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北京之前,党中央是怎么用电的?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历史总能勾起我们的沉思。但很少有人会注意到,在并不遥远的年代,电的作用,以及为了电所作出的牺牲。

党中央在上海的时候,上海是有电的城市。党中央在1933年1月迁至瑞金后,其用电情况不明。有资料表明,当时中央军委发报用的发电机很重,近70公斤,是手摇的。

进入北京之前,党中央是怎么用电的?

一台手摇发电机,撑起党中央新闻事业“中枢”;汽车引擎发电,保障全军通信联络。

手摇发电机

上个世纪30年代中期,党中央到达延安时,延安还属于无电区。那时,只有新华社延安电台有一台手摇发电机(3马力)发电,专供该社收报(15瓦)、发报(25瓦)和播音机(1000瓦)用电。

进入北京之前,党中央是怎么用电的?

进入北京之前,党中央是怎么用电的?

据老同志回忆,当年,在收发报室,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两排马达。新华社的同志利用休息时间,每人每天摇一个小时的手摇发电机,可以顶替生产任务,并可增加四两小米的口粮。

进入北京之前,党中央是怎么用电的?

利用仅有的发电设备抄收电报,是延安时期新华社一切新闻的来源,也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关键环节。

进入北京之前,党中央是怎么用电的?

在当时唯一的“发电厂”的带动下,中央印刷厂印刷车间里,《新中华报》《解放日报》《边区群众报》《解放周刊》以及毛泽东著作等数百种重要文献排版印刷,发行到各根据地,传播到全国。

谢觉哉同志曾赋诗——

马兰纸虽粗,印出马列篇。

清凉万佛洞,印刷很安全。

进入北京之前,党中央是怎么用电的?

党中央在延安创办的新华广播电台,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电台开始播音。当时,人们把这个“手摇发电发出来的红色电波”称之为“茫茫黑夜里的灯塔”。

从上个世纪30年代中期到1947年3月14日,这台发电机一共运行十年多。1947年3月,胡宗南进攻延安,延安电台转战陕北。

汽车引擎带动发电

指挥全军,也需要电力来给电台供电,中央想到了用汽车引擎带动发电机发电。1940年3月,中央军委三局九分队的工作人员在延安西川的王皮湾,通过烧木炭产生的煤气带动汽车引擎,再带动发电机发电,专供中央军委三局机关业务用电,保障全军通信联络。

“别人”带来的发电机

1944年7月26日,美国军事观察组一行进驻延安,住在陕甘宁晋绥联防司令部外宾招待所(今延安中学)。美国军事观察组自带一台(3马力)探空专用汽油发电机组发电,除自用外,还给王家坪八路军总部供生活照明用电,同时供给延安气象局用电,满足业务观测的需要。

美国军事观察组于1947年3月撤离延安,在延安工作了2年9个月时间。

进入北京之前,党中央是怎么用电的?

1947年撤离延安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转战,党中央落脚西柏坡。在河北省平山县的这个小山村,党中央赢得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

进入北京之前,党中央是怎么用电的?

建起我党我军第一座水力发电厂,牺牲了三名同志,村民用牛车、驴车帮忙运输发电机。

当时为西柏坡供电的是,朱德总司令亲切关怀指挥下建设的我党我军第一座水力发电厂——沕沕水发电厂。

进入北京之前,党中央是怎么用电的?

建电厂,原因很简单:需要电,有条件建电厂。

那时,晋察冀战争前线的枪炮子弹供不应求,兵工生产因缺乏能源动力效率低下。同时,照明、发报、广播、指挥革命战争等也急需用电。

而沕沕水地区恰好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流量为0.35立方米/秒的喀斯特岩溶泉,常年涌流,四季不竭;泉水沿绝壁飞落,形成落差为93米的天然瀑布;地处偏僻的深山老林,隐蔽性强。

建设艰难

在当时的条件下,建座水电站可不是容易的事,缺资金、缺设计图纸、缺乏机器设备、缺建筑材料……而且,设计者和建设者都没见过水力发电,也没有专业知识。

在施工中,建设者常常为解决一个小小的零件,乔装改扮,冒着生命危险,到国民党盘踞的石家庄寻找、购买。

施工没有水泥,他们就用石灰拌红土代替。

输电没有电缆,就靠捡来的旧铜、铝电线以及从敌人的钢丝网上拆下的铁丝拼凑。电线不足,就把7股铝线劈开用4股,其余3股再并入1股,这样延长了13.5千米的线路。

没有变压器油,就用当地产的核桃油放在大锅熬煮,煮干水分,当作变压器油使用。

进入北京之前,党中央是怎么用电的?

电站所用的发电机是从井陉煤矿缴获的德国造发电机,不到200千瓦。运输路程虽仅30多千米,但前有崎岖陡峭的山路、下有宽窄不一的河沟、上有盘旋轰炸的敌机,运输者们足足奋战七个昼夜,才运到现场。在运输发电机途中,有三名同志被敌机轰炸身亡。

让人感动的是,施工现场到处可以看到村民与建设者并肩战斗的场面。抬石头、背红土、运石灰、扛木头……周围5个村的村民不分男女老幼,凡是能拎得起、背得动的都参加了施工。运输发电机的旧汽车途中抛锚,村民纷纷牵出自己家的牛、驴,靠畜拉人推将发电机运到工地。

村民的劳动也得到了相应的报酬。当时,按工种制度定工资,每个工5斤到9斤小米,村民共作15108个工。

进入北京之前,党中央是怎么用电的?

沕沕水水电站发电机组

发电厂的关键设备水轮机,既无成品又无处购买,设计人员仅凭一本日文版技术书籍,反复琢磨,比猫画虎,因陋就简,终于试制成功。

1947年6月,沕沕水水电站动工,历时7个月建成发电。工程共架设高压线路58千米,组立电杆1255基,装置配电8处,装置附带电话线路64千米。

进入北京之前,党中央是怎么用电的?

沕沕水水电站建设者在架设线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