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三百年都无法收复燕云十六州,为何明朝用一年就能收复?

余日力

燕云十六州自后晋皇帝石敬瑭于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割让给契丹人开始,到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命徐达、常遇春攻克为止,历时400多年的时间,才重新回到中原汉人建立的王朝的版图之中。

那么,为什么宋朝百年都无法收复燕云十六州,而明朝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攻克了呢?因为元朝的军事力量到了13世纪末的时候已经处于衰落状态了,军事镇戍体系到了14世纪的时候,也彻底崩溃了,所以,朱元璋才能崛起,并且明朝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攻克了宋朝称之为的燕云十六州。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简单回顾一下元朝的军事史,元朝建立以后,元朝的军队分为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与新附军四个等级,当然这样的分类是按照诸军队的组成人员与蒙古贵族的亲疏远近而分的。

(蒙古骑兵)

蒙古军由蒙古族组成,早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时即已建立,后来随着蒙古帝国疆域的扩大,从蒙古各部中“签发”一些士兵,用以镇戍各地,形成了探马赤军,在打败了金朝之后,蒙古人收编了大量的由女真人和契丹人组成的降军,这部分军队被称之为汉军,南宋灭亡之后,南宋的降军被称为新附军。

忽必烈时期,元朝军队又分为两大系统,分别是宿卫军和镇戍军,由蒙古人组成的宿卫军和镇戍军主要驻扎在北方,重点防卫的是以大都为中心的北方地区,而南方地区的镇戍军则主要是由汉人组成的,但各地镇戍军的兵力是不平衡的,江南地区的镇戍军最为强大,因为要保护大运河的通畅,确保江南的财赋能够供应大都的需求。

(元世祖忽必烈画像)

元朝建立以后,蒙古贵族固定草原传统,所以,元朝出现了“汉化迟滞”的现象,在大一统局面形成之后,立即进入了衰落状态,这种衰落状态表现在方方面面,在军事方面,则表现为镇戍军系统管理的混乱,因为在汉地的军队,不再以靠劫掠为生了,需要有一套先进的管理制度,元朝因为“汉化迟滞”而无法有效的管理这支军队,进入到14世纪中叶以后,各地的镇戍军已经无法镇压当地的农民起义军了,更糟糕的是,当时由蒙古人组成的蒙古军的战斗力也进入到衰落状态了,在14世纪的几场重大战役中,蒙古骑兵不能完成预定的战略目标,13世纪,驰骋于亚欧大陆的蒙古骑兵,其不可战胜的神话正在破灭。

元朝军事力量衰弱的同时,是明朝军队的崛起,朱元璋的军队在北伐中原之前,已经战胜了陈友谅、张士诚和方国珍的军队,在战争中,朱元璋的军队,战斗力迅速提升,涌现了一批能征善战的将领。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此外,明朝能够很快攻克大都,成功把原来的燕云十六州纳入版图,还归功于朱元璋制定了正确的北伐策略。

我们都知道,在明朝以前,一般都是北方统一南方,而南方想要统一北方则非常的难,明军北伐中原,可谓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的第一次由南方统一北方的过程,为什么在明朝以前,南方的政权很难统一北方呢?因为中国的经济重心彻底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时期,打仗打的是钱粮,南宋以前,南方经济实力弱于北方,自然而然,很难统一北方。

而且,北方地势平坦,南方的政权若想北伐,一旦进入到华北平原,等于是长途奔袭,而无险可守,有后顾之忧。

因经济与地理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东晋祖逖北伐、桓温北伐以及南宋宋孝宗北伐的失败。

到了明朝就不一样了,经济重心转移到了江南地区了,朱元璋首先就占领了江南,定都南京,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为了应对北方地区特殊的地理形势,朱元璋还制定了正确的北伐策略。

明军北伐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先取山东,然后由河南入潼关,占据潼关和河南的军事要点之后,得以以秦岭、黄河、淮河为依托,第二阶段,进攻黄河以北的地区,并攻克大都,第三阶段,由大都南下,攻入山西、陕西、甘肃等地。

朱元璋的北伐是步步为营,而不是孤军深入,正确的北伐策略,为明军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腾飞说史

自公元938年后晋太祖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后,中国丧失了阻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据点和屏障,从此在游牧民族的铁蹄之下饱受300多年的侵扰。一直到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常遇春北伐攻入元朝大都(今北京),落于异族之手的燕云十六州才算重新纳入中国的版图。

宋朝(公元960年~1279年)自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便开始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努力,可一直到宋朝灭亡燕云十六州也没有收复。而明朝从北伐到攻入大都,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便收复了燕云十六州。同样是收复失地,为什么宋朝300年都没有收复,而明朝只用了一年时间呢?

在明朝之前,后周世宗柴荣是最有希望达成这个目标的人,水陆并进,连战连捷,打的敌军步步退让,甚至在一个月之内收复三关三州。可惜在攻打幽州之时,不幸身患重病,不到一个月便病逝。天妒英才,同时中原也错失了四百年来最大的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机会了。

太祖即位后,打算用钱将燕云十六州买回来。于是设立“封桩库”,将从各割据势力所收集的金帛等物搜集后存于此处,希望以此库存钱财赎回燕云十六州,可惜这种方法并不奏效。试想燕云十六州对于中原如此重要,契丹又怎肯放弃这么一块兵家必争之地?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使得国家失去了一大批能征善战的武将,同时重文抑武,使得宋朝的武力直线下滑,要想凭借武力收复燕云十六州就更加难上加难了。这点从后面的宋太宗两次北伐的狼狈惨败,无功而返就可以证明。真宗时期,和辽又签订了屈辱的“檀渊之盟”,每年向辽纳岁。可以说从此之后,宋朝再也没有能够和辽一决高下的能力了。

除此之外,燕云十六州乃兵马产出之地,中原失去了燕云十六州,就失去了战马的重要来源。没有马匹,就无法组建有效的骑兵军队。仅凭步兵,在浩瀚的平原之上是无论如何打不过游牧民族的骑兵部队的。这也是宋辽四十多年战争一直胜少败多的原因。

反观明朝,之所以能够仅用一年便收复了燕云十六州,不仅在于朱元璋的英明神武,战略眼光高远。而且在他手下有一批能征善战,出生入死的将领,如徐达,常遇春,蓝玉等。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随后开始北伐。而朱元璋不愧是雄才大略,意识到元大都城池牢固,而且兵多将广,直接进攻不易拿下,只能先攻打山东和河南,剪除元朝的羽翼,切断和大都的联系,分而治之。看似路线曲折,其实恰恰是最快的进攻路线。《明史纪事本末·北伐中原》中总结了朱元璋的北伐策略:

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攻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

而等到徐达、常遇春打到大都时,才发现元顺帝早已携一家老小弃了城池,逃回了北方。原来在山东、河南之时,徐达和常遇春的威名就早已令敌人闻风丧胆,难以抵挡。所以可以说明军收复燕云十六州其实并没有费多大的功夫。


奇点历史

燕云十六州,这个地名对于熟知历史的人来说并不陌生,它是一个地理的概念,包括燕(幽)、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共十六州,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天津和山西、河北北部地区。

这十六州地势较高,易守难攻,是历代中原王朝防守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阵地,一旦失去燕云十六州,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可以随时入侵中原腹地,中原王朝的步兵根本无法与之抗衡。

只要燕云十六州一直都在汉族的手上,不管中原分裂还是统一,北方的游牧民族只能时不时的来中原打个秋风,从来没有全面征服中原。但是到了五代十国时期,情况出现了变化,燕云十六州丢了。

燕云十六州并不是被游牧民族抢过去的,而是被送出去的。后唐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因受后唐末帝的猜忌,起兵造反,被后唐军队围攻,最终顶不住了向北方的契丹求援。公元938年,他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以换取对方对自己的支援,最终在契丹的帮助下石敬瑭消灭了南唐,自己做了儿皇帝,被称为晋高祖。

燕云十六州的丢失,对于中原政权的影响十分巨大,从此中原王朝之间暴露在游牧民族骑兵的攻击之下,中原王朝只能以血肉之躯去防守游牧民族的骑兵。此后的后周、宋朝一直想收复燕云十六州,但是一直都没有成功,宋朝就因为没有燕云十六州而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而且被金国和蒙古骑兵两次灭亡,由此可见,燕云十六州对于中原政权的重要性。

形势到了元末明初才有了转变,在燕云十六州丢掉430年后,1368年(洪武元年)燕云十六州终于完整的回到了汉族人的手里。

1368年,平定了南方的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称帝之后北伐成了朱元璋的首要任务,他派徐达、常遇春北伐,目标直指元朝的首都——大都,就是今天的北京,历史上的幽州(或称燕州)。当时的大都是元朝的首都,城防十分坚固,而且周边还有一支元朝大军在拱卫,徐达和常遇春认为要想攻下大都必有一场恶战,因此他们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然而他们没想到的是,等他们包围了大都的时候发现,这里居然没有大军驻守,原来元朝的皇帝元顺帝早就带着老婆孩子逃跑了,因为之前他早已耳闻徐达和常遇春的威名,他们在山东、河南击溃了元朝的部队,让成吉思汗的后代闻风丧胆,所以在徐达大军到达之前,元顺帝和他的臣子们早就逃之夭夭了,徐达不费吹灰之力就收复了大都(幽州)。

之后,燕云十六州没有经过像样的战斗就这样被徐达、常遇春收复了。

燕云十六州被异族统治了四百多年,在这四百多年中,中原的英雄豪杰如柴荣、赵匡胤、赵光义等无数次的想要收回燕云十六州,都以失败告终。在这四百年中,因为没有燕云十六州,中原的军民保守北方异族的践踏,终于在朱元璋的时代,被一代名将徐达和常遇春收复了,这是属于他们的荣耀时刻,也是汉族的荣耀时刻,有了燕云十六州,中原人民有享受了两百余年的太平,直到它再一次落入异族之手。


天涯看点历史号

自古以来北伐成功有三要素:精兵主力;稳扎稳打;对手弱。基于这个模式我们就可以简单分析了。

1、宋初的两次北伐

公元979年,宋太宗在灭了北汉后,挟全盛之威,全军东下,进围幽州。在初期取得较大成功,但辽军援兵陆续到达,且耶律休哥等不世出的名将加入后,战局逆转。宋太宗也屁股中箭。此战宋军并未稳扎稳扎,直扑其核心城池。对手契丹相当强悍,其骑兵冲击、迂回都表现优异。条件都不具备又怎么能成功呢?

986年,宋太宗趁辽朝国君新立,做了庞大的作战计划,以三十万大军分东中西三路,东路牵制辽军主力,中路、西路军负责经略山后,迂回山南,对辽军做大包围之势,迫使辽军在幽州平原决战。此战吸收上一次作战教训,做了广泛动员,且稳扎稳打。但依然有个缺点,辽军战斗力强悍,辽军的动员力依然强悍。战争的结果对宋朝而言就是军事灾难。

2、宋朝的其他北伐

宋徽宗时期得到幽州,纯粹是金人给赠送的。至于南宋那就更不具备收复河北的可能了。

3、明初的北伐

朱元璋的北伐是其统一江南,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且对江南社会有强大的动员力,以此为基础北伐。

在北伐战略上,也是稳扎稳打,不长驱直入。剪羽翼差不多了,自然水到渠成。

当然更关键一点,元朝自己已经不统一,关中李思齐、张良弼各自为政,王保保守山西不出。这样的机遇很难得了。

强兵主力、稳扎稳打战略、内部分裂的对手,才促进了北伐成功。

总结:

精兵主力、稳扎稳打、对手弱,三个条件全具备才能成功。如果只具备一个或两个风险就很大。

参考文献:

曾瑞龙《经略幽燕》

《明太祖实录》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燕云十六州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因其地势险要,中原政权拒守此地能有效的阻挡游牧民族的起兵进攻。反之,若是游牧民族占领此地,就能长驱直入的南下进攻中原政权。所以为了国家长治久安,无论是宋朝还是明朝,都把收复燕云十六州作为立国后的首要任务。


(燕云十六州)

可在这件事上,明朝和宋朝的表现简直是天壤之别。明太祖朱元璋英明神武,统一南方继续后北伐,一路势如破竹,仅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就把丢失了三百年之久的燕云十六州重新归入中原政权版图。

而我们反观宋朝,尽管一直努力想收复失地,却每次都被打得满地找牙,所以说到底还是宋朝打仗不行。

宋朝是我国古代史上,经济和文化极为繁荣的一个时期,但它又是我国史上军事力量最为衰弱的王朝之一。究其原因还是宋太祖赵匡胤害怕唐朝藩镇割据的情况重演,所以他削弱武将的兵权,让文人的军权凌驾于武将之上。文人只擅长舞文弄墨,打仗这活根本干不来,让他们与剽悍的胡人骑兵交手,简直是把羊送入虎口。


(宋军北伐高粱河之战惨败)

另一方面,宋朝的敌人也非常强大。契丹拥有大量的精锐骑兵,在宽阔的河北平原上,宋朝步兵根本不是契丹骑兵的对手。而且辽国得到燕云十六州后,一直在此地用心经营,把它建造的十分坚固。宋太宗赵光义率领几十万大军北伐时,根本啃不下这里,随着辽国各地的援军抵达,很快被辽军杀得大败,还被迫签下了丧权辱国的檀渊之盟。


(朱元璋)

而明朝北伐时,朱元璋面对的北方局势比宋朝时要好的多。蒙古人在中原过了100年的太平日子后,早已不是那个令人闻风丧胆的马背民族了。蒙古贵族更是穷奢极欲,搜刮民脂民膏,元朝的暴政让北方局势动荡不安。

朱元璋经过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战役统一南方后,手里拥有一支身经百战的军队,更有常遇春、徐达、蓝玉、李文忠等猛将。凭着这些,朱元璋能够轻松的在战场上击溃元朝军队。


(朱元璋北伐示意图)

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北伐的筹划也很得当。他深知元大都城墙坚厚,若用蛮力攻之,恐怕很难打下来。所以他不着急攻打大都,而是先取河南和山东地区,又把通往关中的道路阻隔起来,这样的话元大都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等到明军最后一拥而上发动总攻时,吓破胆的元朝统治者早弃城逃跑了。


历史探索机

北宋无法收复的燕云十六州为何明朝很容易就收复了?一个王朝的兴衰,天时地利人和都是决定因素,而宋明两代在天时地利人和几方面,在燕云十六州所面临的形势都完全不一样。

宋明时代军队装备的差别

首先石头君要说的是天时的差别。其实宋明之间只隔了不到100年,但这却是南宋和明朝之间的间隔,而跟燕云十六州相关的时代其实只有北宋时代。所以这其实和明朝是间隔了二百多年的。

那么这二百多年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在军事方面最大的变化就是人类从几乎完全的冷兵器时代过渡到了火器大量应用的时代。其实北宋时也不是没有火器,比如有些人就认为人类历史上第一场大规模应用火器的战役就是靖康之耻前一年的汴梁保卫战(石头君另一篇回答说的很详细)。但北宋时期的火器其实还非常原始,对左右战场局势起不到根本作用。

明军火铳,朱元璋的义军已经成建制装备火器


而到元朝末期,朱元璋的军队已经大量装备铜火铳等各种比较成熟的火器了,这使得蒙古骑兵的优势相对于北宋末期金国骑兵对北宋步兵的优势已经大大缩小。

而除此之外,北宋无力收复燕云十六州最大的问题是战马奇缺,中原王朝丢失燕云十六州和河套地区之后,没有地方能够大规模养马,所以在华北平原面对北方骑兵几乎完全无法抗衡。

而朱元璋的起义首先是在江南地区发动的,比如朱元璋最早称吴王就是在应天府,也就是今天的江苏南京。而在江南地区,本身北方骑兵的优势就不大,所以军事实力不强的南宋才能以长江和江南水系为依托,和蒙古周旋了几十年。但在元朝时期,大量蒙古骑兵还是南下驻守在江南。而朱元璋起事之后,通过在不利于蒙古骑兵作战的江南地区和蒙古骑兵作战,缴获了大量的战马,所以朱元璋时代明军在战马方面相对于北宋时代,其实劣势要小的多。

人和的差别成为决定性因素

除了双方在装备上的差别之外,更多的差别其实是在面临的对手方面。北宋时期所面临的是统一的辽王朝。辽国既占有漠北,保证了其巨大的骑兵优势,又占有燕云,使其文明水平和之前的游牧政权相比有了革命性的进步。但最大的优势是辽王朝的统一比北宋还早了30年左右,所以其内部高度团结,能够形成合力,对北宋在军事上能够始终保持碾压式的优势。

而有些朋友可能觉得朱元璋起事时,面对的也是统一的元朝,而且实力更强。但其实事情根本不是这样。元朝末期,元廷实际上很长时间面临的最大危胁都不是江南义军,而是自己内部的内讧。

元末军阀混战形势

元廷的内乱首先是两个汉化蒙古军阀王保保(扩廓帖木儿)所率领的豫军和孛罗帖木儿所率领的川军之间的内斗。公元1360年开始,双方在山西一带大打出手,争夺地盘。而这其中还牵扯到了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和自己的儿子爱猷识理答腊的矛盾,结果元顺帝一度利用孛罗帖木儿,故意让其攻破大都城,迫使太子出逃,投奔王保保。

王保保曾被朱元璋称为天下第一奇男子

而王保保和元太子不久之后又向大都进军,反攻孛罗帖木儿,结果元顺帝见势不妙,又设计把孛罗帖木儿给杀了,并封王保保为左丞相和河南王,让他南下去肃清义军。但王保保到了河南之后,不但没有去打朱元璋等江南义军,反而以元顺帝的圣旨为借口,试图收编周围四个亲元汉蒙军阀李思齐、张良弼、孔兴和脱列伯的军队。这四人辛辛苦苦自己趁乱世拉起的队伍,哪肯轻易让给王保保?结果他们和王保保先打了起来,一年时间就爆发了大小上百场战役,自己先打成了一锅粥。元廷不但调停未果,还在调停过程中把几路军阀都得罪了,最后闹到没有一路军阀听从元廷调遣。

明军北伐形势图

而朱元璋正是看准元军自己内讧的时机,在公元1368年派徐达和常遇春北伐,而王保保等各路军阀却眼看着明军渡过黄河仍在山西等地按兵不动,不顾元廷要求其勤王的命令,坐视明军向北京逼近。最终无兵可用的元顺帝在明军攻至大都郊区之后弃城北逃。元廷基本放弃了在中原的领土。

而王保保等人直到明军占领大都,休整完毕,又出兵山西直接进攻他的领地之后,才加入战事,但此时显然为时已晚,中原大局已定。不久之后山西等地也相继失守,王保保也逃往漠北,燕云十六州尽数被明朝所占领。

所以明朝能够顺利收复燕云十六州,其实是天时地利人和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时代进步带来的军事科技进步和元廷的严重内乱,而这两项因素在北宋时都不存在,所以北宋始终无力收复燕云也并不奇怪了。


桃花石杂谈

乱宋差点亡国灭种。收复失地那是妄想,好不容易出了个岳飞首先想到的都是害怕危及皇权。此朝一无是处。军事上自绑手脚,文化上阴柔和保守,经济上冒进。

两宋这几年被吹嘘得上天了,然而不容回避的事实是,乱宋差点让华夏亡国灭种。很多人老是扯五胡乱华,其实五胡乱华没那么严重,至少今天中国人的基因反应出的不是那样。而乱宋不同,自己孱弱也就罢了。他们为了点蝇头小利引入大量阿拉伯、波斯商人。整个刺桐城以及沿海枢纽都处在外来者的控制之下,把主权都交给别人。等到蒙古人一来,木马病毒立刻发作,活生生地给了宋室致命一击。

与此同时,乱宋竟然联合蒙古灭金国。最后蒙古人带着他的"赤军探马"不可描述之群体深入华夏腹地。对汉人、南人展开了凶残的统治。虽说高晓松说的高过车轮的汉族男性就被杀掉有点过,但足以见汉家的危难和命悬一线。据说汉族家庭还大量摔死头胎婴儿,今天基本都是回避那段历史,不为什么,就是因为不堪回首。

元朝统治了97年就宣告倒台,汉人再能忍也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八月十五杀鞑子,打麻将叫杀家鞑子。元朝可能是唯一一个被全民动员推翻的朝代。这也导致有明一朝有了复兴汉家的心愿。时隔近一百年朱元璋屠了刺桐城,终于为乱宋擦了屁股。所以朱元璋下令封关禁海很大程度就是因为乱宋带来的恶果使得当时的人逆向反思得厉害,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应了,这些所谓的商人给汉人带来的危害有多严重。朱元璋几乎就是屠城加阉割两个手段并用,然而今天在北方汉族里还是存留了大量J基因。所以说乱宋差点导致汉家亡灭种不是戏言。


國病

燕云十六州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历史上一直是中原王朝抵御游牧民族的一道天然屏障;明朝收复后在其上加筑了防御工事明长城,可见其军事上的重要性。

燕云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地区、山西北部地区。包括燕(幽)、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共十六州。

为何宋朝三百年都无法收复燕云十六州,而明朝用一年就能收复?军事是政治的延伸,因此并不能简单地用朱元璋文治武功强于赵匡胤、赵光义兄弟来解释。

唐亡后五代继起,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在后唐末帝时,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拥兵自重,以割让燕云十六州与契丹相约,联合推翻后唐而建后晋。就此燕云十六州落于契丹辽朝之手,辽朝灭后落于女真金朝,女真金朝灭后落于蒙古元朝,元朝灭后再落于大明。

北宋初期,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都曾尝试对辽用兵以收复燕云,但全部未果。而明兴起灭元时,大将徐达、常遇春周密准备,本拟打一场恶战收复燕云,但是包围元大都时,发现元顺帝早就弃城逃跑了。

辽在当初与北宋是同时继起的,双方同样励精图治,由于军事上攻难守易,北宋当初哪怕国力略有优势,也并不特别明显,对于进攻收复燕云十六州自然困难重重。而辽衰时,金兴起,金继辽业,国力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北宋是基本没有机会的。反观明收复燕云十六州时,元朝已经腐朽衰弱,统治者哪里再有心经营王业,哪肯血战坚守,自然选择溜之大吉了。

像北宋兴起时,赵匡胤与赵光义远不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宏图大业。唐太宗李世民面对突厥强敌时,也是屡遭挫折,小心翼翼经营了几十年,经过多次与突厥战争,并趁突厥内乱,才打败了东、西突厥。所以,这里的关键要害不仅仅在于军事,更在于政治上的治国能力。


建章看世界

燕云十六州,即幽州、蓟州、瀛州、莫州、涿州、檀州、顺州、云州、儒州、妫州、武州、新州、蔚州、应州、寰州、朔州。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天津北部,以及河北北部地区、山西北部地区。

虽然燕云十六州的面积并不大,但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却十分重要。因为燕云十六州接壤于我国的北方与南方之间,同时是个易守难攻的险要之地。如果失去了燕云十六州这个屏障, 那么中原就完全赤裸裸地暴露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铁骑之下,对中原王朝的盛衰乃至灭亡,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公元936年,中国历史上最为厚颜无耻的石敬瑭为了反唐自立,取得契丹人的援助,竟然认比自己少十岁之多的辽太宗为干爹,并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

中原王朝大都以步兵为主,而北方游牧民族盛产马匹,喜欢游猎,以骑兵为主,没有燕云十六州之后,中原步兵在千里平原上不得不用血肉之躯去抵抗北方游牧民族骑兵的横冲直撞。如此一来,中原王朝在与游牧民族的军事斗争中完全处于无险可守的被动地位,从某种程度上说,整个宋朝就毁在了石敬瑭的手中。

宋太祖赵匡胤乃是中国古代少有“雄才伟略”的皇帝。他先后灭掉了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建立了北宋王朝,还未收复燕云十六州,就在斧光烛影中意外去世了。后来宋太宗赵光义一心北伐,想要收回燕云十六州,遗憾的是,在最为关键的高梁河战役中,宋军大败,最后功败垂成。赵光义自己也中箭受伤,乘一辆驴车逃走,后来因箭伤复发而去世。

燕云十六州落入北方游牧民族之后,一落就是四百多年。直到1356年,朱元璋在集庆登基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他是一位中国古代罕见的雄主,深知燕云十六州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屏障,于是命令大明第一功臣徐达为主帅、大明第一猛将常遇春为副帅,率领二十五万大军进行北伐,最后夺回了燕云十六州。

宋朝三百年都做不到的事情,为什么朱元璋只要一年就做到了呢?

第一,策略得当。当时朱元璋命令大明双壁徐达与常遇春出征北伐,而且还提出了“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的策略,北伐军严格按照朱元璋的策略,稳扎稳打,渐次推进,取得大胜。

第二,元朝内讧。蒙古人入关之后,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再也没有横扫草原的往日雄风了,战斗力远不如当年成吉思汗所率领的骑兵。另外,元朝统治时期,朝廷各种关系错综复杂,党争十分激烈,今日登台唱戏,明日就被罢免,过一段时间又会复出,可以说是一片混乱。王保保(扩廓帖木儿)与李思齐、张良弼等军阀混战不断,哪里还有时间顾忌朱元璋。

第三,明初猛将太多。明初是个名将荟萃的时代,有神机妙算的刘伯温,有运筹帷幄的徐达、有勇猛盖世的常遇春,有能征善战的李文忠。尤其常遇春是个不世出的猛将,尤其善于骑射。他特别善于率领骑兵长途奔袭敌人,就连当年不可一世,横扫天下的蒙古铁骑都不是他的对手,时常被常遇春打得满地找牙。


清风明月话历史

燕云十六州就是今天北京、天津全境,以及河北北部地区、山西北部地区。燕云十六州所处的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历来是北方的重要屏障,在这里修筑了长城的要塞。地缘战略价值巨大。



自从公元936年,臭名昭著的后晋“儿皇帝”石敬塘为了抵御后唐军队的进攻,割让燕云十六州,换取契丹辽国的支持。一直到四百多年后的1368年才由徐达、常遇春带领的明军攻克大都。这时燕云十六州才重新回归中原王朝。这一别400余年



我们先看看宋朝对燕云十六州的动作前期宋太祖赵匡胤时期最有希望,准备了两套方案,一个是准备筹集银两,想通过用赎买的方式收回失地;还有一个方案就是武力夺取,于是开始了招兵买马,但是突然去世,留下了千古之谜“斧声烛影”。于是这件事就又到了继任的赵光义身上。公元979年,在迫降北汉政权后,与契丹辽国鏖战于幽州城下,历时一月却始终无法攻克。辽军在援军赶来后于高粱河于宋军激战,最后大败已经疲惫之宋军,赵光义也在混战中腿部中箭,二年后也因此伤发作而去世。之后宋辽之间多次战争,基本上势均力敌,互有胜负,谁也没有讨到便宜,最后签订了澶渊之盟,自此之后宋辽之间百余年没有战争。从此不修武备,不重边关。直到金国崛起,先后灭亡了辽国和北宋。南宋更是没有办法北进。双方以秦岭淮河为界后。自此没有任何进取的欲望。

宋朝没有拿回燕云十六州的原因




第一:宋朝没有拿回燕云十六州和赵匡胤、赵光义的去世有直接关系,本来大宋刚建立的时候,是可以有希望拿下燕云十六州的,但是因为两个人死亡而终止。新皇继位又要做想办法做计划,耽搁了时间。

第二:宋朝政体的改变,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以后,宋朝开始了以文制武的策略,导致了宋朝军力孱弱。根本就无法进取。

第三:从石敬瑭献出十六州开始,到赵光义进兵。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古代人寿命很短,基本上是换了接近两代人,所以这一地区民心不附。

第四:宋代继任皇帝没有进取之心,自从澶渊之盟过后,不仅仅是辽国不修武备,而宋朝也不修武备,宋辽百余年之间没有战争。宋朝也就不想拿燕云十六州了。

明朝能够拿下燕云十六州的原因



第一:元朝暴政不得人心,当时天下都盼着朱元璋可以打到自己的地方来,然后赶跑元朝军队,所以当时朱元璋可以说是民心所向。

第二:明朝军队身经百战,元朝统治者被打怕了,元军多次被徐达常遇春打败,所以一听说是他俩带兵,打都没打。元朝统治者迅速逃回了北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