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为什么没有救驾军队来保护太子李建成?


为什么没有救驾?

周星驰的鹿鼎记里康熙和小宝有这么一段对话:天下兵马鳌拜能带在身上吗?

对,答案就是天下兵马能带在身上吗?李世民先下手为强出其不意在玄武门设伏一举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所以再多救驾的军队也来不及。

李世民收买了玄武门守将常何从而控制了玄武门,然后事变中敬君弘带队冲击了建成的二千人精锐卫队,拖延了很长时间,同时张公瑾一人又凭着神力独自关上了城门,挡住冯立等人。最后尉迟恭提着建成和元吉的首级给薛万彻等人看,东宫和齐王府的人马顿失战心,迅速溃散,从而稳定了局势,化险为夷。


但是实际此次事变真正最关键的是,尉迟恭带着一支百人的队伍迅速控制了李渊!李世民作乱时,目标不止是弑兄逼宫,而是如果逼父篡位不成就弑父夺位。这才是关键,出其不意的斩首行动,控制皇帝,逐渐其手段老辣,政治成熟。李渊虽贵为一国之君,但是天下兵马也是不能带在身上的。


当时门阀势力很大,





李渊能迅速全盘争取到整个关陇集团的支持,成为其夺取天下的关键。真实的李渊绝不是泛泛之辈,反而雄才大略,有点赵武灵王的味道,看看他的儿女各个龙骧虎步足见其才。一生波澜壮阔,老了复赵的后尘。

这是场权利斗争,生死存亡,李世民笑到了最后。就像最近的某个事件,道德对上对下都是没用的,只能说胜利者是不受谴责的。


鲜衣怒马云飞扬

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肯定有自己的军队,而且在玄武门之变时也出现过,只不过那时候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经被杀,等太子的军队赶到玄武门时已经为时已晚,最后只能溃散。那么问题就来了,李世民已经在玄武门埋伏好士兵准备诛杀二人,为什么他二人一点消息和准备都没有呢?这就要从玄武门之变的起因说起了。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从大唐立国以来,太子党和秦王党之间的权力斗争就从未停过,斗争甚至愈演愈烈,本来太子是国家储君,只要不出大的差错,早晚会成为大唐未来的皇帝,可是李世民多年来屡立战功,威望甚高,以至于李渊最后都对他封无可封,只能突发奇想封他

天策上将一职,准许他开天策府,权力在诸王之上,仅次于李渊和太子李建成,一时间秦王府地位显赫,一时无两。如此一来李建成就不得不疑心李渊这么做的目的了(甚至有人认为李渊就是要准备废掉李建成另立李世民),加之秦王府内人才济济,像杜如晦,房玄龄,尉迟恭等人又都积极撺掇李世民发动政变,夺取太子之位。李建成觉得自己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如果不除掉李世民,早晚会失去太子之位,于是李建成以“当上皇帝后立李元吉为皇太弟”为条件,将李元吉拉到自己的阵营中共同对抗李世民。

武德九年六月初一,突厥南下侵犯大唐,李建成和李元吉认为诛杀李世民的时机已到,于是李建成趁机向李渊举荐李元吉代替李世民统帅各路军马出征,李渊听从了李建成的建议,而李元吉也要求调拨秦王帐下的尉迟恭,程知节,秦琼,段志玄及秦王帐下的精锐士兵以此来增强军队实力,并请求出征那天太子和秦王一起出席部队的检阅,如此李建成和李元便准备在那天趁秦王为李元吉践行之机,杀掉李世民,逼迫李渊交权。但计划被李世民安排在东宫的眼线获知,最后李世民在不得已之下,征求了秦王府幕僚们的意见之后,决定先发制人。

六月初三,李世民秘密上奏李渊,告发李建成和李元吉淫乱后宫,并声称二人要谋害他。李渊听后,惊讶之余回复李世民第二天便召兄弟三人入宫审问此事。后来李建成和李元吉得知这件事,二人认为宫中军队防备严密,况且玄武门守将常何是太子亲信(此时的他们不知道常何早已经被李世民策反),于是商量后决定第二天入朝向李渊澄清自己的清白。第二天也就是六月初四,李世民提前率领部下入宫并埋伏在玄武门,李建成,李元吉二人随后赶到,最后被杀死。

当李建成的部下冯立,薛万彻,谢叔方得知太子被杀后,率领东宫和齐王府精锐兵马两千人赶到玄武门,准备为太子和齐王报仇,奈何李世民手下张公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膂力过人,他独自关闭玄武门将冯立等人挡在门外,而敬君弘和吕世衡则率秦王帐下兵士与冯立的部队展开交战,最后二人战死,直到尉迟恭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级传给所有人看,冯立,薛万彻等人万念俱灰,顿失战心,最后溃散而逃,交战才结束,至此玄武门之变以秦王党大获全胜而结束。

所以从玄武门之变的整个起因,发生经过来看,李建成和李元吉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的疏忽大意造成的,但细究起来这疏忽大意却反映出了二人与李世民在政治谋略上的巨大差异。不管是东宫还是皇宫都有被李世民收买,策反的人,可以说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任何谋划都是在李世民的眼皮底下进行的,完全是暴露无遗,失败自然是在所难免。

当然了,事实的真相到底如何,李建成真的像史书中所描述的那么才能平庸,不堪大任吗?他真的无时无刻不在想方设法的除掉李世民吗?而李世民真的是被逼无奈之下才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吗?他本人真的就从未对皇位产生过觊觎之心吗?其实就我个人而言,总觉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是经过长期谋划准备的,如果不是的话,为何太子身边和皇宫内都有他的眼线,如果他是被迫反抗李建成迫害的话,为何当初李渊册封他为天策上将时,他不懂得辞让,急流勇退呢?一山难容二虎的道理难道他不懂吗?如果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亲王的话,本就是一母同胞的兄弟,对李建成的地位也构不成任何威胁,我相信李建成是不会去加害李世民的,也或许李世民一开始确实对皇位没有觊觎之心,只是随着战功的不断累积,地位的不断上升,他的野心也越来越大,再加上部下们渴望拥立他为皇帝,从而建立不世之勋,积极的撺掇李世民发动政变。而这一系列的因素便引发了后面的兄弟相残。

最后再插一句,权力和欲望从来都是并存的,无限制的权力必然会伴随着无限的欲望,在取得权力,满足欲望的这条路上,如果不懂得节制,即便是至亲至爱最后也会反目成仇,甚至如李家三兄弟这般斗到你死我活,至死方才罢休,人间悲剧大概也不过如此吧。

我是咸鱼,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咸鱼闲聊

有一句话叫救驾来迟

,还有一句话叫先下手为强

前者说的是李建成,后者说的是李世民。

玄武门事变并非一日之功所酿造,而是由来已久,兄弟俩为首的两个集团明争暗斗,李世民手握军权,南征北战,屡立战功,麾下将士十分拥护。

李建成也不是善类,很多人都以为他毫无作为,其实大错特错,当年李渊攻占长安城,李建成位居首功,此后灭稽湖,又被调派去镇守蒲州,备战突厥,后擒斩刘黑闼,平定山东,居功至伟,同时他擅理朝政,由此深得其父李渊信任。

《新唐书高祖本纪》有载:七月壬戌,秦王李世民讨王世充,甲戌,皇太子屯于蒲州以备突厥。

总而言之,李建成这个太子,前期攻克河西与长安等地时,首拿军功,同时又表现出了足够服众的行政能力,使天下动荡时没有受到外族突厥的侵扰,并非史书中所说的窝囊废,近几年也有很多为他平反的声音,至于淫乱后宫,基本等同于莫须有的罪名。


天下群雄混战的时期,突厥曾试图派兵帮助梁师都,刘武周等诸侯,目的就在于将中原的混乱扩大,实力强大的突厥以便从中谋利,进一步割据中原。

后来李世民宣战王世充,突厥第一时间派遣兵力去帮助兵力微弱的王世充,并且调派军使与王世充暗中沟通谋密,可以说当时天下间最为关键紧急的任务,并非征战王世充,反而是阻挠突厥的暗中侵入,一旦与王世充成功结盟,混乱中尚不完整的李唐,很难分出大精力去对抗来犯的突厥,所以临危受命,备战蒲州的李建成,就担负起了至关重要的责任。

于是乎我们得知,李世民率领军队去征讨王世充,而李建成在此刻却等同于封疆大吏,他的责任在于坚守边境,将突厥阻隔在外,让其无法与中原建立联系,时刻牵制住突厥,以求为李世民争取更多的时间,助其成功击败王世充,彻底瓦解突厥意图趁天下大乱入侵中原的阴谋。

之后李渊又命李建成征讨稽湖,李建成仅耗时两月便拿下稽湖部落,武德四年四月,李建成撤离蒲州,班师回朝,因而得知,李建成顺利解除了突厥趁机来犯的危险。

《旧唐书》卷六十四《隐太子建成传》另有载:建成至(太原),高祖大喜,拜左将军大都督,封陇西郡公,引兵略西河都,从平长安。

由此可见,李建成并非无功无德,相反他在军事上的才能更让李渊非常欣喜,李世民之所以能一往无前的征伐各地,仰仗的绝非只有诸君,相反李建成的多次掩护功不可没,可以说,没有李建成坐镇蒲州,阻断突厥进军中原的路线,切断突厥与王世充的密谋,接近统一的李唐将会被分裂,从而陷入连年混战不休的局面。

李渊贵为一国之主,又是唐朝的开国皇帝,立太子这种事非同小可,他当然不会选一个没用的儿子,包括朝中部分亲王及大臣也都很支持李建成,这也是为什么他能跟李世民对抗持久的原因。

试想以李世民征战天下,封无可封的军功,要想逼迫李渊废除李建成的太子,大可不必在意反对的声音,单凭军权强行压制也可夺权,为什么能分庭抗礼这么长时间,这其中必然有太多复杂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李世民曾和自己的哥哥李建成并肩作战过,《唐鉴》卷一记载:高祖使建成、世民将兵击河西郡,攻拔之,执郡承高德儒。

但这是司马光经过考证后得出的结论,李世民命史官撰写的《通鉴》里却说:“命太宗徇河西”,太宗即是指唐太宗李世民,由此可见,历史是被李世民篡改了,他在让史官撰写史书时,刻意隐瞒了李建成的军功,营造出李建成毫无作为的假象,以此抬高自己,或者说让自己的弑兄行为变得名正言顺,但其实李建成这人并非一无是处,相反正因为自己的才干军功,以及亲王重臣的拥护,外加李渊的暗中袒护,才当上了太子之位。

所以我们能得出一个结论,两个人一直进行着势均力敌的争斗,那么玄武门之变就不再是简单的夺嫡之争,反而可以琢磨出更多的细节。

首先,李世民在李唐即将完成天下一统时的地位毋庸置疑,他贵为秦王,却拥有足以撼动李渊帝位的权力,他南征北战,在诸军中呼声极高,功盖满朝,但彼时的李建成身为太子,受群官与其麾下将士拥护,坐稳了东宫之位。

由此不难看出,李渊早已感受到李世民的野心,他的皇权受到儿子李世民挑战,所以才袒护李建成与李元吉二人,借二人之势力共同削弱李世民的秦王党势力,由此李世民搬离皇宫,退居到位于皇城外的弘义宫,因此彻底导致了李世民于李渊及李建成之间关系的恶化,父子三人分为两党,就此面临即将决裂的边缘。

而李渊作为一个父亲,十分疼爱自己的三个儿子,他从始至终也没想到,骨肉相残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的儿子身上,封李建成为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已经是他所能想到的权宜之策,按照李渊最初的设想,平定天下后,帝位传给李建成,李世民驻守重地,李唐皇室坐稳江山大业,但梦想却终是破碎于玄武门事变。

玄武门之变前夜,李建成与李元吉的密谋大计,二人计划向李渊进谏,要求调派李世民麾下的将士给李元吉前往边境对抗突厥,以此削弱李世民麾下的精兵悍将,同时李元吉出征,当兄弟的李世民必须要践行,虽然兄弟三人水火不容,但这些礼数仍然得遵守,此时建成二人联合李渊对李世民进行打压,东宫及李渊为首的皇权势力已经对李世民秦王党势力占据了压倒性优势,换句话说,时间拖的越久,李世民的地位就越岌岌可危,他已经在这场政治较量中处于下风,因此在这个重重压力的时间节点上,迫使他必须要做出选择,或者说应对之计。

然而应对之计并非李世民一言,却是其麾下党羽劝告,或干脆说是“逼迫”,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长久以来的劝告进谏,导致李世民最终下定决心先发制人。

《资治通鉴》曾对此事有确凿记载:

秦府僚属皆忧惧不知所出。

房玄龄谓长孙无忌曰:“今嫌隙已成(暗指李世民与唐皇李渊,太子李建成之间的矛盾),莫若劝王行周公之事以安家国。”

无忌曰:“吾怀此久矣,谨当白之。”乃入言世民。

世民召玄龄谋之,玄龄曰:“大王功盖天地,当承大业;今日忧危,乃天赞也,愿大王勿疑!”

乃与府属杜如晦共劝世民诛建成、元吉。


整个过程简单而直接,房玄龄与长孙无忌等臣子的劝告,一方面让心知大势不利的李世民下定决心,另一方面揭开了父子三人面前的最后一道面纱,如若不先发制人,李世民势必沦为政治相争后的惨败,如若再拖久时日,双方之间更有可能会因为夺权而引发战争,届时将影响整个国家的安稳。

于是李世民提早计划玄武门事变,因为玄武门前不得领兵而入内,然而守城将士对诸位皇子携带兵器入内则司空见惯,换句话说,玄武门前有律,凡入皇城者,皆不可佩戴兵器,然而三位皇子地位极其尊崇,携带兵器或各种物件入宫早已如常,李世民对此心知肚明,借机佩戴兵器入内,果然未受到门前禁军阻拦,更因他随从人数只有八人,更无人会联想到堂堂秦王敢带八人谋反,因此便顺利放行,李世民因此得到了埋伏在临湖殿的天赐良机。

当夜,李建成与李元吉欲面见李渊,提议李元吉出征调借李世民麾下将士,二人路过临湖殿时,未遇到本应尽责的禁军询问,二人遂认定这是削弱李世民势力计划的成功前兆,在此喜悦之余,大为放松警惕,未带一兵一卒,甚至连一个随从都没有的情况下,二人路经临湖殿,被事先埋伏在内的李世民之众一举射杀。

然事变发生后,禁军已听到喊杀声,至于为何没有亲兵救驾,原因却颇具戏剧性,刚才所说玄武门前有守城将士,严禁个人携带兵器入内,当宫中守卫得知建成与元吉被杀后,随即前去报信,宫府兵立即集结大队人马,欲冲进皇城救驾,然而守城将士之前见李世民九人未予阻拦,一是因为人少,二是因为李世民的皇子身份,皇子带着八个人夜游皇城,说通俗点儿,就跟大半夜喝多了酒回家睡觉一样,然而宫府兵成千上万,守城禁军一看这阵仗,当即如临大敌,严加阻挡。

与此同时,太子及齐王李元吉被杀的消息传遍皇城,守城将士自然也已得知,然而李世民另差人火速与守城将士许下承诺,暗中配合李世民,拼死阻挡住宫府军入内,另一边早已准备好的秦王亲军也前来护驾李世民,这才里应外合,成功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旧唐书·尉迟敬德传》对过程有详实记载:

六月四日,建成既死,敬德领七十骑蹑踵继至,元吉走马东奔,左右射之坠马。太宗所乘马又逸于林下,横被所繣,坠不能兴。元吉遽来夺弓,垂欲相扼,敬德跃马叱之,于是步走,欲归武德殿,敬德奔逐射杀之。


不久,李渊被迫宣布,立秦王李世民为太子。

李世民继帝位,称唐太宗,年号贞观。


————————


钱品聚

回答这个问题前,有书君认为,有必要先简要叙述一下“玄武门之变”的经过:


当时,太子党和秦王党的皇权斗争愈演愈烈,几近白热化了。


玄武门之变的前一天,太子建成向父皇李渊举报李世民秘密豢养死士,意在谋夺皇位。而李世民则向李渊举报太子李建成淫乱后宫。两派人相争不下,于是高祖李渊要求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二人第二天一早入朝对质。


当晚李世民和麾下的文臣武将决定发动政变,半路在玄武门截杀李建成和李元吉,同时逼迫皇帝李渊退位。


第二天早上,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两人骑马经过玄武门,准备去临湖殿,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李世民已经在半路上安排好了伏兵,等李建成和李元吉经过时,将他俩射杀了。



那位看官说了,李建成,李元吉,那是堂堂的太子和亲王啊,怎么会被解决的这么利索,为什么没有军队来救驾呢?请听有书君讲讲这其中的缘由:


一、先下手为强,兵权已被李世民控制。


当时能调动外面的部队只有皇帝一人,其他人无权调动,包括太子李建成。但是李世民先下手为强,早已把握了主动权。


唯一能调动外援军队的李渊,实际上已被李世民的心腹干将尉迟恭软禁起来了,所以,即使李渊有心调动军队,此时也无能为力了。


玄武门兵变后,由于太子和齐王已被李世民射杀。木已成舟,李渊迫于无奈,退位禅让于李世民。作为一个父亲,手心手背都是肉,已经失去两个儿子了,难道他还要调外援杀死李世民吗?他最好的也是最聪明的选择只能是沉默了。


二、事发突然,太子李建成完全没有防备。


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太快,真可谓电光火石一般。这是李世民打的闪击战,将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打了个措手不及。


试想在宫城之中,作为储君,太子不可能动辄带着大批府兵来回逛,因此,估计当时李建成和李元吉身边也就百十人。在宽阔的玄武门下,这些人太醒目了,就像“活靶子”一样,很快就能被解决掉。


而且,李建成可能根本想不到李世民敢光天化日之下在玄武门动手杀他。


据说,当时齐王李元吉建议带上亲卫军队随行,觉得这样安全点,但是太子李建成拒绝了,他认为玄武门不论守将还是卫队都是自己的人,已经足够安全,不需要再带上亲兵卫队。等他们走到玄武门下,感觉到气氛不对时,一切都晚了~



可见,太子建成没有一点防备之心,不仅因为他太疏忽大意,更因为他太缺乏政治敏感性了。


三、消息传递与事情的发展不相符。


不得不说,那时候的通信传递太慢了,而事情发生的太突然。等太子李建成的军队得到消息赶过去,大势已去矣~


其实,太子的部下冯立,薛万彻还是很忠心的。只是他们知道的太晚了,给了秦王党充分的时间做准备。


玄武门出事后,当冯立,薛万彻率领东宫和齐王府的两千精锐部队赶到玄武门时,大门早已被张公瑾(据说此人臂力过人)关了起来,太子的兵马被硬生生挡在了玄武门外。


接着,还不等他们回过神儿来,敬君弘和吕世衡率李世民账下士兵便冲过来与他们展开了激战。

直到尉迟恭站在城头,把太子和齐王的首级给下面的士兵看,冯立,薛万彻顿时万念俱灰,没了战心,兵马也溃散而逃,秦王李世民一派就此大获全胜。


四、李世民做了极其周密的部署。


“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发动的一场有预谋有准备的政变。秦王府的支持者杜如晦、房玄龄、尉迟恭等朝廷重臣都有参与蓄谋,可以说,每一步都谋划的滴水不漏。



他们不光秘密收买策反了原为太子亲信的玄武门守将常何,把握了守门这个最根本的主动权。而且事发后,迅速组织有效防御措施。


建成和元吉被杀后,他们立刻组织军队,利用城门筑造防线,并分头迅速控制住局势,当太子的军队到达后,已经失去先机和优势,贴身护卫的军队毕竟不善攻城,也肯定不会配备重武器。


而且实际上玄武门之变时,太子和秦王双方都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武装队伍,只是府兵,和家丁护卫差不多。何况主公已被杀,攻城自然无从谈起,也就只能树倒猢狲散了。


“玄武门之变”这起历史事件,再一次让我们看到:


在帝王家实无亲情可言!权利助长了人的贪婪,而贪婪的本性又让追求权利的欲望无限膨胀。一旦权利发生了冲突,一切的亲情纽带顷刻间便会荡然无存,只剩下冷森森的兵刃寒光。



有书共读

其实是有的,只是来晚了,也就是救驾来迟。

我们先来看看发动玄武门政变的背景。

随着唐朝建立和统一天下的逐步推进,太子党和秦王党的争斗越发激烈,两党争斗的核心就是李建成和李世民究竟谁能夺得那个位置。

众所周知李世民很厉害,但李建成也不差。在李渊夺取天下的过程中,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俩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否则的话,他又怎么能够跟李世民争斗多年,一个长子身份可没有这种影响力。

在政变前夕,李建成已经略占上风,他联合李元吉一起对李世民发难,不断逼迫打压李世民。

随着形势越来越凶险,李世民在部将属官的劝谏下,决定发动政变夺取皇权。

当时,突厥进犯唐朝边境,唐高祖李渊下令让李世民率领唐军前往边关痛击来犯之敌。这个时刻将李世民调走,他觉察到了不同的味道,为防止离京有变,他干脆就发动了政变。

李世民文韬武略,在政变前做足了准备,李建成和李元吉可能出现的援军自然也在他的考虑范围以内。

以有心算无心下,当政变发生时,李建成和李元吉当时身边根本没人。而且政变发生的地点是玄武门,李建成和李元吉前往皇宫不可能带着很多人,也不可能全副武装,毕竟李渊还在,他们可没想造反。

李世民这边,他买通了宫门守卫,把自己的人安排进了宫门,但是显然不可能把大军带进去,毕竟李渊也不是吃素的,大军调进宫城他不可能没有察觉。

事实上,李世民总共带了不超过十个人,而李建成和李元吉一个人都没带。以多欺少,再加上打埋伏,所以当李建成和李元吉走到临湖殿的时候,李世民一箭射中李建成,折腾一番后李元吉也被尉迟恭枭首。

就是这段折腾的时间,东宫和齐王府的府兵已经知道了主人有难,立刻猛攻玄武门,李世民一边派尉迟恭向李渊报告情况并控制住李渊,一边派人去向秦王府兵报信。

很快,李世民借着李渊的谕旨掌控住了宫门卫士,抵挡住了攻打玄武门的东宫和齐王府兵的进攻。

府兵的首领薛万彻转而想去攻打秦王府,拿李世民的亲眷威胁李世民,就在此时,李世民的手下拿着李建成和李元吉两人的首级宣示玄武门,并出示李渊的谕旨,士卒们一哄而散。薛万彻感到大势已去,不得已逃走。

连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府兵都没能救援,更不用说远在军营的军队了(李建成手里有直属军队),等他们收到消息,政变早已结束。


平沙趣说历史

玄武门之变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即公元626年7月2日,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了一场流血事件,成功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这次事件使李世民成功登上太子之位,打破了帝位由长子继承的原则。

在二子争储中,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展开了一场持久的明争暗斗。李建成常驻宫中处理事务,为文官集团的代表;李世民更多的则是武将集团的代表。两人在争储过程中,李建成自知其威信和战功都不如李世民,所以他拉拢了四弟齐王李元吉,和自己联合一起对付李世民。最后因为李渊的偏袒局势逐渐倒向李建成,李建成集团已经占据上风,并且初步控制了局面,李世民性命攸关之际,他决定搏命一击,最终在玄武门处大获全胜。那么在李世民政变过程中,为什么没有军队前来保护太子李建成呢?



事发突然

这场政变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类似于闪电战,在极短的时间迅速完成兵变,外界部队根本来不及反应。不仅如此,政变准备还十分充足,李世民前一天向李渊哭诉,随后就买通李建成的心腹,将玄武门完全控制。在第二天上午时,李建成自信满满丝毫没有防备,就这样便发生了玄武门惨案。这次事件策划周祥,行动迅速都出人意料,而且以古代的通讯很难短时间传播开去,所以这就导致外界无法迅速做出反应。



名正言顺

所谓的名正言顺,其实就是李渊的态度,这一点非常重要。在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当日李渊就承认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两人的罪状,并且在三天以后封李世民为太子。这样一来李世民就变得名正言顺,没有留下把柄给有心之人利用的机会,就这样在两个月后李渊禅位,李世民顺利登基。


恩威并施

李世民在太子和齐王被杀之后,立刻展开了一场清洗活动,对两人家眷毫不留情,就连两人年幼的儿子也都被全部处死,完全的斩草除根,手段非常残忍。这一点给与了当时人们极大的震撼,李世民不仅杀死了自己的亲兄弟,还做到对其赶尽杀绝,这一份手段足以威慑四方,任何人想要勤王,都必须掂量一下失败后的结局。

恩威并施,自然还有恩典,李世民审时度势,令手下停止对太子和齐王亲信的清洗,同时李渊下诏大赦天下,对除太子和齐王以外之人采取了不予追究的处理方法。这一点不得不说非常高明,太子已死,谁又真的会为一个死人去卖命,所以这场风波很快就被平息。




实力雄厚

这个原因是最为基本的,李世民的实力是非常雄厚的,他的手下拥有一大批对其忠心耿耿的将领,深得众人爱戴和拥护。不仅如此,不论是朝廷到地方,还是行政到军事都有李世民的参与和决断,他甚至拥有都督天下军事的权利。为了更加形象的表示,我们来看一下当时李世民的头衔:天策上将太尉尚书令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益州道行台尚书令雍州牧蒲州都督领十二卫大将军中书令上柱国秦王。头衔非常之长,和刘备三顾茅庐是说的“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有的一比,当然我承认读起来也非常拗口非常不容易。


但对于这段历史的官方记载我持怀疑态度,因为这场政变的目标不止是弑兄逼宫,而应该是夺位,所以对于李渊历来就有被其李世民控制的说法。大家都听过历史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而这段历史的官方记载不如说是李世民的记载,他所表达的就是李世民是如何如何的被逼无奈,自己是如何如何的没有退路,还有所谓的“毒酒不死”事件等等,这其中有些事件显得非常幼稚和侮辱智商,所以我们对待官方记录应该保持怀疑,不可全信,这里由于篇幅问题我就不在多说啦!


古今注

李建成平时是有军队的,比如三千长林兵。玄武门之变当天的记载也说明李建成的军队是参战的,下文详。

李建成、李元吉进宫是去为自己所谓淫乱后宫的罪名辩解的,只有本人,没有随从,并没意识到李世民已经带着军队等待他们了。


《资治通鉴》:庚申,世民帅长孙无忌等入,伏兵于玄武门。张婕妤窃知世民表意,驰语建成。建成召元吉谋之,元吉曰:"宜勒宫府兵,托疾不朝,以观形势。"建成曰:"兵备已严,当与弟入参,自问消息。"乃俱入,趣玄武门。上时已召裴寂、萧瑀、陈叔达等,欲按其事。


建成、元吉至临湖殿,觉变,即跋马东归宫府。世民从而呼之,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杀之。尉迟敬德将七十骑继至,左右射元吉坠马。世民马逸入林下,为木枝所絓,坠不能起。元吉遽至,夺弓将扼之,敬德跃马叱之。元吉步欲趣武德殿,敬德追射,杀之。


早在太子党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独自行动的二位爷已经被李世民一伙人斩首行动干掉了。

李建成对常何也是谜之相信,仔细看就会发现常何曾经在瓦岗寨上班,哪怕只看过《隋唐演义》的朋友们也都大概明白瓦岗寨的人后来大多投向了谁。

当然,二位爷的死,不妨碍太子党继续作战:


翊卫车骑将军冯翊冯立闻建成死,叹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乎!"乃与副护军薛万彻、屈咥直府左车骑万年谢叔方帅东宫、齐府精兵二千驰趣玄武门。张公谨多力,独闭关以拒之,不得入。云麾将军敬君弘掌宿卫后,屯玄武门,挺身出战,所亲止之曰:"事未可知,且徐观变,俟兵集,成列而战,未晚也。"君弘不从,与中郎将吕世衡大呼而进,皆死之。君弘,显俊之曾孙也。守门兵与万彻等力战良久,万彻鼓噪欲攻秦府,将士大惧;尉迟敬德持建成、元吉首示之,宫府兵遂溃,万彻与数十骑亡入终南山。冯立既杀敬君弘,谓其徒曰:"亦足以少报太子矣!"遂解兵,逃于野。


太子党、齐王党的军队杀到玄武门了。虽然二位爷已经没了,但只要太子党杀进去,还是可以和李世民玉石俱焚的,也是为二位爷报仇的最直接方式。等兄弟三人一起玩完,李渊的庶子们没有出身和年龄优势,只要李渊不承认李建成是罪人,还有一定可能立李建成的儿子为皇太孙,太子党的旗帜还是不倒的。

但是,李世民有外挂张公谨,在玄武门挡住了他们。敬君弘、吕世衡光荣牺牲。

太子党猛将薛万彻看看攻门太吃力了,就去攻打秦王府,准备端了李世民的后院,效果也很明显,李世民这边“将士大惧”,显然也没底。

这时候,尉迟恭拿出了二位爷的首级。从上文看,冯立等人是知道太子已经没了的,但这时候,太子党却好像刚知道没了主子似的崩溃了。不知道是不是冯立为了军心存心对士兵隐瞒了信息量所致。冯立杀了个敬君弘,竟然以为可以报太子之恩了,解散军队跑了。

即便如此,战斗还在继续,等尉迟恭代表李世民要到最高领导人唐高祖的手诏,宣布秦王是好人,大家要听秦王的,这才彻底终止了这场德比大战。


时宿卫及秦府兵与二宫左右战犹未已,敬德请降手敕,令诸军并受秦王处分,上从之。天策府司马宇文士及自东上阁门出宣敕,众然后定。上又使黄门侍郎裴矩至东宫晓谕诸将卒,皆罢散。


就算十位少爷将来有可能被教育得安分守己,但李世民不希望将来为了平叛付出更大的成本,那就不能给太子党齐王党留下任何的旗帜人物。

十位少爷再见。

从此世间再无太子党齐王党,李世民有足够的时间慢慢招抚他们了。


我不是Henry



合适的工具

李世民杀太子之所欲能够成功,关键是用对了人。当时在李世民集团有魏征、房玄龄、长孙无忌等等大批心腹智囊,相比之下,太子的实力就要差很多。

早再玄武门兵变之前。太子和李元吉就多次想杀李世民,都没有成果。说明智囊的策划能力,差距太大了。



正确的方法

李世民制造玄武门之变,正确的理解应该说自保。因为李世民实力太强,注定为太子所不容。另外,先前已经有过几次预谋,虽未成功,却是既成事实。

在争权夺位这个事情上,基本上就是你死我亡,没有任何条件可讲。



最佳的地点

世间那么大,太子每天要去的地方也很多。为什么要选玄武门,就是因为过了玄武门,太子身边就没兵了,才可以下手。

既然选择了玄武门,就必定做好了准备,防止太子部队来支援。李世民作为一个久经沙场的将军,这点都做不到,还打什么仗。


雷场猫子


这个问题的回答让我想起了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对国民党军队的围点打援!我既然要消灭你必须要做足功课,不然不是打狗不成反被犬欺吗?


再者说民心向背也是决定事件发展方向的主要原因;其次李世民功劳也大,心计又深,又牢牢的掌控着军队的大权;看过隋唐英雄传的人都知道秦王李世民才俊冠天下,瓦岗寨分崩离析后的群雄大部分都奔着李世民的名头去的。毛主席不是早就说过一一枪杆子里出政权吗?

在那种封建社会的建制下,李建成是嫡系长子理应当上太子;做为以后江山社稷的继承者肯会担心地位遭到威胁;李世民自然首当其冲的被当作眼中钉来对待了!作为一名长期在军队中担任高级领导干部的人来说,对各方情报信息的收集必不可少;不然何以成大事呢?也就不会有唐朝盛世贞观之治了!或许早有间谍被安插在李建成与李元吉周围了,敌未动己知来向!所以军队没有救驾自然知晓,都是被掐着脖子呢?



综上所述;李世民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怎能不成功呢?


明月清风拂苍山

早在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集团与太子集团已然势同水火,而之所以没有禁军来保护太子,致使玄武门之变能顺利取得成功,是因为这一切都是李世民精心准备的。

成功策反

早在李神通与张婕妤父亲争地事件后,李渊就已经意识到李世民尾大不掉了,加上李建成、李元吉和后官妃嫔更是常常在李渊耳边说他的坏话,使李渊进一步疏远了李世民,局势对他十分不利,李世民自然早已觉察,为未雨绸缪,李世民早就开始了对太子集团成员的策反,当然这种地下工作李建成也在做,可是他居然直接选择了李世民集团的核心成员,如尉迟恭、段志玄,这些都是李世民最铁的死党,结果策反未成反而使李世民加强了警惕。这一点上李世民就非常聪明,他选择的是一些岗位十分重要却又非李建成的核心成员,如玄武门禁卫总领常何,事后证明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人物在政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提前谋划

按正史记载,李建成集团企图借李元吉出征突厥之机,削夺秦王府精兵猛将,并密谋在替元吉践行时埋伏兵马杀掉李世民,这一密谋为当时已被秦王党收买的东宫率更丞王晊所知,于是他向李世民密报此事,李世民才决定先发制人。实际这一记载是不正确的,率更丞只是一个计时的官员,一个根本不入流的小官,而谋害李世民,是李建成与李元吉之间的最高机密,这种事王晊能知道的可能性为零。这一切应该是李世民精心策划的,他已经逐步意识到老爹站在大哥一边,形势越来越不利于自己,刚毅果决的李世民肯定不会束手待毙,所以他决定先下手为强。

精心准备

为了计划实施,李世民先是前一天晚上进宫向老爹告密,由于涉及到淫乱后宫的丑事,李渊自然不能忍,于是召李建成、李元吉第二天进宫问询,接着李世民派人与早被收买的当日值班禁卫总领常何取得联系,以便顺利在玄武门内设伏。由于谋划得当,一切都按他的计划进行着。至于说执掌屯营兵的云麾将军敬君弘与中郎将吕世衡也是李世民的人,应该不属实,要不也不至于在冯立和谢叔方分别率领东宫和齐王府护兵赶往玄武门营救时仓促应战,以致双双战死。事实上是玄武门之变发生时,冯谢二人并不值班,由于李世民伏兵已被常何放入,事起仓促,之所以不救太子,是根本来不及反应,李建成、李元吉二人就已经身死。至于宫府兵来围攻之后的抵抗,是出于他们对职守的尽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