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專職副會長劉紀恆:大力發展供應鏈金融服務中小企業

以“數字+智慧供應鏈金融時代的破局與立勢”為主題的2018第二屆中國供應鏈金融年會暨第2屆中國供應鏈金融行業標兵頒獎典禮4月24日在北京成功舉行;年會還舉行了“第二屆中國供應鏈金融行業標兵”大獎的頒獎和第十批新加入“中國供應鏈金融產業生態聯盟”成員單位的授牌儀式。

本次年會由《貿易金融》雜誌、中國供應鏈金融產業生態聯盟、中國供應鏈金融網、招商銀行和先貿網聯合主辦,北京財資和供應鏈應用技術研究院承辦、中國交易銀行50人論壇協辦,是一次全國性供應鏈金融創新大會。

(下面是劉紀恆專職副會長的講話內容,中國貿易金融網整理,略有調整、刪節)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专职副会长刘纪恒: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小企业

今天很高興年會能給我這樣一個機會,與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大力發展供應鏈金融、服務中小企業”這樣一個話題。

全國中小企業協會成立12年來,經過12年的努力,已經成為政府和中小企業間的橋樑和紐帶。特別是近六七年來,為中小企業在融資難、融資貴等方面一直堅持為中小企業說話、沒福利,不懈努力至今。

2016年元月份,全國中小企業協會會長就全國動產融資、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向國務院提交了正式報告。在第143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就動產融資中的應收賬款等問題,協會又提出了具體的解決方案,得到國家相關部委的認可。

去年由人民銀行牽頭,提出關於中小企業應收賬款融資專項行動,寫進了中小企業促進法。今年2017年元月1號正式實施了。

應收賬款的融資問題,在供應鏈和供應鏈金融中是重要的一環,是企業當中相互協同的重要手段。因此,我想就大力發展應收賬款融資、推進供應鏈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推進供應鏈金融創新與應用,為中小企業服務談幾點學習的體會。

一、創建中小企業應收賬款服務平臺,滿足中小企業對應收賬款融資的龐大需求。

目前,到2017年12月31號為止,我國中小企業總戶數接近3000萬;佔我國企業總戶數的90%多;佔我國就業人數的80%多;我國70%多的創新專利、60%多的GDP和50%多的稅收全部由中小企業貢獻。但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長期制約著廣大中小企業的創新和創業發展。中小企業雖然擁有大量的應收賬款等動產資源,但是都得不到有效的利用,無法有效盤活企業存量資產、實現內源資源的融資。這中的根本原因,是中小企業信用體系沒有形成,商業信用的價值沒有被挖掘,所以很難滿足抵押的現行融資體制的要求。這方面是非常難的。現在中小企業融資都需要抵押,但是我們沒有抵押。

解決中小企業應收賬款融資的問題,需要從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建設、標準化管理賬款融資和建立信用價格發現與信用增值機制,優化商業引用環境等方面入手,併發掘它的潛能,形成中小企業產融協同、信用融合發展的新模式。

我們注意到,在座的很多企業都是搞供應鏈金融的,講到應收賬款這個話題,在座很多企業是非常有感受的。

到2018年4月份20日,協會做了一個統計,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註冊企業近11萬家、資金提供方近3.6萬家、融資總額6.8萬億。也就是說應收賬款利用這一塊融資,目前在國家已經推動了6.8萬億,總市場應收賬款在15萬億以上,近12萬名企業,在拓寬企業金融創新渠道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但從融資金額平均每筆5700萬元、債權債務人企業平均每家獲得融資6200萬元、資金提供方平均每家企業放款近1900萬元的效果來看,獲得融資的企業仍以大企業為主。

因此在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過程中,借鑑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的發展經驗和創建應收賬款服務平臺,形成專門面對廣大中小企業應收賬款融資的服務是我們重要的努力方向。廣大中小企業是渴望供應鏈金融帶來雨露甘霖的。

二、以《票據法》為依據,以應收賬款的標準化為著力點,推動應收賬款融資的便捷化、數字化、批量化和規模化。

應收賬款融資面臨的首要困惑是應收賬款的標準化尚未試行,嚴重製約了應收賬款融資的可獲得性,應收賬款是一種基於商業信用的行為,是中小企業可以通過財務數據來進行核算和計算並進行量化管理的重要流動資產。

過去,我們的應收賬款是適用《合同法》,而形成的收款協議,但在執行過程中存在著合同權利的撤銷、變更、抵消、待未行使時效等諸多法律問題。在實踐中還面臨著回收時間的不確定性、債權金額的變動、債務人不配合確權逐步質押等諸多限制的問題。

現在要實施應收賬款的標準化,把應收賬款在過去以《合同法》為依據轉換到以《票據法》為基礎,進而用《票據法》來規範企業的行為,通過央行的ECTF系統開出全程票據電子化,就可以實現應收賬款融資的便捷化、數據化、批量化和規模化,迅速擴大應收賬款融資的規模和提升中小企業融資創新的必要條件。

中小企業協會為此,去年底在西安成立了以商票為核心內容的應收賬款服務平臺,目前正在全力的籌備自建中,預計下個月就可以運行,這個舉動目前已經得到了很多中小企業的響應。

三、運用資本力量和市場手段,協同推動信用融通、激勵供應鏈核心企業支持中小企業應收賬款融資

中小企業通過創新,設立專項引導基金,按照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和專業化管理的原則,加大對中小企業應收賬款融資的支持力度,撬動各類社會資本通過供應鏈金融服務的入口,以可靠的資金來源、合理的融資成本,直接支持中小企業解決經營流動性問題和產業轉型升級,引導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的發展之路。

“專、精、特、新”這四個字代表著不同的發展方向,這也是李克強總理2014年提出的:中國中小企業未來發展方向必須“專、精、特、新”。那麼,中小企業這些年來,通過我們對中小企業的調研,我們感覺到未來中國中小企業大概在未來的發展方向上主要在兩個方面:

一個是創新型企業,而創新型企業未來的發展主要依靠建立我們的風險投資,也就是說我們的基金如何來扶持一個這樣的系統、扶持中小企業、創新中小企業;

第二是我們中小企業要通過走“專、精、特、新”之路進入產業分工體系,也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供應鏈體系。因為目前整合很困難,存在一些瓶頸的問題。中小企業的發展如果不進入產業分工體系,不在裡面找到自己的準備位置,是沒有未來的。所以供應鏈和供應鏈金融的發展就成為目前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當中重要的努力方向。以關聯企業從產業鏈核心龍頭企業獲得應收賬款為質押融資的業務,其本質是供應鏈金融。供應鏈核心企業在供應鏈金融服務中有著獨特的優勢。

2018年元月1號實施的《中小企業促進法》,把應收賬款的付款方應當及時確認債權債務關係、支持中小企業融資的企業確權之舉,列入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行為規範。這次,為了將“中小企業應收賬款”這一條寫進《中小企業促進法》,全國中小企業協會做了大量的工作,進行了很多的努力,來之不易。

因此,對於在供應鏈企業當中,特別是在供應鏈金融的發展當中,應收賬款包括質押問題,都已全部納入到法律當中,為中小企業的發展,在法律和法規上掃清了障礙,實現了重大的突破。

在這種大的政策環境下,既要多措並舉,調動企業的主動性、積極性,發揮主動作用,又要強化核心企業的智力和社會責任感。在共享經濟中核心企業力量是很大的,但是目前看很多核心企業不願意這樣做。應付、應收賬款規定在每年的6月份,但實際上大部分是逾期的。中小企業很難生存,如果中小企業生存環境很惡劣,那麼未來整個產業環境就會惡化,這是個非常嚴肅的問題。

基於應收賬款形成的電子商票具有結算和融資功能,在背書的環境下,企業以電子商票向債權人支付賬款,不需花費任何費用,又不會影響到額度,對引導供應鏈核心企業支持中小企業應收賬款融資具有目標保障的激勵作用。

四、構建中小企業商業信用生態,為供應鏈金融發展創造無限的光明前景

供應鏈金融立足於整個供應鏈管理,將供應鏈上的企業作為一個整體,根據交易中構成的鏈條關係和行業特點設定融資產品、設計融資方案,將資金高效快速地注入到供應鏈當中的相關企業,通過挖掘商業信用支付價值和區塊鏈技術應用,形成開放、互聯、共擔、共享的中小企業信用聯盟發展模式和商業信用平臺。

基金業協會秘書長洪磊曾專門指出,對中小企業的發展,因為現在基金上,一種是債權、一種是股權、一種是證券。去年底債權基金已經停了,但是最近一段時間,洪磊秘書長的講話:為了支持廣大中小企業在有限的範圍內對沖我們的收益權基金,比如債權基金,扶持廣大中小企業發展,為此我們要重點關注兩條:一是挖掘商業信用支付,供應鏈核心企業對上下游企業通過商業信用結算支付,基於平臺對實施應收應付賬款的聯動管理,形成信用的價值鏈。

因此,企業自身的商業價值、改善企業的流動性部門和以應收賬款抵消回款應付賬款的方式,以數字流轉代替現金,減少現金使用量、現金融資成本甚至實現零成本。

全國中小企業協會在前期商票應用當中,用老樹結新芽的方式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果。在基於電子商票的成票流轉中嵌入區塊鏈技術,讓供應鏈金融參與方,徹底解決信息孤島和供需不均衡的問題。

相信隨著供應鏈金融理念技術和商業模式的不斷創新和完善,在國家扶持供應鏈金融發展政策的推動下,供應鏈金融服務機構各參與方將利用自身的優勢開展合作,產生多元服務主體和多種服務模式,催生以大數據支撐、網絡化共享和智能化風控為目的,高效整合各類資源和要素,精耕細作特色服務平臺,必定會在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產融合作過程中創造無限的光明前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