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中國不造核動力航母?

中聯網訊

政府不差錢,就差技術。技術條件達到的情況下,核動力航母毫無疑問是要造的。我國現在已經有了兩艘常規動力航母,與常規動力航母的核動力航母造價要高很多,日常運營維護中核動力航母對人員素質的要求要更高一些。核動力航母顧名思義就是依靠核反應堆產生動力,而常規航母則需要燃油。



首先來講是空間的節省,航空母艦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本來就是一個海上的機場,可謂是寸土寸金。航空母艦空間極其珍貴,如果用核反應堆來代替燃油,能節省下來更多的空間來裝載其他物件比如彈藥。核反應堆的動力和續航能力都比燃油要強很多,這也就意味著核動力航空母艦的續航能力要比常規航母強長,關於危機的響應速度也要比常規航母快很多,再加上速度快機動性強,能夠對危機做出迅速的部署和反應。在戰場上時間就是優勢,誰能比敵人快一步反應,誰就佔據了戰場上的優勢。


另外在艦載機的應用方面,滑翔起飛有諸多限制,一般都使用電磁彈射。但是電磁彈射耗能高的驚人,核動力航母比常規航母更加適合電磁彈射。目前擁有核動力航空母艦的國家只有美國法國和俄羅斯。美國納米自己航母和俄羅斯的斯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都經歷過核潛艇動力系統、核動力破冰船的過程。


而法國的戴高樂號航母直接將核潛艇的反應堆應用於航母,直接的後果就是核反應堆的功能達不到,動力不足。航母的最高速度不到二十節,彈射方式也十分落後採用的是蒸汽彈射,作戰效率大打折扣。


品讀武器裝備

當今世界,有幾個國家能生產核動力航母的,僅僅只有美國和法國。為什麼只有這兩個國家?因為航空母艦作為海軍中建造難度最大,要求技術最高,資金花費最多的艦艇。不是你想造就可以造的。

我國不是不造核動力航空母艦,是因為凡事都得有個順序,不能一蹴而就。雖然我國僅僅花三年時間就建造了一艘“001A”號國產航母,但這艘航母還是有很濃重的蘇俄風格,而且還是常規動力的,核動力航母的建造難度比常規動力要高很多,並不是把核動力潛艇上的反應堆移過來就行了,法國的“戴高樂號”就是使用和核動力潛艇一樣的反應堆,導致後來航母在使用上存在諸多缺陷。所以航母這種吞金巨獸,一定要確保技術上沒有難度,資金上沒有問題,才可以開始建造。



就連財大氣粗的美國在建造核動力航母時也要經過總統,國會,五角大樓的層層博弈,才能開始建造。況且美國在二戰時期建造了成百艘航母,才敢挑戰核動力的。

而我國使用航母尚不足十年,各個方面幾乎都是一片空白,各個方面都要慢慢摸索



所以我國未來航母的發展順序,可能是這樣的

遼寧艦—類似於遼寧艦的國產航母—常規動力直通式甲板航母—核動力直通式甲板航母。(畢竟美國風格的航母才是未來航母發展的方向)

說不定在我國南方的某個船塢裡,我國建造的核動力航母已經悄然成型了呢


青年視紀

中國為什麼不造核動力航母?

這個原因是多方面的。那麼小學者就這個問題表達個人看法。當然,覺得內容不錯的話,請多多關注哦。

中國不造核動力航母,原因是多方面的。

從技術角度分析。

其中之一便是核動力航母裝置的設計還在摸索,以及毫無核動力航母建造經驗。

世界上擁有核動力航母的國家有兩個美國,法國。總有大型核動力艦用裝置建造經驗的,技術成熟的,且核技術還在繼續改進的,應該說只有美,俄,中,法等(從核潛艇,航母,核動力軍艦考慮)。

嚴格上講,擁有核動力航母技術,且成熟的應該只有美國。法國的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實際上是用的潛艇用的核反應堆,但實際效用只是美國航母的三分之一,已經大打折扣。這也是潛艇核反應堆技術與航母核反應堆技術不一樣的一個證據。

俄羅斯繼承了蘇聯百分之70以上的,軍事力量科研技術。但是自從解體,流失大量科研技術人才,儘管圖紙,一些研究成果被封存,保留,依舊很難說明俄羅斯還擁有成熟的艦用核反應堆技術,但是潛艇用核反應堆技術還在,應用且在俄羅斯的北風之神級上。從彼得大帝號大修上看,俄羅斯應該還有保障艦用核動力技術,不過多年未建造5000噸以上的軍艦的技術能力,很難確定俄羅斯是否還有這樣的能力。

那麼中國呢?中國自從建造第一艘核動力潛艇開始,就開始自己摸索核反應堆潛艇用,艦用的技術。在理論上縮小大型核反應堆改造為艦用,不是沒有,是很多。但是能不能用,會不會出問題,這個問題困擾著中國艦用堆的發展。因為艦用核反應堆技術沒有過經驗,且失敗的後果也很嚴重,比如海上汙染等自然問題。同時艦用反應堆目標太大。也太明顯。在海洋戰場上,如同一個核輻射炸彈。一旦爆炸,就會殃及周圍軍艦。

同時軍艦使用核動力,也有成本問題。這成本實際上明顯高於普通動力。比如儘管使用時間長,但是日常維護費中,普通軍艦和核動力軍艦相比較,就只是保障核反應堆,和柴油之比。其他幾乎一樣。軍艦和航母不同,軍艦使用核動力明顯過剩,因為本身軍艦使用的動力就不高。從服役壽命的時間(按照20世紀和21世紀來說)上軍艦按照更新換代的時間20年到30年。而航母則是40年到50年,長達半個世紀。從核廢料的拆卸,和核反應堆更換上來說。軍艦使用的話。到了服役終止,他也就最多一次更換(出了事故),拆廢艦艇一次。理論上和平時期總共不超過兩次。一共消耗兩個核反應堆。而航母雖然堆數多,,從噸位上可以2個(輕型,中型),3個(中型,重型)4個以上(重型)。如果軍艦也核動力,明顯加重環境問題和核廢料處理問題,造成的處理費用是疊加的。也就是越來越高,那麼明顯柴油優勢就出來了。沒有長久的問題。

所以也就是航母和核潛艇才適合使用核反應堆。因為本身核動力潛艇和航母一樣數量少。從世界上絕大多數發達國家來看軍艦建造數量明顯多於潛艇。更不用說核潛艇。

可是如果要發展艦用核反應堆技術。也應該從軍艦開始,從噸位上一步一步接近航母。這樣才能更有效的更紮實的推進技術發展。因為艦用堆數量小,且艦用堆本身就小,可以從潛艇借鑑。然後隨著軍艦噸位的增大,艦用堆自然也就可以慢慢發展到航母用的核反應堆。這個發展方向可以從蘇聯的艦用堆歷史上借鑑。

如果一步就在航母上採用核反應堆技術,出現問題短期不一定能解決,且還會對航母的使用造成問題。本來中國就才剛剛建造航母,如果建造出一艘航母用於實驗核反應堆,明顯花費太高,萬一就是下個戴高樂,那就太不值了。如果有個類似的實驗平臺(比如大型萬噸級油輪,來實驗),那麼比造航母實驗好得多。所以就算實驗,也不能拿航母上。所以短期內中國是不會立馬造核動力航母的。至少陸地模擬實驗和海上模擬實驗應該同步進行。

中國還有不造核動力航母的原因,那就是中國本身航母戰鬥群的使用也才剛剛開始,很多技術革新剛剛應用。一大堆新式武器軍艦剛剛下水,新的國產航母也剛剛下水,使用才起步。因為技術是新的,不一定新航母和原先訓練航母一樣。肯定內部空間,電子系統等都有更新。

那麼核反應堆要上,還要考慮電子兼容等一系列問題。而採用的新一代成熟的電子設備的電子兼容問題怎麼解決?剛剛可以在美國新航母福特號上尋找蛛絲馬跡。因為福特級上採用很多新技術,新設備。50年內不可能更換太多。同時因為它剛下水,技術上應該是新一代,中國下一代航母也應該在10到20年內,那麼完全可以借鑑美國使用經驗,它在使用中出現的問題。

所以說,核動力航母造不造這個問題。不是想要造就可以造。如果砸錢,的確可以加快研發進度,但是砸的錢太高了,想要加速,光是初期投入就可能接近幾百億美元,因為海上動態實驗平臺,和陸上模型靜止實驗平臺。光是建造個模型就是上億。模型不可能量產降低價格。然後就是技術突破,各種實驗。這些都得靠設計,實驗來累計。

短期內符合我們國家的戰略需求來講,2050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這個時間還有33年不到。在這個時間內,海上運輸,沿海周邊環境,必須有強大的海軍軍事力量,保障海外利益。只能核動力實驗伴隨常規動力航母建造並行。

短期內常規動力航母就能解決大部分問題。所以說這也是根據保障國家利益最大化的情況下。

核動力技術可以慢慢保存。但是國外眼前周圍局勢看起風平浪靜,實際上隨著中國的發展越來越接近目標,國外那些國家肯定也會有些小動作。自然發展軍事力量變得迫切。

在各種各樣的考慮下。發展常規動力自然是最好的選擇。可發展為核動力也是必然的。這也得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如果哪一天提早完成技術研發,肯定還是核動力航母最好。

最後弱弱的說一句,覺得這文章不錯,添加關注哦。這裡是國際小學者。喜歡軍事,喜歡國際政治。也觀察多年。從軍事和國際,國內多個角度看待問題。


國際小學者455951915

是以核反應堆為動力裝置的航空母艦。它是一種以艦載機為主要作戰武器的大型水面艦艇。依靠核動力航空母艦,一個國家可以在遠離其國土的地方、不依靠當地機場情況下對別國施加軍事壓力和進行作戰。中國目前建造了三艘航母,但是都是常規動力。之所以還沒有建造核動力航母,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是中國在常規動力航母方面有積澱。中國引進烏克蘭航母“瓦良格”號之後,所進行的改裝工作,可以說是將常規動力航母的所有技術難點都已經吃透,利用這些經驗,中國又建造了國產航母001A,以往網絡上傳說的第二艘國產航母。中國不是不希望擁有核動力航母,而是航母建造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在中國海軍迫切需要幾艘航母的情況下,以現有技術建造常規動力航母,最可靠也最現實。

二是常規動力航母能夠滿足中國海軍作戰需求。中國海軍的航母運用經驗可以說只有短短的5年,而美日等國海上力量使用航母已經有80年之久。目前中國航母的主要任務,是加強訓練,熟悉航母作戰的規律,然後達到熟練操作航母編隊的水平。在這個過程中,三艘常規動力航母基本上能夠滿足需求。

三是中國核動力航母還有一些技術需要探索。比如,建造10萬噸級的船體、比如核動力裝置的引進或研發,與核動力配套的船電系統、維修保障系統等等,都需要慢慢地摸索,在無法直接引進外國核動力航母技術的情況下,如果貿然上馬那必然不是科學的選擇。


利刃軍事

中國究竟需要幾個航母戰鬥群才能在領土海域問題上高枕無憂?

航母戰鬥群其實並不是解決領土問題的,其海戰能力雖然強大,但是其單純投入海戰中的費效比明顯低於導彈類艦艇。美國的航母戰鬥群主要是作為前線戰術機場投入對中小型國家的打擊,並非用於硬扛強國。

世界上擁有超過60架相對先進三代機的國家只有37個,並且大部分是美國的盟友。這種情況下,美國的航母戰鬥群更多的是用於“屠幼”而非和蘇聯海軍交戰。而僅僅投入海戰的情況下,航母一旦被成功定位基本上就意味著死亡,而戰鬥機的損失也比導彈被攔截要昂貴的多。

中國未來希望增強對周邊的投送能力,核心是運輸航空兵和海軍戰術平臺。如果中國有3-4艘美國的巡航導彈版“俄亥俄”和超過90架運20,基本上完全可以媲美美國海軍在亞太的干涉能力,並且成本顯著低於航母。而如果建造055大驅、002航母,往往需要6-7艘一級艦的編隊才能達到相同的射彈數,並且生存能力還相對較低。所以綜合來說,解放軍需要4-5艘航母去確保撤僑等海外任務,更多的則沒有必要。


浩漢防務論壇

首先,對於核動力航母的關鍵技術船用核反應堆小型化技術,我國仍在研究論證和實驗階段,按照我國軍備技術發展一貫堅持的"小步快跑"指導思想方針,等到這項核心技術達到成熟時,建造核動力航母自然也就水到渠成。再看看我國近年來在科學技術方面的迅猛發展,相信這也是指日可待的事。如果急於求成的話,勢必會導致類似法國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那樣的結果(採用兩座凱旋級核潛艇的K-15核反應堆,結果導致航母動力不足,經常出現故障,且航母最高航速只有27節)。

再者,我國實行的是防禦性的國防政策,而並非美國的全球到達戰略。美國十艘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便是美國全球到達、全球打擊戰略的重要支柱,也是美國全球海洋霸權的象徵。因此我國對於核動力航母的需求沒有像美國那樣迫切。

總之,我國建造核動力航母是早晚的事情。要根據我國的國情和國防建設需求而定。再說了,核動力航母並非一般的軍事裝備項目,而是一個高技術含量、技術複雜化集成的海軍工程項目,需循序漸進,按部就班而行,不能一蹴而就。我國是五大常任理事國中最遲擁有航母的,是世界上最年輕的航母國家,雖然改造了遼寧艦和建造第一艘國產航母,但和美國相比,在航母建造技術尤其是核動力航母建造和實際操作經驗方面仍需繼續進行研究論證和摸索。


無語勝似有語

為什麼我們中國不造核動力航母呢?

如今,世界上擁有核動力航母的國家,只有兩個,一個是美國、一個是法國。有大型核動力艦用裝置建造經驗、且技術成熟的且核技術還在繼續改進的,應該說只有美,俄,中,法等(從核潛艇,航母,核動力軍艦考慮)。因此,有人問,為什麼中國不造核動力航母?

其實,問題並不是這樣。中國不是不造核動力航空母艦,是因為凡事都得有個順序,不能一蹴而就。

中國不是不希望擁有核動力航母,而是航母建造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在中國海軍迫切需要幾艘航母的情況下,以現有技術建造常規動力航母,最可靠也最現實。核動力航母並非一般的軍事裝備項目,而是一個高技術含量、技術複雜化集成的海軍工程項目。中國核動力航母還有一些技術需要探索,核動力航母裝置的設計還需要摸索。比如,建造10萬噸級的船體、比如核動力裝置的引進或研發,與核動力配套的船電系統、維修保障系統等等,都需要慢慢地摸索,在無法直接引進外國核動力航母技術的情況下,如果貿然上馬那必然不是科學的選擇。

雖然我國僅僅花三年時間就建造了一艘“001A”號國產航母,但這艘航母還是有很濃重的蘇俄風格,而且還是常規動力的,核動力航母的建造難度比常規動力要高很多,並不是把核動力潛艇上的反應堆移過來就行了,法國的“戴高樂號”就是使用和核動力潛艇一樣的反應堆,導致後來航母在使用上存在諸多缺陷。而我國使用航母尚不足十年,各個方面幾乎都是一片空白,各個方面都要慢慢摸索,所以我國未來航母的發展順序。

總之,我國建造核動力航母是早晚的事情。讓我們拭目以待。


懷疑探索者

飯要一口一口的吃,路要一步一步的走。

中國一定會建核動力航母。也許正在設計建造。中國現在無論是戰機,還是軍艦都是服役一代,建造一代,設計一代。



中國自2012年9月25日瓦良格號更名為遼寧號,交付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起至今的航母史才短短几年,而反觀美國的航母史已有上百年。所以美國的核動力航母,無論在設計䢖造,還是作戰經驗都十分豐富,中國甚至連常規動力航母的經驗都還有欠缺。

核動力航母擁有超續航能力,而且還可以利用核反應堆進行電磁彈射起飛,核動力航母作戰力是要強於常規動力航母的。因此核動力航母是未來航母發展的主要方向。



而要把核反應堆裝上航母,和電磁彈射技術應用到航母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這是一個漫長技術攻殲,所以中國不會那麼快就建造成核動力航母,但也會著準備建造,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就會看到我們自己的大型核動力航母。


歷史軍武研討員

感謝馬榮坡邀約,說明本人最近在悟空問答上的文章,獲得了軍迷們的認可,現在,讓本人來回答這個問題,當下的中國為啥不急於建造核動力航空母艦。

目前,各國海軍中,僅美國和法國兩國,擁有核動力航母。其中,法國唯一的一艘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在當時設計建造時,為了節省寶貴的資金,就對航母的一些性能作出了調整,所以它的滿載排水量僅為42000噸,比中國的遼寧號常規動力航母,還要小那麼一大截。

作為全球部署的戰略海軍,美國海軍擁有11艘核動力航空母艦,包括10艘尼米茲級和剛服役的1艘福特級,福特級新航母系美國海軍最大核動力航母,本級艦計劃在2058年之前建造10艘,全面取代尼米茲級成為美國海軍艦隊的新骨幹。

中國也是世界上少數擁有航母的國家,2016年12月遼寧艦突破第一島鏈,首次前往西太平洋海域,進行為期數日的海上訓練,標誌著遼寧艦已經形成基本戰力。

今年4月26日,在雄壯的國歌聲中,

隨著一瓶香檳酒摔碎艦艏,兩舷噴射絢麗綵帶,周邊船舶一起鳴響汽笛,全場響起熱烈掌聲,國第二艘航空母艦下水儀式,在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大連造船廠舉行。

目前,中國的兩艘航母都是常規動力、滑躍起飛,但據權威軍事專家稱,中國第三艘航母可能會採用核動力,預計開工時間在2020年左右。

核動力航母,是造船工業上的皇冠,需要強大的設計能力、造船工業水平、艦船電氣化水平等,其中的核動力反應堆,是重中之重,當下,僅美、法、俄掌握了水面艦艇的核動力技術。

但法國製造的那艘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在服役後,似乎事故不斷,經常去船廠檢修,原因是將核潛艇上的反應堆直接嫁接到航母上,還有很多難題未真正解決,為此法國人吃了不少苦頭,導致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經常爬窩。

俄羅斯,建出了大型的基洛夫級核動力導彈巡洋艦,滿載排水量達25000萬噸,已相當於先前的戰列艦的排水量了,但終歸沒有真正製造出核動力航母,可見建造核航母的艱辛。

只有美國真正掌握了核動力航母的技術,其11艘核動力航母的規模,放眼全球,僅此一家,別無分店,難怪美國海軍傲視群雄,大有君臨天下,孤獨就敗之感覺。

核動力航母,遠沒有軍迷們想像的那麼簡單,倘若沒有成熟的技術體系,像法國那樣,在沒有掌握大功率核動力反應堆的前提下,貿然將核潛艇上的核反應堆挪到航母上作動力,最終還是小馬拉大車,導致事故不斷,時常爬窩,這是深刻的教訓。

在未充分掌握核航母動力系統的前提下,中國絕不會輕易建造核航母,法國人的教訓實在是太深刻了,所以,中國海軍方面對此寧缺毋濫,先裝備常規動力的航母,先取得航母的使用等經驗,要比急匆匆擁有核航母,來得更穩妥、更安全。

但隨著中國海軍發展戰略的轉變,海外貿易的拓展,海外利益的延伸,人民海軍迫切需要裝備航母,造船科學技術的進展,特別是掌握了高性能反應堆,電磁彈射技術,本人判斷中國海軍的核動力航空母艦即將呼之欲出。

目前,國內網站已有這方面的消息流露出來,國產第一艘核動力航母,有可能與2020年左右,出現在全國人民面前,讓軍迷們期待著這一時刻的到來,我們相信中國終將擁有核動力航母,馳騁大洋,保家衛國,揚威海外。


國平軍史

關於中國不造核動力航母的問題,應該理解力中國現時暫時不造核動力航母而不是以後都不造核動力航母,中國工業化的程度已經導致中國有能力造核動力航母了。

中國的核電站運行歷史已經有二十餘年,發電後的電力輸送,電力儲存己經很成熟,發電時輸出功率的控制也得心應手,核反應堆的安全防護也不成問題。但是把這種發電系統搬到一艘行進中的巨輪中,還是需要一個磨合過程。這裡存在兩個重大問題:

一,動力系統

航空母艦是一艘能移動的巨輪,核反應堆在工作過程中存在放射性物質,為了對它阻隔以防止它傷害人體,現時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用鉛板密封核反應堆,在船倉裡的核反應堆必須在航母較高速度前進時,在有大浪巨浪對航母衝擊時仍然保持穩定,這種穩定當然也包括鉛板構成的密封體的穩定,航母體量巨大,如果它的排水量超過遼寧艦,核反應堆輸出功率應當在三十萬匹馬力上以上,而且這個反應堆及其防護系統本身自重又不能夠太重,否則航母的使用空間就要受到影響。

二,作戰指揮系統的穩定性

該系統包括防空系統,雷達系統,電子戰系統,反潛武器系統,導航系統,空中管制系統,飛行助降系統,飛機起飛協助系統,這些系統對動力需求和動力瞬間要求都很嚴苛,否則指輝系統就發揮不出作用,除了這兩個與動力相關的重大問題外,核動力航母還存在著非核動力航母同樣存在的問題,中國現時第一自主建造的航母還未能夠行進到試航階段,立馬建造核動力航母是過於倉促的事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