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爆發的前夕,難道趙國只有廉頗可用嗎?

長平之戰爆發的前夕,難道趙國只有廉頗可用嗎?

本文解析一下長平之戰爆發前夕的兩個細節問題。這兩個問題我思索了許久,不吐不快。

第一個問題:“在趙惠王文王晚年至長平之戰前,趙國主要依靠哪位將領與秦國作戰?”我首先來告訴讀者們,肯定不是廉頗,廉頗在長平之戰前應該沒有和秦軍對過陣。廉頗是趙國的名將不假,不過他的名氣主要是建立在對燕國和齊國的軍事成績上,有時順帶打下其他山東六國。例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是歲,廉頗東攻齊,破其一軍。居二年,廉頗覆伐齊幾,拔之。後三年,廉頗攻魏之防陵、安陽,拔之。”像這樣的史料記錄在《史記·趙世家》中更多,我在此就不再舉例,各位讀者有興趣可以自行查證。總之,在我能查閱到的史料中,廉頗在長平之戰前與秦軍無任何交戰記錄。不過秦趙之間的閼與之戰倒是給過廉頗與秦軍交戰的機會,不過在那次的軍事會議上,廉頗的表現有點慫,他對趙王的回覆是“道遠險狹,難救。”廉頗的退卻成就了趙奢,趙奢敢於亮劍,發出的回覆鏗鏘有力:“

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鬥於穴中,將勇者勝。”趙奢用一場勝仗讓自己成為了馬服君,也讓秦國四年之內不敢再向趙國用兵。閼與之戰後的四年,趙孝成王元年,秦軍又開始攻趙(此時趙奢已逝),趙國又恢復了被揍的局面,《史記·趙世家》寫到:“孝成王元年,秦伐我,拔三城。”趙奢雖勇,不過曇花一現。那試問除去由趙奢指揮的閼與之戰外,趙國平時主要是依靠哪位將領抵抗秦軍?

我的回答是樂乘。樂乘是樂毅的同族,不知道樂乘的也應該知道樂毅。因為諸葛亮在隆中時常自比管仲樂毅。樂毅是在燕惠王時期受到猜忌,離開了燕國投奔了趙國。《史記·樂毅列傳》記載:“樂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誅,遂西降趙。趙封樂毅於觀津,號曰望諸君。”樂乘就應該是那個時候同樂毅一同來的趙國。雖然過後樂毅的兒子樂間重新回到燕國效力且被封為了昌國君,但是樂乘卻一直留在趙國效力。在閼與之戰時,趙惠文王除了詢問過廉頗和趙奢的意見之外,也成詢問過樂乘的意見,不過樂乘的意見和廉頗如出一轍。如果《史記》讀得很細的讀者應該會對樂乘入趙的時間發出疑問,因為太史公在《史記·樂毅列傳》中寫到:“樂間居燕三十年,燕王喜用其相慄腹之計,欲攻趙···趙使廉頗擊之,大破慄腹之軍於鄗,

禽慄腹、樂乘···樂間、樂乘怨燕不聽其計,二人卒留趙。趙封樂乘為武襄君。其明年,樂乘、廉頗為趙圍燕,燕重禮以和,乃解。後五歲,趙孝成王卒。”如果從這段史料看,樂乘是趙孝成王時期投奔的趙國,而且還是以俘虜的身份入趙。如果是趙孝成王時期入趙,那又怎麼可能出現趙惠文王時期詢問樂乘關於閼與之戰的看法呢?這麼明顯是太史公手滑,不小心自相矛盾了。太史公著史偶爾手滑純屬正常,這麼大量的史料整理,誰能保證不出錯?不過當列傳衝突的時候,一定要以世家為準。《史記·燕召公世家》同樣記載了燕王喜用慄腹之計攻趙之事,不過《史記·燕召公世家》記載如下:“燕軍至宋子,趙使廉頗將,擊破慄腹於鄗。樂乘破卿秦於代。樂間奔趙。”(《史記·趙世家》也有相同記載)從這段史料我們可以得知,樂乘早就是趙國的將領,而不是被俘入趙。在燕趙這場對弈中,樂乘是代表趙國在代地擊敗了燕軍將領卿秦。

我花了大量筆墨寫樂乘並不是跑題,而是樂乘對於長平之戰很重要,後面我會寫到。首先,我推測當時趙國的軍事格局是除了邊軍將領不論外,對西線作戰,抵抗秦軍的主要統帥應該是樂乘。而對東線作戰,攻打燕齊的主要統帥是廉頗。趙國是一個四戰之地,不可能靠任何一個將領兩線作戰。其次,樂乘是一位優秀的軍事將領,

雖然他對秦作戰敗多勝少,但是他是趙國除趙奢、李牧之外唯一戰勝過秦軍的統帥。《史記·趙世家》記載:“十年,趙將樂乘、慶舍攻秦信梁軍,破之。”這場戰役的指揮者當然是樂乘,他們戰勝的是秦軍的信梁軍。何謂信梁軍?王齕,號信梁。對,就是長平之戰前期的秦軍最高統帥,和廉頗對弈的哪位。樂乘能在長平之戰後率領趙軍擊敗王齕,非優秀的軍事統帥難以做到,至少廉頗一直未能做到。

長平之戰爆發的前夕,難道趙國只有廉頗可用嗎?

第二個問題:“在長平之戰前,是誰給了趙孝成王底氣,敢於接受上黨郡?”趙孝成王不是傻瓜,一個才繼位就被秦軍打得連丟三城,還需要讓長安君出質於齊求救兵的人不會在他繼位第四年後就敢於和秦國掰手腕(拓展閱讀:《觸龍說趙太后》),歷代先祖對秦作戰的傷疤和自己的傷疤會提醒他不要這麼快就忘了痛。雖然平原君趙勝給他了勇氣,但是顯然只靠趙勝的推動是不會讓趙孝成王做出如此之重大決定,畢竟平陽君趙豹還投了反對票。能夠給趙孝成王帶來底氣,促使他做出最後決定的只可能是軍方的回答。雖然《史記》上沒有記載任何關於趙孝成王詢問軍方意見的史料,但是我們應該能推測出一定會有軍事討論會,否則違背常理。現在我帶大家穿越到兩千多年前的趙國軍事會議上,我來臆斷一下當時的場景。趙孝成王先詢問樂乘應不應該接收上黨,樂乘的軍事戰略觀很強且長期和秦軍打交道,他給出的答案是不能接收,因為他知道以趙國目前的國力無法與秦國進行正面的軍事對抗。但是趙孝成王聽後很不高興,因為這不是他所想得到的答案。趙孝成王接著問廉頗,廉頗認為這是一次可以排擠樂乘提升自己地位的好機會。廉頗認為一方面秦軍統帥不是白起,另一方面長平的地理位置也不像閼與那樣險惡,自己有機會完成抗秦的壯舉。所以廉頗回答的內容是趙軍雖不能正面戰勝秦軍,但是自己能帶領趙軍守住上黨。只要能守住,秦軍外線作戰必不能持久而只能撤軍,只要秦軍撤軍,那就是趙軍勝利。趙孝成王接著問青年將軍趙括,趙括的回答是可以接收上黨,且趙軍能正面擊退秦軍。趙孝成王一琢磨,樂乘太保守,完全不敢放手一搏,不可用;趙括太激進,太剛易折,亦不可用;唯獨廉頗老成持重,提出的策略得當且東線作戰經驗豐富,戰果累累,是此次戰役的最佳人選。因此,樂乘沒能拉住趙孝成王按下啟動戰爭的按鈕,從而也無法擔任此次戰役的統帥。

廉頗與樂乘有矛盾嗎?史載他們有相當大的矛盾,而且是積怨很深。趙孝成王十五年,廉頗因大破燕軍而被封為信平君兼代理相國,而趙孝成王十六年樂乘就被封為了武襄君。趙孝成王十八年,廉頗又被正式任命為相國。而在趙孝成王十七年時,樂乘已經緊跟廉頗步伐,擔任了“假相大將”, 廉頗對官位的追求以及樂乘對其之追趕從未停止過。直至趙孝成王逝世哪一年,廉頗和樂乘直接發生了火拼。《史記·趙世家》記載:“二十一年,孝成王卒。廉頗將,攻繁陽,取之。使樂乘代之,廉頗攻樂乘,樂乘走,廉頗亡入魏。”其實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樂乘與廉頗的嫌隙或許早就在長平大戰爆發的前夕就產生了。畢竟兩人的軍事觀念、戰略思想及脾氣都不投機,而且還是互相競爭的對手。不過就是這樣一場軍事將領之間的內鬥,造成趙國損失了兩位優秀將領。廉頗嫉妒心一直很強,原來曾揚言要收拾藺相如,幸好藺相如胸襟寬廣,識得大體,最後兩人成為刎頸之交。但不是每個人都是藺相如,比如樂乘就不是。這個也反映了趙國君王的平庸,秦國這麼多優秀將領也沒見發生這樣的巨大沖突。引用這段材料,只是為了臆斷說明為何長平之戰時樂乘沒能擔任統帥,也是為了進一步臆斷說明不敢打閼與之戰的廉頗為何此時敢於扛起抗秦這面大旗。趙奢的逝去,讓廉頗與樂乘之間沒有了競爭的緩衝地帶。以廉頗的性格,不會放棄打擊樂乘的任何一個機會,哪怕長平之戰的機會。。

長平之戰的最終爆發,是由方方面面的因素所構成,並不能簡單粗暴地把問題歸結於趙孝成王和平原君趙勝。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我們往往容易看到顯性的原因,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而隱性的原因,藏於海平面以下的冰山,我們卻往往很難看見。基於我對廉頗的認知,我臆斷認為他應該無意中幫助趙孝成王堅定了接受上黨的決心。沒有軍方的支持和對自己國家軍事力量的信任,我相信沒有哪位君王能傻到以為天上真的能掉餡餅。

長平之戰爆發的前夕,難道趙國只有廉頗可用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