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民俗」川南农耕文化中的岁时礼俗饮食(下)

点击上面蓝字“方志四川”添加关注!

「方志四川民俗」川南农耕文化中的岁时礼俗饮食(下)

一个地方的风俗、礼仪、饮食文化,是农耕文化中地域性社会、历史、民众心理和精神追求的综合反映,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特有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现代文明与西方文化的交融,尤其是西方“快餐文化”、“网络”文化正占据着打工农民群体的文化生活,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川南农耕文化中的岁时礼俗和饮食文化,正渐渐退出它的生活舞台。这种文化一旦消失,将对这一地域性民众情结和凝聚力产生消极作用,不利于现代农村弱势群体文化对乡情、族群的团结和凝聚作用。我们试图通过记忆来留住川南人的乡愁,留住川南农耕文化中的优秀品质,并希望把优秀的传统习俗、饮食文化传承下来,把好的岁时礼俗传承下来,保存川南特有的优良民风,增强这一区域民族文化自信,丰富地方文化多样性。

「方志四川民俗」川南农耕文化中的岁时礼俗饮食(下)

重阳节

﹏﹏﹏﹏﹏﹏﹏﹏﹏﹏﹏﹏﹏﹏﹏﹏﹏﹏﹏﹏﹏﹏

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重阳”。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

「方志四川民俗」川南农耕文化中的岁时礼俗饮食(下)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

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在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重阳节的由来,还有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户户就会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惨不忍睹。当时汝南县有个青年叫恒景,有一年瘟疫夺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恒景病愈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害。恒景历经艰险,终于在一座古山里找到了一位法力无边的仙人,仙人为他不辞劳苦、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动,决定收他为徒,给他一把降妖宝剑,并密传授降妖剑术。恒景废寝忘食,日夜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有一天,仙人把恒景叫到跟前,对他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如今你的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这时,仙人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并授以避邪秘诀,让恒景立即骑着仙鹤赶回家去。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嘱咐把乡亲们领到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狂风怒号,北风骤起,天昏地暗,随着几声凄厉的吼叫,瘟魔冲出汝河,扑到山下。就在这时,瘟魔突然闻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脸色突变,瑟瑟发抖,不敢前行。说时迟那时快,恒景手持降妖宝剑,立即奔下山来,经过几个回合的激烈搏斗,恒景将温魔刺死,瘟疫消除。从此,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风俗便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方志四川民俗」川南农耕文化中的岁时礼俗饮食(下)

传说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寓意生命长久、健康长寿,所以人们把重阳节又叫老人节。重阳节吃重阳糕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方志四川民俗」川南农耕文化中的岁时礼俗饮食(下)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方志四川民俗」川南农耕文化中的岁时礼俗饮食(下)

自古以来,人们把桂花看成是富贵吉祥、子孙昌盛的象征,桂花酿制的酒自然也倍受人们喜欢。传说两英山下住着一位卖山葡萄酒的寡妇,为人善良豪爽,她酿的酒口味甘甜,尊称她仙酒娘子。一年的冬天的早上,仙酒娘子发现自家门前躺着一个衣不遮体、骨瘦如柴的男乞丐。仙酒娘子摸摸他的鼻口,还有点气息,就把他背到了家里。先给他灌了碗热汤,又让他喝了半碗酒,那乞丐渐渐苏醒过来,连忙向她道谢,“多谢娘子救命之恩,你看我全身瘫痪,行动不便,能不能多收留我几日,不然我出去不是冻死就饿死了。”仙酒娘子为难,“寡妇门前多是非”,他住在家中别人一定会说闲话的,但看他可怜就同意留他住几日。

没几日关于仙酒娘子的议论果然多起来,大家渐渐疏远她,买酒的人也越来越少,酒仙娘子的日子就艰难了,但她还是尽心的照顾乞丐。到后来没人来买酒了,生活无法为计,乞丐看此情景过意不去偷偷的走了。仙酒娘子放心不下去找寻他,在半路遇到一个老头,肩上挑了一担柴,吃力的走着,忽然,老人摔倒在地,柴也撒了,仙酒娘子急忙过去,见老人气息微弱,嘴里喊着“水,水……”,前不着村后不沾店的哪有水?仙酒娘子就咬破自己的手指,正要把血滴进老人嘴里,老人忽然不见了。一阵微风,天上飞来一个黄布袋,袋中有许多小黄纸包,还有一张黄纸条,上面写着:

月宫赐桂子,奖赏善人家。

福高桂树碧,寿高满树花。

采花酿桂酒,先送爹和妈。

吴刚助善者,降灾奸诈滑。

这时仙酒娘子明白了原来那两人都是吴刚变的。她欣喜地把这些桂花的种子分给大家,善良的人埋下种子,很快长出桂树,开满桂花,满院的香甜;心术不正的人种下桂花,种子却不发芽。从此有了象征富贵吉祥、可以分辩善恶的桂花和桂花酒。

在川南山乡,桂花酒制作的方法比较简单易学,将桂花置于通风阴凉处摊开风干一夜,然后每斤桂花加入四两白糖(粉状冰糖最好)拌匀,放入酒坛内任其发酵二、三天之后,加入四至五斤三十五度以上米酒或高梁酒,但不可用红芋、木芋酒,此类酒口感太差。然后密封窖藏,一年后桂花酒即成。假若窖藏五年后才饮用,这是上好的佳酿了。有条件的话,再加入五十克桂园肉和十克白参、一百克红枣,这是顶级家酿了。喜欢甜一点的,可适量再加些糖。假若窖藏五年后才饮用,这是上好的佳酿了。成品的桂花酒色淡黄,开瓶即溢出一股桂花清香,入口甘甜醇绵。古人云,此酒有健脾胃,助消化,活血益气之功效。请记住,无论做桂花糖或桂花酒,都不能将桂花水洗。中医认为,桂花性温味辛,煎汤、泡茶或浸酒内服,可以化痰散瘀,对食欲不振、痰饮咳喘、肠风血痢、经闭腹痛有一定疗效。桂枝、桂籽、桂根皆可入药。由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配制的桂枝汤,专治外感风邪、发热头痛等症。

「方志四川民俗」川南农耕文化中的岁时礼俗饮食(下)
「方志四川民俗」川南农耕文化中的岁时礼俗饮食(下)

除 夕

﹏﹏﹏﹏﹏﹏﹏﹏﹏﹏﹏﹏﹏﹏﹏﹏﹏﹏﹏﹏﹏﹏

「方志四川民俗」川南农耕文化中的岁时礼俗饮食(下)

在川南,农历腊月最后一天(春节前一天)称除夕(川南江安农村称过大年三十)。在物质贫乏的年代,江安县长江两岸农村非常重视过大年,大凡在千里之外的家人不管有多么艰难,有多繁重的事都要回家过大年,与家人团聚,以了却家人的企盼和牵挂。同时,与亲朋好友结清各种账目以求新年吉祥安宁。作为家里人,则提前把房屋修整得干干净净,男女老少缝制新衣服,宰杀年猪,办好年货。吃年夜饭前,有的还忙着赶制黄粑、赶制猪儿粑料,中老年人则赶做自己拿手的粑丝糖、炒米糖、包米花糖等等;家里有读书人则忙于写春联贴门神挂灯龙。贴在每道门上的对联,各道门有各自的对联,贴错了,知书达礼的乡亲乡里长辈们会笑话这家人的。吃年夜饭时要烧纸钱告慰先祖先辈过年啦,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保佑家人平安顺利。全家人到齐了燃放鞭炮驱鬼神之后,围坐在丰盛的年饭桌上一边吃着美酒佳肴,一边讲诉着一年的酸甜苦辣,还有成功后的憧景和追求。总之,漂泊在外的亲人回到家里的感觉与家人看到久别的亲人的滋味一齐展示在酒中话语中……。年夜饭后,长者要围坐在一起“守岁”、“ 接灶神”、“ 封井”(又称拜井龙王) ………。而今新风尚是吃夜霄、打牌、唱歌跳舞、观看中央电视台主办的春节联欢晚会,直到三更鸡鸣狗叫才纷纷入睡,除夕夜才算结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