。

刘崇带领的北汉军败了,不死心的他让人挥动红旗,召集散兵,以利再战。兵败如山倒,乱军岂可召,刘崇随着乱军一起逃跑,结果慌不择路,跑到了周的属地晋州,发现不对头,又折而向北,一夜三惊,一路奔波,回到晋阳后一病不起,不久离世而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