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被車裂的罪魁禍首就是他自己

文|陸以外

商鞅被車裂的罪魁禍首就是他自己


大抵那些將歷史課當午休的同學,都會知道的這四個字:商鞅變法。沒辦法,且不管那些什麼成王敗寇,它的光環實在是太過耀眼了,就是因為這四個字,讓原本偏安一隅、遠離中原正統、被其餘大國嫌棄的秦,一舉殲滅了其餘六國,統一了中國。但,歷史課本只提了商鞅變法的結果,對商鞅變法的具體內容是提得很少的,有提也是一筆帶過,或者是作了取捨的。編教科書的專家大概是有他們的顧慮或啥的吧,但這不得不說,都是一個遺憾,因為商鞅這個人的思想精髓,是影響了華夏大地兩千多年的,不用多,僅輕微但準確地在歷史教科書中表達出他的這種精神,就會足夠精彩了。

史太公在他的《史記.商君列傳》裡有提到他讀過商鞅的《開塞》和《耕戰》,《耕戰》就是指現在《商君書》中的《農戰》篇。這篇就是商鞅思想的精髓之一,也是被有些人稱為所謂的“皇帝統治術”核心,而《商君書》這本書據說在古代也只有皇帝或準皇帝才有資格讀,是太傅給太子上課的必備教材。

關於《商君書》,網上有一個很主流的說法,就是所謂的馭民五術,弱民,愚民,貧民,辱民,疲民。這雖並不是《商君書》書內的原內容,這只是一些人對《商君書》思想的一個總結,但不得不說,這個總結還是非常到位的,因為商鞅變法的一整套思想系統裡,就是對這五點的一再論述,並給出了詳盡的方法,這是一套思想性方法論兼併的體系,若拋開其是非對錯,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書好幾萬字,我從史太公讀過的《耕戰》篇,即《農戰》篇,擇幾句我覺得有點代表性的來看一看:

“聖人知治國之要,故令民歸心於農。歸心於農,則民樸而可正也,紛紛則易使也,信可以守戰也。”

這兩句不難理解,就是讓老百姓安心於農事。

“夫民之不可用也,見言談遊士事君之可以尊身也、商賈之可以富家也、技藝之足以餬口也。民見此三者之便且利也,則必避農。避農,則民輕其居。輕其居,則必不為上守戰也。”

這段話可以說非常精彩,它意思是說,當老百姓看見靠口才和做生意可以獲得尊貴的地位和可觀的財富過上很好的生活,看見懂一些手藝的人也能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時,他們就不會從事農事了,不從事農事,老百姓就會輕易改變他們居住的地方,當老百姓輕易改變他們住的地方時,他們就不會為君主打仗了,或者為君主打仗的積極性會變得很低。是不是想起了一個成語?沒錯,安土重遷,這是一個產生了多少賺人熱淚故事的詞呀,但它的源頭,實在是離跟後來我們對它的理解有點遠了呢。好,下面,再看一段:

“凡治國者,患民之散而不可摶也,是以聖人作壹,摶之也。國作壹一歲者,十歲強;作壹十歲者,百歲強;作壹百歲者,千歲強;千歲強者王。君脩賞罰以輔壹教,是以其教有所常,而政有成也。”

壹是專一,可理解為專制統一,摶就是聚合團結的意思,這一段可謂是商鞅思想之總結,可見,秦一統華夏後,車同軌,書同文,多少是有商鞅思想的DNA的。商鞅變法的核心就是“馭民”,相比於儒家那套禮制,多少還講點仁義道德,商鞅思想簡直就是赤裸裸的將“民”當成是扯線木偶一般,讓他們只幹兩件事情:耕地和打仗。非常聚焦,行效又不錯,所以,它的影響橫跨了整個封建時代,比如明朝,就是將“安土重遷”這個精髓學得非常到位的一個皇朝,其百姓進出百里要“驗引”這一舉措大概就脫胎於此的吧。

說白了,這就是一套讓人“有可為有可不為”的統治機制,其文中提的“言談遊士”,就是不可為的一個群體,那麼,諷刺的地方就在這,商鞅自己大抵就是屬於這個群體的吧,他教君主堵住天下人除了耕戰以外所有的路的這個做法無疑是非常成功,因為他連自己的路也堵死了,落得了個車裂的下場。這是他最大的成功,也是他最大的悲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