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人身體內沉睡的維權,覺醒了

知識產權對於企業發展而言,除了表面的榮耀之外,更多的是核心技術及強大市場競爭力的表現。在商業社會中,許多企業因無法掌握核心知識產權而面臨鉅額費用的局面,也有因不重視知識產權導致上市暫緩,將市場機會拱手相讓的案例。近期,安防圈內似乎也有種談知識產權色變的氛圍,一起回顧下近期比較引人注目的三起知識產權糾紛。

安防人身體內沉睡的維權,覺醒了

中德宏泰“深眸”捍衛戰

南京物聯將啟動智能家居專利戰

如果說前幾年的智能家居雜亂無章,但隨著行業及技術的成熟,越來越多的廠商開始重視技術與專利,或許這對進一步智能家居市場規範而言不失是一件好事。

聯發科提醒比特大陸尊重知識產權

經濟日報報道,市場傳出,聯發科近日發函給比特大陸(Bitmain)在臺登記的子公司芯道互聯,要求勿妨礙營業秘密和智財權。法人認為,聯發科的發函動作具示警意味。

事情要追溯到去年,為了擴張營運和招募人才,比特大陸除了在中國大陸積極搶人外,也來臺成立分公司名為「芯道互聯」,低調向聯發科、晨星、創意等臺灣IC設計業的精英招手。

經過這段時間的稽核,聯發科上週正式發函芯道互聯,提醒該公司尊重同業的智財權和營業秘密,以免違法。據瞭解,其他公司也有跳槽至芯道互聯的員工收到相同的提醒文件。媒體認為,雖然AI芯片應用分散且多元,未來聯發科和比特大陸是否成為真正的競爭對手待觀察,但因不少員工跳槽,雙方狹路相逢的機會仍在。

相信未來圍繞著知識產權的碰撞仍然會有,華為在成長之初也同樣經歷過一段艱辛的過程。早在 1995 年,華為就成立了知識產權部門,可直到 2001 年中國加入WTO 後,華為才真正意識到知識產權的重要性。當時的華為還沒有太多技術積累,產品中應用了很多他人的專利,而這些專利的所有企業要求華為以 1%—7% 的產品銷售收入作為專利許可費,這也導致華為的產品利潤所剩無幾。在此之後,華為將每年銷售收入的 10% 以上投入於研發,企業的研發人員比例達到了 50% 以上,到 2016 年底華為的研發投入首次超過百億美元……聯繫近期美國製裁事件,更應該引起行業從業人員的注意,只有真正掌握技術核心的行業,才能真正能稱得上全球領先,不然也僅僅是給那些“悶聲發大財”的企業添磚加瓦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