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毛主席高度评价的闻一多墓碑上,刻着他叼着烟斗的浮雕头像

闻一多墓位于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公墓内,一人高的青灰石墓碑上,是闻一多铜质浮雕头像,他叼着烟斗,戚眉沉思。下面,是一本展开的书卷,刻着1951年安葬闻一多骨灰时民盟中央撰的生平简介。

毛主席曾说:“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也不屈服,表现了我们民主英雄气概。”闻一多骨灰多次转移存放地点和最终入土安葬的曲折过程,在中国革命史上颇具传奇色彩。

获毛主席高度评价的闻一多墓碑上,刻着他叼着烟斗的浮雕头像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本名“闻家骅”,字“友三”,他是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25年3月,他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七子之歌》,传唱至今。

获毛主席高度评价的闻一多墓碑上,刻着他叼着烟斗的浮雕头像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刮,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后,因目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于是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闻一多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痛斥国民党特务的暴行。

获毛主席高度评价的闻一多墓碑上,刻着他叼着烟斗的浮雕头像

1947年1月6日,民盟一届二中全会在上海举行,纪念李公朴、闻一多及民盟其他殉难人员。会议决定,闻一多殉难的7月15日被正式定为“中国民主同盟殉难先烈纪念日”,纪念一百多位为民族解放而牺牲的民盟先烈。

获毛主席高度评价的闻一多墓碑上,刻着他叼着烟斗的浮雕头像

西南联大根据闻一多夫人高孝贞的要求,在国立西南联大“一二·一”四烈士墓前,建立了闻一多衣冠冢。

获毛主席高度评价的闻一多墓碑上,刻着他叼着烟斗的浮雕头像

当年10月,高孝贞偕长子立鹤、长女闻名、幼女闻惠羽和保姆赵妈,携奉闻一多骨灰回到北平。因为没有固定住所,数次移居。后来,闻一多骨灰存放在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冯友兰位于地安门外白米斜街3号前院北房内。

鉴于全国时局日益严峻,闻一多亲属又将其将骨灰坛转移到西郊清华大学图书馆存放。

获毛主席高度评价的闻一多墓碑上,刻着他叼着烟斗的浮雕头像

1948年3月,高孝贞(此后改名高真)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安排下,奔赴晋冀鲁豫解放区。不久,她加入民盟。8月,她以特邀代表身份出席在石家庄召开的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高真一家先后返平,闻一多骨灰坛又回到了遗属家中。

获毛主席高度评价的闻一多墓碑上,刻着他叼着烟斗的浮雕头像

1951年7月15日,是闻一多殉难5周年纪念日。当日上午,民盟总部在北京全国政协文化俱乐部隆重举行民盟殉难先烈纪念会和祭灵仪式。纪念会和祭灵仪式在沈钧儒献祭后结束。接着为闻一多烈士举殡,启灵至北京西郊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

在纪念会和祭灵仪式上讲话的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李济深、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徐冰、中国民主建国会召集人黄炎培、无党派民主人士代表郭沫若、中国民主促进会主席马叙伦等。

获毛主席高度评价的闻一多墓碑上,刻着他叼着烟斗的浮雕头像

7月15日出版的《光明日报》,在第1版刊载了当日将举行先烈纪念会、祭灵仪式和闻一多骨灰安葬的消息,全文发表高真致毛泽东、张澜和沈钧儒的信和题为《民盟殉难先烈精神永生》的社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