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鉴:饿死的赵武灵王,都是偏心惹的祸

读通鉴:饿死的赵武灵王,都是偏心惹的祸

主父在掏完行宫内最后一个鸟窝之后,陷入绝境。在备受饥饿的折磨数日后,主父最终被饿死。

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君主绝对是一份风险系数非常高的职业,寿终正寝的不多,横死的不少。有被剑捅死的,有被乱刀砍死的,有被沙袋压死的,有被白绫勒死的,有被被褥捂死的,也有被毒死的,当然,还有自己抹脖子、上吊的。君主的死法五花八门,蔚为奇观。

在这种种死法中,饿死无疑是最为窝囊的死法之一。

尤其对于主父这样一个雄才大略的人来说,显得特别窝囊。

主父是谁?他曾经是一位伟大的君主,一位英明的领袖,一个勇武的战士,一个杰出的将领。他有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赵武灵王。

提起赵武灵王,略懂历史的人或许都知道他的一项伟业——胡服骑射。

所谓胡服骑射,说起来也很简单,胡服,就是穿北方少数民族胡人的服装;骑射,就是骑在马上射箭。

我们知道,中国人的传统服装汉服很宽大,尤其袖子又长又大,所以穿着汉服行动很不便。但少数民族的服装紧凑简约,实用多了,特别方便打仗。

再者,传统中国军队中虽然也使用马匹,但马匹主要用来拉战车。那个时代,作战时,士兵站在战车中相互攻伐。一般四匹马拉一辆车,这叫一“乘”。而北方的少数民族则不同,他们是直接骑在马上作战,灵活,机动性强,战斗力也强。

赵国在北边,与胡人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在作战中,赵武灵王发现,胡人的衣着以及骑射方式非常有利于战争。

所以,他决定发起一场改革,改革的内容总结起来就是两条:命令赵国人穿少数民族的服装;改革赵国军队传统战车作战方式,推广骑马作战。

赵武灵王统治第十九年的春天,他带领军队穿过中山国,一路向北奔驰,到达大漠边缘,然后又往西直到黄河边,登上黄华山。从黄华山上看过去,远处是一望无际的大漠,近处是奔腾的黄河,赵武灵王气吞万里如虎,一时豪情无限,对身边的谋臣肥义说:“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

就算全赵国、全天下的人都不理解我,都嘲笑我,我也要推行胡服骑射,消灭胡人、中山国这两个肘腋之患。

就这样,他与肥义二人共同议定了胡服骑射的改革。

这注定是一场艰辛的改革。

鲁迅说: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

鲁迅只说对了一半,不是在中国,而是在人类社会中永远都是如此。任何改革,都要触动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都要打破阶层固化的藩篱,都不是依靠请客吃饭作文章就能完成的。

胡服骑射也一样。骑射,表面上虽然只是作战方式的转变,但作战方式牵一发而动全身,关联着军队结构的改变、社会资源的配置,需要对军界、政界大洗牌。

更何况,赵武灵王的这场改革还关系到文化与文明的认同。中国人的观念是,头可断、血可流,发型不能变,服装不能乱。

文明人与野蛮人最直观的的区别,不就在于服饰、发型么?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们讨论起管仲这个人,意见发生了分歧。学生们便想听听老师对于管仲的看法。孔子说:“微管仲,吾其左衽矣。”

要是没有管仲,我们衣服的前襟就要向左掩啦。

因为汉族人的服装,前襟是往右掩的。而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是往左掩的。所以,孔子实际上是在说,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要被少数民族征服了。而被少数民族征服的标志,就是服饰的改变,哪怕是一个细节上的改变。

赵武灵王的胡服政策,在当时人看来,这简直是文明的倒退,是自甘堕落。

同时要触动固化的利益与坚韧的文化传统,赵武灵王的压力不可谓不小。

具体情节且不细说,总之,强硬的赵武灵王平息了赵国上下对改革的抵制,最终成功地在赵国推行了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是战国时期最为成功的改革之一,是历史书上大书特书的壮举。胡服骑射之后,赵国军队战斗力大增,一跃而为军事强国。在后来秦灭六国的过程中,赵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令秦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这都有赖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

此后,赵武灵王带领崛起的赵国东征西战,拳打中山国,脚踢胡人,掠地千里,胡人首领林胡王献马请降,中山国君一度逃到齐国避难。

这一切都意味着,赵武灵王以及他领导的赵国进入了巅峰时刻。

但数年之后,他做出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让出国君位,传位给儿子。

不过,他之所以退位,并不是准备退居二线,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恰恰相反,作为国君,他曾经成功地推行了胡服骑射的变法,完成了令很多国君望尘莫及的壮举,但此时,他想专心做一个攻城略地的军事统帅,一个战斗在最前线的战士。

他本质上是一个战士。相比运筹于庙堂之中,他更愿意沙场秋点兵,决胜于千里之外。他的夙愿,是消灭赵国所有的敌人,为赵国打下无量江山。

赵武灵王二十七年五月,他率领群臣大朝东宫,传国于太子,以“主父”的身份退位,立太子何为赵王。

退位之后不久,主父穿着胡服,带领自己的人马开赴北方前线,挥师征讨一切威胁赵国国土安全的敌人。

三年之后,春夏之交的五月,赵国从西路,齐国从南路,燕国从北路,三国共同出兵攻打中山国。大兵压境,中山国无法抵御,国家灭亡,国土被三国瓜分。赵国的肘腋之患被清除,从此,赵国可以无后顾之忧,在战国的舞台上大展拳脚。

兴奋的赵武灵王大赦赵国,命赵国举国欢庆,官府供酒,赵国人狂歌痛饮五日,共同分享主父的喜悦与荣耀。

但赵武灵王并不仅仅满足于帅兵征战,他喜欢刺激。

最刺激的一次,他装扮成赵国使者,亲自前往秦国咸阳,近距离观察秦国国君的为人以及秦国的地形。当这位特殊的使者离开之后,秦王越想越觉得不对劲,这位使者状貌威严,气度非凡,不太像是位居人下的臣子,便立马派人去追。但使者早已离开秦国了。秦王派人打听审问,才知道这位使者就是主父。秦人为之大为惊叹。

赵武灵王,或者说主父就是这样一个英武的领袖,一个杰出的将军,一个勇敢的战士。

但谁能想到,这样英雄的人物,竟死得那么窝囊。

这一切都是偏心惹的祸。

大概在赵武灵王统治赵国第十六年的时候,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中,一位女子弹着琴、唱着歌。女子的相貌看不太清楚,但她的仪态在水影花光的辉映下如荣曜秋菊,如华茂春松,若轻云之蔽月,若流风之回雪,优雅而美丽。梦中,那女子唱着:美人荧荧兮,颜若苕之荣。命乎命乎,曾无我嬴!她的歌声甜美、清扬。

好梦易逝,断梦断续。梦醒之后的赵武灵王久久无法释怀。即便在与群臣晏饮时,他也无法忘却梦中的女子。酒喝高了,他唏嘘着、感叹着对群臣说起了这个旖旎的梦。

一个叫吴广的人听到了这件事,从中窥到了机会。他告诉赵武灵王,自己的女儿赢,就是他在梦中见到的那个女子。

我们虽然不知道这个女子是不是赵王在梦中见到的女子,但这个女子应该是极漂亮的,因为她迅速得到了赵武灵王疯狂的宠爱。这位女子成为赵武灵王的新的王后——惠后。

不久,年轻的惠后生了一个儿子何。他对妻子的宠爱迅速延伸到这个孩子身上,虽然他的长子章有更丰富的政治经验与继位优先权,但他毅然废了长子章,立这个未成年的孩童为太子,并在退位时,将国君位传给了不满十岁的儿子何。

当然,这也不是什么错得太离谱的事。毕竟在中国历史上,偏心的君主一抓一大把。

但是,错就错在,惠后去世之后,年事渐高的赵武灵王的关切再一次转移。他渐渐觉得大儿子很可怜,觉得自己有些对不起大儿子,以及那个曾与他携手度过青春岁月的原配夫人。

他决定补偿大儿子。灭了中山国之后,赵国的国土面积大了,有了操作的空间,他便将代这个地方封给大儿子,号为“安阳君”。

生怕大儿子被欺负,他还给大儿子配了一个精明强悍的助手——田不礼。本来属于自己的王位无端被剥夺,大儿子早已淤积了一肚子的不服与愤懑。而田不礼恰恰又是个不太安分的野心家。

不难想象,他们二者的结合会带来的怎么样的后果。

当然,如果事情仅仅如此,倒也不算太坏。失意的继承人比比皆是,不安分的野心家代不乏人,只要处理得当,他们也只能将失意与野心永远埋藏在心里。

但主父还嫌不够。有一次,他让小儿子朝见群臣,自己在旁边观察。看到自己的大儿子作为兄长却要朝拜年幼的弟弟,神情抑郁,一副不得志的懒散而懈怠,他心中再一次涌出了不忍与歉疚。于是他决定把代这块地方分出来给大儿子章,立他为代王。

这个荒唐的想法理所当然地被赵国上下阻止了。但是,这提供了一个诱因,一个借口。

造反、兵变这种事情,诱因、借口很重要,有的时候,即使箭在弦上,但也得引而不发,就是因为没有合适的借口与由头。没有借口,就名不正言不顺,就很难得到舆论的支持与同情,成功的概率就低。

对于公子章来说,主父的分国设想就是一个再好不过的借口,因为这意味着,自己的父亲,赵国真正的主导者,认可自己有割据一方、分国称王的资格。那么,既然父亲的计划被阻挠,公子章决定,我自己来拿。

事不宜迟,不久,趁主父与赵王到沙丘游玩之时,公子章悍然发动兵变。但事实证明,他不是那块料。没有花费太多的精力,朝廷一方的主帅公子成、李兑就迅速平定了兵变。

慌不择路的公子章逃进了父亲在沙丘的行宫。心存歉疚的主父开门接纳了这个失败者。公子成、李兑派兵遂包围了主父的行宫。

在重重包围之下,即便有父亲的守护,公子章也没能保住性命。历史没有详细的记载,但我推测,他应该是自杀。

乱臣贼子授首,应该说,事情可以结束了,然而并没有,反而变得复杂了。因为公子成、李兑包围的,是主父的行宫,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更何况主父是一个霸气强悍的人。可以想象,一旦罢兵,他们二人就将面临主父的雷霆之怒。

所以,主父必须死。但怎么死,也有讲究,最重要的一点是,主父不能直接死在他们的刀下。没有人敢承担弑君的责任与恶名,更没有人敢直接将刀刃刺向英武强悍的主父。

不能直接杀那就间接杀。公子成、李兑下令,所有行宫中的人,后出来者死。宫人们夺门而出,顷刻间,偌大的行宫中只剩下主父一个人。

主父垂垂老矣,曾几何时,他是英武的国君、将帅,此刻,他只是一个体弱的老者。行宫中没有大量食物储存,不多的食物吃完了,他便只能拖着老朽的身躯艰难地爬到树上、房檐下掏鸟窝、吃鸟蛋维持残躯。

这种生活,他坚持了三个月。三个多月以后,主父饿死在沙丘。

而那个备受他宠爱的儿子,如今的赵王,自始至终没有出现。

赵武灵王犯了什么错?司马迁总结的好:

主父初以长子章为太子,后得吴娃,爱之,为不出者数岁,生子何,乃废太子章而立何为王。吴娃死,爱弛,怜故太子,欲两王之,犹豫未决,故乱起,以至父子俱死,为天下笑,岂不痛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