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幾萬滿人爲什麼可以打敗三億漢人?

錢用草袋裝89時尚

首先,提問有一個錯誤,那就是明朝時期沒有三億人。以明朝的社會生產力,根本養不活三億人。三億四億,不是紙面上的數字,而是一張張吃飯的嘴。如果明朝的社會生產力可以養活3億人,也不會最後走向絕境了。明朝之所以在最後一塌糊塗,就是因為養不活那麼多人口,連幾千萬人都養不活。明朝末年的時候,廣東地區從越南引進了紅薯的種植技術,但沒有來得及推廣到全國。一直到康熙時期,紅薯才推廣到了全國,由於可以養活大量的人口。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達到3億人口,是在乾隆年間,而不是在明朝。關於明朝的人口,有幾種說法,日本的歷史學家認為,明朝的人口在嘉靖年間很可能突破了一億,但也只是說"可能"一億,而沒有肯定。英國劍橋大學的《世界文明史》,裡面有一個表格,說中國明朝時期,人口在5500~7000萬之間。也沒有說達到了3億,連一億都沒有。所以說,表述明朝的人口是3億,肯定是不正確的。

不過,即使明朝的人口是不足1億,那也至少有五六千萬人以上,那也不是後金可以抗衡的。後金的總人口為300萬,不足明朝的1/20。後金的軍隊人數不是隻有幾萬,而是有十二三萬人。不過,這個也沒法和明朝比。明朝的總兵力,從山海關之戰之前看,李自成號稱100萬,實際有60萬,北方有10幾萬明軍,山海關有吳三桂的54000多人,南明有60~80萬人,加上地主武裝,總兵力應該在200萬人以上。後金入關,一共帶來11萬兵力,加上家屬,最多20萬人,不及大明的1/20。明朝之所以被打敗,不是由於後金的軍事力量已經足以打敗百萬大軍,而是因為內訌。南明被東林黨人搞的烏煙瘴氣,大家爭權奪利,鬥得死去活來。而後金採取了收買地主武裝的政策,當時很多的漢人地主都願意和後金合作。


懷疑探索者

這種論調不恰當,真正的原因不在於此,旗人不是靠打敗上億漢人贏得天下的,沒有多少漢人去和旗人進行抗爭,一是缺乏抗爭意識,二是無法組織力量。

秦朝以前的中國在地方上(至少以省為規模)有強大的軍隊自我組織能力,無論是組織士兵還是武裝軍隊,但秦朝以後的大一統社會就不一樣了,尤其到宋明時期,軍隊為中央朝廷所壟斷,民間私造兵器被禁止,從整個王朝範圍看貌似總兵力很客觀,事實上維繫軍隊戰鬥力相比於前戰國時期更艱難,軍隊的組織和供給非常依賴於朝廷自身的運作,而缺乏制衡的大一統式的中央集權制王朝極其容易產生腐敗,軍隊的糧餉被層層盤剝,武官階層被文官集團掣肘,都相當不利於軍隊建設。而大一統朝代不像戰國那樣各國之間競爭激烈,內部腐敗(比如土地兼併、災害救濟款貪汙)在危害整個朝廷之前不容易引起注意,等到腐敗成為大疾時朝廷自身也喪失了威信,組織力會非常低下。

科舉制、文管制度、郡縣制等原因導致了地方的軍隊自我組織能力喪失,戰鬥力等於人數*組織度,空有人數而沒有組織度就是一群烏合之眾。在這種情況下一旦中央朝廷統治系統崩潰,強大的外部力量入侵時民間根本難以組織力量。

明朝時期的中國只是個文明國家而不是民族國家,民族界限沒有那麼嚴苛,“華夷之辨”也是基於文明而不是血緣,統治者換誰都一樣,只要能在遵從華夏文明的原則上能以強力維持良好的秩序,民眾對待旗人入侵根本沒有一神教徒對待異教徒那樣的強烈牴觸情緒,所以上億漢人對抗旗人的情況根本不會出現,像後來江陰等地的民眾強力抵抗也不是民族排斥或忠於明朝,而是對清軍在征服過程中的屠殺和剃髮易服導致的憤怒抗爭,但這種仇恨只會是一時的,手無寸鐵的民眾無法對抗職業軍隊,被強力鎮壓後只能面對現實,其他地區的民眾自發抵抗更弱,因為碎片化更嚴重,學識道統意識更低。

八旗是一個以滿人為核心的多民族共同體,其組織架構簡潔高效,“創業初期”不存在腐敗問題,是一個擁有強大軍事力量的利益集團,

比起明末羸弱的朝廷軍隊、腐敗的官僚體系擁有更高的效率,他們本身的實力毋庸置疑。而明末他們入關時天時地利人和都具備,吳三桂的放行讓清軍沒有多少損耗,而明朝的皇帝早在李自成攻陷北京的過程中就自縊而亡,朝廷一片混亂,群龍無首,以多爾袞為首的旗人集團和帝都的官僚、地主階級形成了利益同盟,共同對付農民軍,毫無組織度的農民軍被殲滅是輕而易舉的事,接著清軍南下不斷攻城略地,其利益共同體越來越大,新的統治體系越來越紮實,直到掌控整個國家。

和清軍對抗的主體是明軍殘餘、農民軍和極為有限的關內民眾自發武裝力量,民眾不怎麼關心誰得天下,只要建立良好秩序能維持生計就行,清軍的幾萬精銳部隊最後贏得天下實屬正常,相比於純遊牧的蒙古人,滿人與漢人的差異實在有限,假如忽視滿人的民族色彩,那八旗和歷史上的李淵關隴集團有什麼區別?在族群斥力有限的情況下,兩者是可以等同的。


滅法者

首先,明朝的滅亡並非直接經過滿人之手,而是由漢人自己推翻的。崇禎末年漢人人口也有近1.5億左右,而滿人卻只有區區十幾萬,但卻為何還能征服我們呢?

第一點我認為是明朝末期朝廷內部的混亂;明天啟年間,太監魏忠賢上位,無論是文官集團還是武官集團,只要不和他站一邊的都會受到他的排擠和打壓。但對於武將集團他基本可以掌握尺度,在危急時刻仍會起用熊廷弼、孫承宗這些將領。魏忠賢之所以會殺熊廷弼,,還有其為人貪腐,雖然對皇帝忠誠,但卻常剋扣邊關將士的基本俸祿,搜刮地主鄉紳的大量金錢來養自己,養自己的同僚(集團),而後再養國家。總體而言,魏忠賢對明朝的發展有害又有利,但崇禎帝一登基就迅速剷除了魏忠賢,誰知文官集團難堪重任,致使朝政更加混亂和失穩。崇禎時期,文官集團很多都是阿諛奉承之人,他們唆使皇帝剷除了魏忠賢后,又將矛頭指向袁崇煥。袁被凌遲後,武官們大多人心惶惶,怕的不是滿人,而是在朝廷的文官們


第二點就是漢奸太多:先後有祖大壽,洪承嗣,吳三桂等重將投降滿人,洪承嗣和吳三桂尤為惡劣,除以上三位,還有明朝降清將領,還有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孫可望等等幾十位將領,他們很多在投降滿人後,自願充當攻打漢人的主力。

第三點就是李闖王在和那些明朝將領的關係上處理的相當不好,而且進了北京一改以前樸素的習慣,立刻學習皇帝過起了奢華的生活,大興土木,與部下們日夜暢飲,有傳聞李自成因為懷疑吳三桂有通滿的嫌疑,允許自己的部下劉宗敏強行霸佔了其愛妾陳圓圓,還抄了吳家家產,殺了吳三桂一家,氣的吳三桂差點昏死過去,但他為了報仇絲毫沒有為了國家,為了漢人。自知無力和李自成火拼,於是寫信與多爾袞,大開山海關放入滿人,可以說李自成無疑逼反了吳三桂,埋葬了自己的大好江山,也為滿清在我中原大開殺戒埋下了伏筆。


我認為與其說滿人打敗了漢人,不如說是漢人自己打敗了自己!


蘿莉控老頭

筆者以為,這實質上牽扯到明朝滅亡和滿清建國的的問題。導致這個問題產生的原因很多,但歸納起來不外乎以下幾點。

其一是明朝自身的原因。明朝自萬曆始,皇帝多昏庸不堪,重用宦官,大肆搜刮民脂民膏,置國計民生於不顧,甚至懶政怠政,不上朝與大臣見面。末代皇帝崇禎帝雖說勤政節儉,但他生性多疑而又剛愎自用,不善於重用人才。導致明朝末期的許多能臣,如熊廷弼、袁崇煥、孫承宗、盧象升、洪承疇等或被殺或戰死或被迫降清。朝中大多官員腐敗無能又黨爭不斷。一些大官僚大地主大力兼併土地,瘋狂斂財,壓榨百姓,導致眾多農民流離失所,苦不堪言。隨著明朝對滿清戰爭的開始,農民承受的賦稅越來越重,再加上明朝末期正趕上氣候大變化的“小冰河期”,災旱連年,民不聊生,餓殍遍野。終於導致以李自成等為首的農民大起義的爆發。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再加上崇禎帝用人不當,最終傾覆了大明王朝。

其二是滿清統治者善於把握時機、延攬人才。重視大量吸收或招降漢族知識分子為其服務,達到以漢制漢的目的。像投降滿清的洪承疇等人為滿清後來的統一天下立下了很大的功勞。在李自成剛剛攻下北京、立足未穩,又和吳三桂發生矛盾之際,及時出兵,打敗李自成,消除了統一天下的最大障礙。

其三是民心向背的原因。由於明朝末年官僚系統的徹底腐敗,漢族百姓早已對明王朝的統治不堪忍受,所以才會發生大量的農民起義。滿清入關以後,雖然遭到漢族軍民的激烈抵抗,但多數是封建士大夫和一部分明朝將領帶領下的抵抗。這種抵抗,既沒有結成廣泛的統一戰線,也沒有一個集中英明的領導集團,這種分散的抵抗很容易被訓練有素的滿清軍隊各個擊破。底層老百姓對改朝換代的渴望一定程度上減弱了對滿清軍隊的抵抗力量。滿清入關以前的軍隊數量不過數萬,其入關後的大量兵源都是來自漢人。一部分雖然有強迫的因素,大多還是為了人口得以生存。

綜上所述,滿人單純依靠自己是無法打敗漢人的,這一點,滿人自己也有自知之明,一度想和明朝議和。據《天聰實錄稿》記載,清太宗致崇禎皇帝信:“滿洲國汗謹奏大明國皇帝:小國起兵,原非自不知足,希圖大位,而起此念也。只因邊官作踐太甚,小國惱恨,又不得上達… …今欲將惱恨備悉上聞,又恐以為小國不解舊怨,因而生疑,所以不敢詳陳也......”所以,正是由於漢族統治者的腐敗和黨爭內鬥,再加上天災流行,民變四起,才給了滿人以崛起進而統一天下的機會。



若耶溪水劍

劉邦,朱元璋起事時也只有幾百人,李自成從車廂峽突圍時只有十八騎,明朝是李自成推翻的,明朝以吳三桂為代表的那些人,投李不成,投了滿清,這才是關鍵,當然還有前期投降的尚可喜,耿精忠,這些人只為自已的榮華富貴作想。此外滿人入關經歷了三代,而後真正統治又歷三代,歷史上改都換代沒誰用過這麼長的時間。這對中華民族才是真正的浩劫,不僅是漢人,其它少數民族損失也不小,滿人為了這皇位同樣換失不小。(按某些人的說法,朱家一家人在明末有一百多萬,而滿人同樣經過近三百年,怎麼一族人口還不如人家一家,而我們知道滿人在清朝受到的優待,同樣是人口增長上不受妨礙的)


周錦康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一般估計明朝人口是一億多,而滿清數次出兵十幾萬,估計實際控制人口(含各族人口)也要有三百萬左右,當然了,差距還是很大的。

滿清滅亡大明朝存在著一系列的偶然性因素,但也有一定的必然性。

當時大明朝必然會發生的就是統治階級結構一定會進行調整,或者自己改革,或者別人給你改。因為財政崩潰,土地兼併,軍屯廢弛等原因已經嚴重激化帝國內部的階級矛盾,貧富差距過於懸殊,大明朝已經到了不得不改的階段,所以只存在以下兩種可能性:

1,大明自上而下發動改革,統治階級主動讓利,對利益進行重新分配。

2,統治階級換血,將原來的利益集團完全替換成全新的利益集團,對利益重新分配。

眾所周知,明朝自己沒改,所以被替代就成了必然。

而由滿清替代明朝就純屬偶然了,雖然滿清有著不錯的軍事實力,但是並沒有對全局形成壓倒性的軍事優勢,而且由於政治上的短板,相對於李自成等流寇和南明政府,滿清在政治上反倒處於劣勢。

但是通過流寇和南明政府的拙劣表演,滿清實際上沒有遇到太大的政治危機,而本來就佔據優勢的軍事實力在大量明朝優秀將領的加入下更是如虎添翼,固有滿清得天下太易的說法。

所以與其說是滿清打敗了大明,不如說是在明朝必然滅亡的時間節點,滿清遇到了一堆可敬的對手。


風林火山

這個問題其實並不客觀,首先,幾萬的滿人為什麼可以打敗幾億的漢人,這個問題,對於歷史來說,其實是一個偽命題,首先作為明朝來說,打敗明朝的並不是清朝的滿人,而是明朝自己打敗了自己


明朝末期,從萬曆皇帝之後,東林黨逐漸抬頭起勢,動力島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光張嘴不幹活,所以造成後期的東林黨爭以及中國本身所帶來的最大的一個危害。到了萬曆皇帝末期,以及到,天啟帝初期,明朝朝廷幾乎已經停擺,沒有幹活的人,這樣的情況勢必會造成政令不通,而隨著小冰河時代的到來,天下動盪,水災,旱災不斷,瘟疫橫行,朝廷又無所作為,必然會導致天下大亂,而這期間魏忠賢的出現,又是在火上澆了一把油,所以最終造成明朝自己,打敗了自己,這樣明朝一位李自成的起義,而讓明朝顧此失彼,自己先亂了起來,其實清朝的女真入關,不過是在這樣的基礎上佔了天時地利人和的便宜而已。


李自成推翻了明朝的統治,將崇禎皇帝逼死在梅山,本來大好的前程是等著他的,但是因為,李自成對待吳三桂的錯誤方針,造成了吳三桂,監守自盜,開了賽冠,引進了清軍,這,又聯合其他人,一直將,李志成,趕出北京城,你是從很快山窮水盡,而這個時候,清朝其實已經佔據了上風,畢竟他用的是明朝的軍隊,打了明朝自己的人,


小秘密314

你錯了不是幾萬滿人,而是漢人打敗漢人的。 洪承疇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今英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累官至陝西布政使參政,崇禎時官至兵部尚書、薊遼總督,松錦之戰戰敗後被清朝俘虜,後投降成為清朝漢人大學士。順治元年(1644)四月,隨清軍入關。抵京後以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銜,列內院佐理機務。洪承疇宣導儒家學術,針對順治皇帝不崇信孔孟,提出意見,為滿漢的合流打下基礎。就是這人叛變加速了明朝滅亡。還有山西的商人也是漢奸



還有吳三桂放清軍入關,不是他們這些叛變賣國會這樣。還有民國的張學良這些就是敗類。
明朝末年的農民起義也讓大明風雨飄搖。天災不斷的國家農民沒有吃的活不下去就會反。


荒漠道

明朝是亡於李自成的大順軍的,滿清當時是外敵,李自成沒有接管好邊關防務,屬於明殘餘勢力的山海關總兵吳三桂為報家仇憤而降清,獻關賣國,另有一支農民起義軍由張獻忠率領佔據了四川,明亡之前已是天下三分(不包括外敵滿清,他們當時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明亡以後,明宗室又有多人同時稱帝稱為南明,南明本身就不是統一的,這就削弱了漢族的力量,使滿清可以對抗清力量各個擊破,然後再用漢人降軍來對付漢人,以漢制漢,即用漢人來殺漢人。如果這些抗清力量擰成一股繩,以區區八旗那點兵力,完全不堪一擊,但當時情況正好相反,滿清太走運了,以致日本人至今不服氣。


漢宣清乾麗水

清朝之所以能夠打敗漢人,主要在於漢族內部原因以及個人私慾被利用所產生的結果。


我們知道,清朝當時只有幾萬人的戰鬥力,但是作為明朝來說也存在了各種各樣的問題,首先就是李自成的農民起義。消弱和制約了明朝所有的有生力量。


李自成的起義,真正的將明朝政權徹底推翻,所以當時一段時間,中原王朝是處於一個新政權和舊政權交替的檔口。這期間,明朝的就成詩,不肯臣服於李自成。而李自成對於這些舊城也沒有任何辦法,比如像吳三桂,而由於李自成的一些做法又會激怒吳三桂結果造成吳三桂倒戈一擊,其實等於是清朝用了明朝的軍隊,將明朝的天下收歸己用,但所面對的敵人其實已經並不是明朝而是李自成的大順軍隊。


所以我們看明末清初這一段歷史會發現,非常奇怪的一點是,明朝是李自成推翻的,李自成是被吳三桂打敗,而吳三桂最後頭像了清朝,結果清軍不費吹灰之力就佔據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繼而又明朝投降的軍隊,又打敗了南明小朝廷。但因為南明小朝廷已經被宣揚為不是正統,所以在根基上就特別的薄弱。可以說處在一個歷史敏感時期的清朝,最終漁翁得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