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講中藥:中藥茯苓,補而不膩、利而不峻

茯苓,又稱玉靈、茯靈、萬靈桂、茯菟。 是擬層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常寄生在松樹根上,形如甘薯,球狀,外皮淡棕色或黑褐色,內部粉色或白色,精製後稱為白茯苓或者雲苓。

茯苓甘淡性平, 補而不膩,利而不峻,還有“四時神藥”的美稱。因為它功效非常廣泛,不分四季,將茯苓與各種藥物配伍,不管寒、溫、風、溼諸疾,都能發揮其獨特功效。配利藥可助祛溼之功,配補藥益健脾之效;配斂澀之藥則澀精止遺,配行散之藥則利水行溼。

天天講中藥:中藥茯苓,補而不膩、利而不峻

《本草圖經》:茯苓,今東人採之法,山中古松,久為人斬伐者,其枯折搓卉,枝葉不復上生者,謂之茯苓撥,見之,即於四面丈餘地內,以鐵頭錐刺地,如有茯苓,則錐固不可拔,於是掘土取之,其撥大者茯苓亦大,皆自作塊,不附著根上。其抱根而輕虛者為茯神。

《本草經疏》曰:“補心益脾,白優於赤,通利小腸,專除溼熱,赤亦勝白”。

天天講中藥:中藥茯苓,補而不膩、利而不峻

功能與主治:滲溼利水,健脾,寧心安神。主治水腫尿少、脾虛食少、痰飲眩悸、便溏洩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等。

寧心安神,敗毒抗癌。藥性平和,利溼而不傷正氣。適量服食可作為春夏潮溼季節的調養佳品

可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逆、嘔逆、惡阻、洩瀉、遺精、淋濁、驚悸、健忘等症。

所含茯苓酸具有增強免疫力、抗腫瘤以及鎮靜、降血糖等的作用。

可鬆弛消化道平滑肌,抑制胃酸分泌,防止肝細胞壞死,抗菌等功效。

天天講中藥:中藥茯苓,補而不膩、利而不峻

相關配伍

中醫認為茯苓性味甘淡平,入心、肺、脾經。具有滲溼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的功效。

茯苓可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逆,嘔逆,惡阻,洩瀉,遺精,淋濁,驚悸,健忘等症。茯苓之利水,是通過健運脾肺功能而達到的,與其它直接利水的中藥不同。苓桂術甘湯、四君子湯、四苓湯等均是有茯苓配伍的常用方劑。

1.用於小便不利,水腫等症茯苓功能利水滲溼,而藥性平和,利水而不傷正氣,為利水滲溼要藥。2.凡小便不利、水溼停滯的症候,不論偏於寒溼,或偏於溼熱,或屬於脾虛溼聚,均可配合應用。3.如偏於寒溼者,可與桂枝、白朮等配伍;偏於溼熱者,可與豬苓、澤瀉等配伍;屬於脾氣虛者,可與黨參、黃耆、白朮等配伍;屬虛寒者,還可配附子、白朮等同用。

2.用於脾虛洩瀉,帶下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滲溼,對於脾虛運化失常所致洩瀉、帶下,應用茯苓有標本兼顧之效,常與黨參、白朮、山藥等配伍。有可用為補肺脾,治氣虛之輔佐藥。

4.用於心悸,失眠等症茯苓能養心安神,故可用於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與人參、遠志、酸棗仁等配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