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的電鋸」,二戰德軍機槍發展及戰術運用

由於《凡爾賽條約》的限制,德軍不能裝備重機槍,二戰中德軍步兵分隊的機槍主要是MG 34、MG 42和MG 26(t)(即捷克生產的ZB-26)這三種中型機槍,其中,MG 34與MG 42機槍具備了通用機槍的特性,在德軍步兵分隊中使用最為廣泛。

“希特勒的電鋸”,二戰德軍機槍發展及戰術運用

隨著武器裝備的發展,德軍步兵班的編制和武器裝備也在不斷變化。入侵波蘭時,德軍前線作戰部隊的步兵班普遍裝備了MG 34機槍。該槍取自瑞士的設計, 德國於1936年引進,在西班牙內戰中運用於實戰,自那之後,德軍的步兵連戰鬥手冊就顯得有些落伍了。豪普特曼·韋伯(Hauptmann Weber)的1938年版《戰士手冊》(Unterrichtsbuch für Soldaten)和賴伯特博士(DrReibert)的1940年版《軍隊服役指南》(Der Dienst Unterricht Im Heere) 均將MG 34放在了顯要位置,MG13機槍的相關內容則被扔到了附錄中,該槍淪落到二線部隊、訓練單位和預備役單位,或者被出售給其他國家。

“希特勒的電鋸”,二戰德軍機槍發展及戰術運用

MG 34機槍

客觀來講,MG 34通用機槍是一流的面殺傷武器,它的出現對於戰術的發展具有革命性意義。該槍質量相對較輕,只有12 千克多一點,使用彈鏈或彈鼓供彈。作輕機槍使用時,兩腳架固定在機槍槍管套筒前箍上;作重機槍使用時,機槍可安裝在輕型(鋁製)1943年式高射三腳架、1936 年式高射雙聯托架式槍座或摺疊式高射支柱上,也可固定在1934年式專用高射支柱上;理論射速為每分鐘800~900發,戰鬥射速可達每分鐘1000-1200發;展開兩腳架上射擊時,有效射程800米,安裝在三腳架上射擊時,有效射程1800米。MG 34通用性較強,可以安裝在摩托車、坦克和半履帶車輛上,作高射機槍使用時也能夠對飛機造成一定威脅。

“希特勒的電鋸”,二戰德軍機槍發展及戰術運用

當然,MG 34也存在一些被基層官兵詬病的缺陷,儘管該槍製作工藝較好,擁有較高的精確度和簡潔流暢的外形,但機件可靠性差,不耐髒;太過昂貴,生產所需的原料較多(每挺需要49千克鋼材),製造工時長,不適合大批量生產,滿足不了規模不斷擴張的德國軍隊;射速過高,雖然火力兇猛,也帶來了子彈消耗過快、後勤保障壓力大等缺點。英國人也認為:在戰鬥中步兵班必須儘可能多地攜帶裝備和彈藥,必須在戰場上頻繁機動,而高射速的機槍由於子彈消耗過快,不能為步兵班提供持久的火力支援,從而減弱了步兵班戰鬥的耐久性。理想的班用機槍應該重量較輕,射擊精度好,使用容量為32發的彈匣供彈。他們由此得出結論,射速過高的機槍並不適合步兵班,還認為德國人使用MG34機槍就必須攜帶更多的機槍子彈,從而增加了士兵的負荷。

後來,格魯納博士(Dr Gruner)和陸軍武器局(Heereswaffenampt)著手開發一種結構簡單、部件通用性較高的通用機槍,研製工作於1942年年初完成,定型為MG 42機槍,雖然其研發初衷是取代MG 34 機槍,不過直到二戰結束也未能如願。

1943年,德軍在突尼斯戰役中首次投入該槍,無論是在蘇聯零下40攝氏度的曠野, 還是北非炎熱的沙漠,亦或是諾曼底的灌木叢林、卡西諾的碎石瓦礫堆中,該槍都以其強大的可靠性、可怕的射速和獨特的槍聲給盟軍士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盟軍步兵對其產生了極大恐懼,很多人都能夠描述該槍射擊時所發出的“撕扯碎布”或是“自動電鋸”的聲音。有實戰經驗的美軍步兵能夠迅速從聲音上辨別MG42機槍與盟軍裝備的“布倫”輕機槍之間的區別,相對於前者,後者的射速顯得極為悠閒, 只會發出“嗒、嗒、嗒”的聲音或是嘎嘎作響。一位盟軍的上尉形容MG 42機槍時指出,該槍具有“精神”打擊作用,來自第51(高地)步兵師第152步兵旅錫福特高地人團第5營的阿利斯泰爾·博思威克(Alistair Borthwick)認為,英國步兵寧願冒著德軍的炮火攻擊前進,也不願意冒著MG42機槍火力衝鋒陷陣,他們往往沿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習慣用語,將MG 42機槍稱為“收割機”或“施潘道”(Spandaus),美國士兵稱其為“希特勒的電鋸”,蘇聯士兵則為該槍取了一個文雅的外號——“亞麻布剪刀”。

“希特勒的電鋸”,二戰德軍機槍發展及戰術運用

MG 42機槍

MG 42機槍發射7.92毫米口徑的子彈,全槍長1.22米,重11.57千克,最低射速為每分鐘1200發,最高射速為每分鐘1500 發,有效射程800米。該槍採用槍管短後座工作原理,使用機械瞄準具瞄準。MG 42機槍使用衝壓技術製成,用材較少,只有MG 34的一半,造價只有MG 34的70%,二戰期間,德國生產了近100萬挺MG 42。

MG 42機槍組由觀察員、射手和副射手組成,也可不包括觀察員,還可以為機槍組配備幾名彈藥手。該槍配有兩腳架,一般伴隨步兵班實施戰鬥,是步兵班的火力骨幹,能夠提供可靠的壓制火力。MG 42機槍的最大優點就是射速高、堅固耐用、操作簡單,更換槍管非常方便,訓練有素的士兵只需要幾秒鐘就可以完成,戰鬥中機槍手也可以迅速換上容量為75發的圓形彈鼓,保證機槍火力的持續性。該槍耗彈量大和槍管易發熱的缺點也恰恰是射速快這一優點所導致的,射擊超過5秒鐘就能打光1個彈鼓,為節省彈藥,德軍士兵不得不養成點射的習慣。對於盟軍的老兵而言,MG 42射擊的聲音就是死神的召喚,因為該槍射速快,每次短點射也能發射12到15發子彈,如果不幸被該槍命中,瞬間就會中彈數發,倖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希特勒的電鋸”,二戰德軍機槍發展及戰術運用

與MG 34一樣,MG 42也是一款優秀的“通用”機槍,架上三腳架就可擔負重機槍的角色,裝上兩腳架就是一挺輕機槍,可伴隨步兵班行動並提供必要的火力,裝上裝甲車或坦克後,它又是車載機槍,成為盟國步兵的噩夢。作為班用輕機槍,MG 42射擊精度較好,但對大範圍的目標實施打擊時兩腳架則略顯不足,且在機動作戰中,MG42射速過快,子彈消耗巨大,對後勤保障提出了較高要求。相對於MG 34和老式的馬克沁機槍,MG 42機槍的後坐力較大,射手射擊時必須緊緊握緊機槍,對射擊精度造成較大影響。

1943年,美軍的《敵情通報》(Army Intelligence Bulletin)詳細闡述了MG 42機槍的戰術運用與控制:

MG42機槍通常由現場最高指揮員指揮,能夠提供持續的壓制火力;在防禦戰中,MG 42機槍通常固定使用,要為其構築胸牆……其射速為每秒鐘25發,較高的射速帶來的好處和壞處同樣明顯;由於射速過快,彈著點易飄移, 中靶時間要短於MG34……德軍官兵得到指示,將MG 42當做輕機槍使用時打5-7發的短點射,否則射手將難以對準目標。且每次射擊後,射手必須重新瞄準。實戰中MG 42機槍每分鐘可射擊22次,消耗子彈約154發。儘管德軍士兵相信MG 42機槍結構緊湊,火力強悍,即使彈藥消耗較大,從整體上看也是一款優秀的機槍,但近期德國陸軍愈發強調限制機槍火力的運用, 除非確定能獲得最好的效果。

隨著MG 42機槍投入實戰,其威力逐漸顯露出來,對德軍步兵戰術的影響也越來越大。特別是在防禦戰中,該槍能夠提供持續的火力,封鎖某一地段。來自薩默塞特郡第4輕步兵團的悉尼·賈裡(Sydney Jary)中尉在諾曼底的戰鬥中發現:前沿排穿越河流時,前方兩翼的德軍施潘道(MG 42機槍)對他們發起了猛烈攻擊,這種攻擊應該是12挺機槍同時發出怒吼。全營都被這種致命的火力壓制在原地,無法繼續向前攻擊,也無法從翼側實施包圍,更談不上組織撤退行動。

1945年3月,加拿大陸軍軍官皮爾斯(Pearce)中尉在德國的比嫩(Bienen) 近距離感受了MG 42機槍的威力:

我排正採取各班交替掩護的方式向前攻擊前進。10 名士兵瞬間被2挺或3挺MG 42機槍的火力擊倒……剩餘人員都滾進了淺溝,就是那種只有6英寸深的裂縫。“布倫”機槍手拿出了他們的機槍,但並沒有射出一發子彈(戰鬥結束後我看到了這兩名機槍手的屍體,其中一個仍然保持著貼腮瞄準的姿勢)……我左側的步槍手瞄準了一個德軍武器輪廓,但突然癱倒在我的手臂上,他的臉變綠了,保持著簡單而僵硬的微笑。

本文摘自《二戰步兵分隊戰術》

“希特勒的電鋸”,二戰德軍機槍發展及戰術運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