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菱角飄香,產值萬元以上,農友不可錯過的菱角大棚栽培技術!

正值夏天酷暑之際,相信每個人都覺得每天非常的燥熱,這時候就很想吃一些清涼降火的食品,而在七月份過後會有一款清熱解暑的食材上市,它就是菱角。菱角是一種水生植物,多產於南方,可生食可熟食的它深受男女老幼的喜歡,那麼這種如此好的食物該如何種植?種植前景怎樣?下面就一起來了解下菱角吧!

7月菱角飄香,產值萬元以上,農友不可錯過的菱角大棚栽培技術!

菱角特性

菱角又稱為烏菱、菱實,是一種水生植物,一般是生長在溫帶氣候的溼泥地中,如池塘、沼澤地。菱角生長的環境氣候不宜過冷,最佳溫度在25攝氏度到36攝氏度,水深要達到60釐米才可生長。菱角它原產歐洲,目前國內主要在長江下游太湖地區和珠江三角洲栽培居多。

7月菱角飄香,產值萬元以上,農友不可錯過的菱角大棚栽培技術!

食用菱角的好處

1、清熱解毒

菱角在《本草綱目》中有記載食用菱角能補脾胃,強股膝,健力益氣,因此吃菱角可以清熱解毒。菱角可生食和熟食,生食菱角清暑解熱作用會更好。

2、健脾養胃

菱角含有豐富的澱粉、蛋白質、葡萄糖、不飽和脂肪酸等,還含有不少維生素成分,這些成分都是人體所需要的營養成分,因此食用菱角具有健脾養胃、補腎養血、減肥健美的功效

3、抗癌功效

菱角種植市場前景

現在很多人對菱角都不瞭解,因此這也是種植菱角的一個商機。菱角的價格大約在3~5元/斤,但因品種、產地、市場、季節等不同價格差異還是較大的。菱角露天種植一畝地產量在1000-1500公斤。大棚種植菱角,每畝可產2000-2500公斤菱角,大棚種植可在春季提早上市又可在秋季延遲採收,這樣一來可以使得菱角採摘期、上市期持續增長,產值達15000元以上,效益非常可觀。

菱角是一種養生的食材,功效強大。而且菱角全身都是寶,菱角殼可是寒性好藥材,夏天用菱角殼泡水喝可起到清熱解暑之效。菱角食用方法很多,可生食可熟食,且男女老幼都可食用,菱角的果實可以曬乾煲湯,其營養價值也是非常的高,所以自然會受到人們喜歡,需求多,自然市場也是很廣的。

7月菱角飄香,產值萬元以上,農友不可錯過的菱角大棚栽培技術!

菱角大棚栽培技術

a.品種選擇

大棚種植菱角最好是選用皮薄肉厚、個大角短、早熟、高產、優質、抗病的淺水菱品種,目前主要栽培的兩個品種分別是“大青菱”、“水紅菱”。選種時要注意選果實飽滿、顏色較深、芽尖完好以及沒有病蟲害的菱角。

b.苗床準備

菱角大棚早熟栽培的關鍵就是要適當提前培育優質的大苗。因此苗床一般要選擇背風向陽、排灌方便、土壤肥沃、地面平坦且近3年未種植過水生植物的田塊,按大田面積的1/10準備苗床地。這樣才能更好的育壯苗。

c.播種

菱角大棚播種前要先處理種子,這樣可以提高菱角的種活力以及殺滅附著的病菌,所以一般在播種前會將菱種取出洗乾淨,在太陽下晾曬1天,然後再用20%三環唑粉劑750倍+50%多菌靈粉劑600倍混合液浸種40分鐘,撈出均勻撒播在苗床內即可。

d.苗期管理

菱角播後至出苗前,大棚都要以閉棚升溫為主,且大棚的溫度必須要保持在12℃以上,苗床內的淺水層控制在3~5釐米深,這樣可以促使菱角早出苗。待菱苗出水後,保證中午通風1~2小時,且白天的溫度控制在26~28℃,夜間15~18℃。

e.移栽

菱苗移栽一般是在它具有10片,且菱盤為直徑15釐米,且菱苗有2~3個分枝時即可移栽。移栽時大棚內土溫達到15℃以上時。從苗床起苗時要儘量少傷根系,並要確保根上帶有老菱,邊起苗邊移栽,做到當天起苗當天移栽完。

f.栽培管理

在菱苗移栽1周後,大棚就主要以閉棚升溫促緩苗為主了,所以大棚內的中午溫度不能超過36℃,且不能通風。待菱苗生長穩定後,即可逐漸加大通風,以及延長通風時間,但是也要注意控制棚內溫度,白天控制在28~32℃,夜間在18~20℃千萬不能低於15℃。

g.病蟲防治

菱角生長期間常見的蟲害有蚜蟲、葉蟬等,可在病蟲危害初期用敵百蟲或敵殺死兌水噴霧進行防治,常見病害主要是菱瘟,可在發病初期用井崗黴素加多菌靈兌水噴霧進行防治。

h.採收

菱角採收鮮食,可在它還沒有充分長大,皮殼還沒硬化時採摘。而如果菱角用於熟食的話,可在菱角老熟後採收。菱角採收前期可以隔8~10天採收1次,中期隔3~4天採收1次,後期隔6~8天採收1次。採收時一手輕提菱盤,一手摘菱,採摘動作不可過猛,以防老菱掉落和菱盤損傷。

7月菱角飄香,產值萬元以上,農友不可錯過的菱角大棚栽培技術!

以上就是關於菱角的介紹了,菱角種植要是想簡單化管理的話,可以實行露天種植。但要是想獲得更大的收益,建議還是用大棚種植更加的好。菱角種植最重要的是要防治病蟲害,據近幾年種植菱角的實踐,要獲得高產,就必須要做好病蟲害的管理,減少菱角病蟲害的發生,讓菱角高效生長。因此,要是考慮種植菱角的農友們,對菱角病蟲害切記不能馬虎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