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再給吳王夫差一次機會,他還會心慈手軟,放棄殺越王勾踐嗎?

時至今日,“臥薪嚐膽”這個成語時常出現在一些難以度過的痛苦時光裡,以用來鼓勵大家振作起來。歷史這份答卷給出的最終答案是勾踐通過數十年的隱忍最終戰勝了夫差,許多史學家至今仍在假設如果當年複查下定決心殺掉勾踐,又會對後來的春秋局勢有怎樣的影響呢?其實,夫差當時沒能下定決心殺掉勾踐的確有婦人之仁的因素,但還一些客觀歷史情況我們也不能忽視。

如果再給吳王夫差一次機會,他還會心慈手軟,放棄殺越王勾踐嗎?

在經過夫椒大戰之後,吳國自己的軍隊也死傷無數,再加上長途征戰,倖存的戰士大多也精疲力竭,實在難有精力去再展開一場大戰。反觀越國方面,他們還剩8千兵力可以背水一戰,這種“死士”的戰鬥力自然不言而喻。如果一旦開戰,他們自然寧死也不會做亡國奴,所以大戰對吳國未必有利。

如果再給吳王夫差一次機會,他還會心慈手軟,放棄殺越王勾踐嗎?

熟悉古代地理的人應該都知道,越國戰敗的地點和決戰時的並不一致。相比於杭嘉湖的平原,之後的戰敗地點大多是今天浙江的丘陵地帶。我們可以大膽的假設,如果吳國繼續進攻的話,那麼越國的士兵就會分散地躲在群山峻嶺中,這樣打起仗來,就相當於“敵人在暗,我在明”,頗有幾分游擊戰的意味。面對這種形勢,即使吳國有精兵悍將也無法在山林裡行進自如。

如果再給吳王夫差一次機會,他還會心慈手軟,放棄殺越王勾踐嗎?

這倒給了越國人機會,他們大可以在熟悉的山林中招募當地普通百姓充軍,這些百姓不僅熟悉地形還可以壯大部隊,再等到時機成熟時衝到山下,與吳國決一死戰。追溯歷史,我們可以發現,在秦朝之後,我國北方部落數次流竄到南方諸嶺的越國,而他們的後裔便建立起自己的政權,秦始皇和劉邦均南伐過。到三國時期,江東孫氏更花了大量的兵力和物力去對抗山越野政權,但都沒完全消滅,就連唐朝時期,這些山越政權也依舊存在。

如果再給吳王夫差一次機會,他還會心慈手軟,放棄殺越王勾踐嗎?

春秋時期,由於有滅國不滅祀的說法,所以領導人很少有滅國的想法。按照歷史書上的說法,春秋時期的戰爭大多是把一個地方的人打服服帖帖之後,便把地佔了,還會很人性化得留一塊地方給原來的村民供奉家廟。當時的社會組織形式主要還是以古希臘時期的城邦國家為主。

如果再給吳王夫差一次機會,他還會心慈手軟,放棄殺越王勾踐嗎?

其實國家真正的影響力只能是周圍的小範圍,真正的廣袤天地、山川河流都是無暇顧及的。因此,如果滅了一個離自己核心區域很遠的國家的話,也會產生很大的離心力,更不易控制。如果讓戰敗國稱臣,每年按時進貢物品或許更為上策。

如果再給吳王夫差一次機會,他還會心慈手軟,放棄殺越王勾踐嗎?

在對比完雙方力量和形勢之後,吳王夫差可能也認為沒有絕對的勝算把握,甚至更可能被被越國擊敗。終於在幾經考慮之後,夫差決定放過勾踐,拿著簽好的協議回到了吳國。根據史家的記載,當時吳國的國家實力並不強悍,相當於如今的暴發戶形象,對越國進行滅國的話,成本確實很高。對於一個想要爭霸中原的夫差來說,顯然不能接受。越國既然誠服上繳錢財,那也就達到戰爭的目的了。

如果再給吳王夫差一次機會,他還會心慈手軟,放棄殺越王勾踐嗎?

如今,我們站在後人的觀點上看,夫差應該把勾踐殺掉,但斬草除根就一定能達到他的目的嗎?我想這個答案應該交給逝去的時光了。對於這段歷史你有什麼不一樣的看法嗎?歡迎在下方留言與大家一起互動,這裡是歷史墨卷,我們下期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