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北地名趣談:口、台、堡、屯、營、皂等名稱的來歷

晉北地區,即今山西省北部,以大同市為主要地區的一帶,此地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歷代的王朝只要守住此地,則中原安全無憂,而失去此地,北方的遊牧民族即可隨時控馬南下,騷擾中原。

從戰國到清代,晉北地區有記錄的戰爭就多達上千次。如此重要的戰略要地,促使歷代的統治者極為重視此地。有趣的是,在今大同市轄境內及周邊有很多的地名都與古代的軍事有關。

晉北地名趣談:口、臺、堡、屯、營、皂等名稱的來歷

早在戰國時,趙武靈王就曾北築長城,以防禦匈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派大將蒙恬帶兵三十萬,開始大規模地修築長城。以後,漢代、北魏、北齊、明代都曾動用大量的勞力修築長城。因此,大同地區有許多地名與長城有關。

在長城的關隘及重要通道,地名都帶有“口”字,現在這些關口大多為村鎮。如大同市新榮區有助馬口、拒門口、鎮川口等;天鎮縣有小磨口、榆林口、白羊口等;左雲縣有大河家口、黑土口、西黃土口等,大同市西邊的右玉縣還有著名的殺虎口。

在修建長城時,為了方便防守,沿長城一線及交通要衝還修建了大量的墩、臺、堡。

晉北地名趣談:口、臺、堡、屯、營、皂等名稱的來歷

“墩”是軍事瞭望臺,一般一、二里建一個墩,駐兵五人,探望敵情,如有警報,白天敲銃(chòng),夜晚燃火。

以後,居住在這裡的人們就以墩為地名,如左雲縣有六墩溝、安煙墩、裡煙墩、白煙墩、太平墩等;新榮區有元墩、三墩、六墩子等;陽高縣有二墩、三墩、五墩、十墩等;天鎮縣有三墩店、四方墩、五里墩、二十墩等。

“臺”即指烽火臺,與墩又有區別,墩是以瞭望為主,烽火臺則以報警為主。白天放煙,夜晚舉火,因燒煙時常用狼糞,故又稱狼煙臺。

居住在臺附近的村莊也有很多,比如左雲縣有二臺子、三臺子、八臺子等;新榮區也有二臺、高向臺;大同縣有五里臺;陽高縣有十里臺、八里臺、大墩臺等;天鎮縣有金家煙、白家煙、王家煙等。

晉北地名趣談:口、臺、堡、屯、營、皂等名稱的來歷

“堡”是駐兵防禦的城堡,後來這些城堡也逐漸變成村落。今大同地區以堡為名的鄉鎮及村莊有六十多個,如左雲縣的楊千堡;新榮區的拒牆堡、破魯堡、鎮川堡;陽高縣有太平堡;天鎮縣有谷前堡、夏小堡、新平堡;天鎮縣東的河北境內還有柴溝堡等。

“屯”是指屯兵、屯田。早在漢代,大同地區就是屯兵的重地,為了解決駐軍的軍糧問題,從漢代開始,歷代的統治者都把屯田作為開發邊塞的一項重要舉措。

因此,以屯為地名的鄉村在大同地區也為數不少,如左雲縣有屯軍莊、雙官屯、毛官屯、許官屯等;新榮區及南郊區有校尉屯、吳官屯、花園屯等;陽高縣有王官屯、李官屯、北徐屯等;天鎮縣有賈家屯、胡家屯、夏家屯等。

晉北地名趣談:口、臺、堡、屯、營、皂等名稱的來歷

古代駐軍之地還叫“營”或“營盤”,屯田又叫營田,因此以營起名又是一個常見的地名。如大同市郊有元營子、小營、張指揮營;大同縣有落陣營、營房溝;陽高縣有顧家營、西柳營、前營、後營等;天鎮縣有大營盤、隋七營。

古代軍隊中騎兵是主力,因此,又有許多養馬點和養馬的人員,地名中有“皂”字的,即是養馬之處。比如大同縣有孟家皂、利仁皂、倍加皂;陽高縣有安家皂、馬家皂、東李家皂等;大同市南面的懷仁縣有毛皂等。

在傳遞軍事情報及公文時,古代有驛站。今大同市郊有小站、十里鋪、十里店;大同縣有二十里鋪、三十里鋪、四十里鋪等,這些都是過去的驛站名。

晉北地名趣談:口、臺、堡、屯、營、皂等名稱的來歷

明代時的軍事編制是衛所制,衛長官稱指揮使,所長官稱千戶、百戶。今晉北地區的右玉、左雲、平魯、陽高、天鎮等縣,都是先設衛後改為縣名的。

左雲縣原為左衛,明代正統年間與雲川衛合併為左雲川衛,清代改為左雲縣;陽高縣是由陽和衛與高山衛合併為陽高衛,清代改稱陽高縣;天鎮縣是天成衛與鎮虜衛合併成為天鎮衛,清代改為天鎮縣。

通過以上這麼多在長城沿線與軍事相關的地名來看,說明在古代歷史中,晉北地區的戰略地位有多重要。讀者朋友們,你身邊有什麼相關的軍事地名嗎?歡迎一起討論。

本文參考文獻:《大同歷史記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