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月底以來的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中,部分地方和企業為掩蓋真相、躲避督查,追求一時利益,“花招”頻出,以僥倖心理應付檢查。
花招一:以關代治,以停代治
“陡峭山體僅噴塗帶有草籽的泥土,未見長草跡象,山體下的蓄水池早已廢棄多時,水池的水管已經破損,滿眼望去,大片土地裸露,揚塵汙染嚴重……”這是6月21日,中央第一環境保護督察組趕赴河北邯鄲一露天礦山時所看到的場景。
實際上,早在2016年1月,中央環保督察組在河北督察時就發現,邯鄲市共有53座有證礦山需停產整治、10座責任主體滅失礦山需綠化修復。
“兩年多過去了,從現場情況來看,修復工作只針對公路旁可視範圍內的破壞山體,沒有進行真正的生態修復,標準低、效果差。”督察人員表示,邯鄲市礦山整治存在“以關代治,以停代治”的問題。
在督察人員看來,“一停了之”本身就是不作為,關停的目的是整治,整治不開展,那麼環境保護就是一場空談。
花招二:偽造虛假臺賬
“你們這臺壓濾機保養得很好,看起來跟新的一樣,用過嗎?”中央第一環保督察組組長朱之鑫的詢問,揭開了河南省信陽市垃圾處理用虛假臺賬應對督察的事實。
中央第一環保督察組在河南省信陽市無害化垃圾處理場檢查時,看到一臺嶄新發亮的汙泥壓濾機。相關負責人表示,設備近期因故障停運,停運前一直正常使用,並可以提供運行情況表和臺賬。
督察人員打開負責人提供的運行情況表,發現直至檢查當日,這臺外表乾淨、沒有使用痕跡的汙泥壓濾機始終運行正常,這與負責人的說法相互矛盾,且填表人與填表時間有悖常理,存在運行臺賬造假問題。
時至今日,虛假臺賬現象依舊“堂而皇之”地出現,督察人員表示,以環境為代價獲得經濟利益的僥倖心理大大助長了此類事件的發生。
花招三:項目未批先建
烏梁素海是黃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溼地,是內蒙古河套灌區灌排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黃河生態安全的“自然之腎”。然而,在這樣一方維繫我國北方生態安全的屏障上卻上馬了大大小小數百個經濟項目。
2016年,中央環保督察指出“烏梁素海保護區未經環評建設5000畝魚塘”問題後,當地雖然停止該項目建設,但舉一反三不夠,為了經濟效益又一味擴大湖區內養殖面積。
據瞭解,河灌總局2012年4月引進河南大湖水產公司建設烏梁素海湖區養殖項目,但一直未履行環評手續。在沒有充分論證和評估的情況下,河灌總局下屬單位仍在不斷擴大養殖規模。2017養殖面積比2016年增加2萬畝,養殖區域達到9萬畝。
督察人員表示,很多項目“未批先建”直接導致了汙染的產生。在當地,規劃要求與實際工作形成“兩張皮”,使得如烏梁素海區域內的治理長效機制遲遲沒有形成。
花招四:指東向西,干擾調查
中央第一環保督察組下沉河南省三門峽市期間,對三門峽境內的黃河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整改情況開展了現場抽查,抽查發現,在黃河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和緩衝區依然暗藏大規模養殖群。
當督察人員詢問養殖規模和糞便處理情況時,當地政府一位負責人看似協助,實則搶在企業人員回答前欺瞞謊報生豬存欄量;另外一名負責人用方言“指導”督察人員找來的企業工作人員,企圖錯誤引導督察人員的檢查路線,直到嚴肅警告後方才停止。
從督察情況看,黃河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三門峽段的生態破壞情況依然嚴重,有關部門和地方環保不作為、亂作為、敷衍整改問題突出。在督察人員看來,當地部門現場督察中指東向西、干擾調查,本身就是一種“心虛”的表現,也是對存在問題的肆意放縱。
花招五:製造假象,瞞天過海
2016年7月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期間,群眾反覆舉報江蘇泰州市泰興化工園區在長江江堤內側的一段河道內填埋大量化工廢料,填埋後覆土掩飾,外表看不出來。
然而面對問題,當地政府僅將所在地區表面垃圾進行了簡單清理就反饋完成整改任務。2018年6月,中央第四環境保護督察組進駐江蘇當天,再次接到群眾對於同一問題的舉報。
6月15日,督察人員調來挖掘機,對群眾舉報區域隨機選點進行試探性挖掘。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僅僅數鏟之後,半米左右的沙土層之下就現出黑色的化工廢料,刺激性氣味強烈。
經進一步調查發現,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泰興化工園區有關企業就不斷將化工廢料傾倒於該掩埋區域,後來化工園區擴大,逐步將該區域覆蓋並實施綠化。
“兩年時間過去,地方沒有制定整改方案,更沒有任何實質性整改措施。明知違法大量掩埋化工廢料,卻無動於衷;明知已汙染土壤和地下水,卻對督察組百般隱瞞。”督察人員表示,當整改流於表面假象,汙染便早已在“地下”生根。
閱讀更多 河南工信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