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P2P深入中國外貿

銀監會最近發佈了兩則重要數據:

一是2015年前8個月,通過網絡借貸平臺的發生額或者流量在6000億元左右,年底交易量可能超過1萬億元。而這一數字在去年為5000億元左右。換句話說,通過網絡借貸平臺進行的融資活動在成倍增長。

二是目前全國小額貸款公司(包括線上的和線下的)可以概括為“四個一”,即有1萬家機構、有1萬億的註冊資本金、有1萬億的貸款、有10萬人的從業人員。

小額貸款,尤其是基於互聯網的小額貸款(主要是P2P),近年獲得驚人增長。當然,這主要是借款人有巨大需求。這種需求,在貿易金融領域是特別明顯。

東南沿海地區聚集了許多小眾外貿公司,它們普遍是出口訂單金額不是很大,涉及到的退稅或信用證融資每單最小大概只有幾萬元或幾十萬元,這類融資要是由外貿企業單獨向銀行申請,幾乎都會遭到拒絕。對於小額貸款,銀行在信審、風控等方面的成本也很高。

那些中小外貿公司就會很糾結,沒有現金,就拿不到訂單;沒有訂單,就沒法開工。生意做起來很是艱困,因為資金鍊轉不動。

外貿企業最重要的資金收入,主要分兩筆:應收賬款,出口退稅款。可是,按照正常流程,應收賬款的期限是3個月,而出口退稅款則要4-6個月時間才能收到。

這裡又有一個不平等,大型外貿企業可以通過應收賬款和出口退稅賬單由銀行實現抵押貸款,但規模較小的外貿企業則只能白白耗著時間等待賬款迴流。

對於那些中小外貿公司來說,資金回收週期過長,使得不少經營較好的中小外貿企業“束手束腳”。

這時,互聯網金融(或者就是P2P)開始發揮作用了。中小外貿企業現在能通過互聯網金融平臺進行抵押貸款,大大提高了資金利用率。

可是,互聯網金融的核心還在於資產端的“較量”,就是如何拼“風控”。P2P行業風險控制最大的問題在於資產端的安全,必須做到在資產端嚴密防控,涉及資金還款的各個環節都有安全有效的保障。

當然,因為P2P“小額多筆”的經營策略,風控管理成本不會低,“漏網之魚”也不少。

那麼,確保P2P網站生存下去的關鍵就是高利率。以目前的一年期定存利率1.75%來看,它根本不反映目前國內真實的資金成本。真實的民間借貸在有抵押的情況下,短期拆借普遍遠高於年化10%,甚至超過法定基準利率的4倍。

在如此高的利率條件下,哪怕P2P網站的壞賬率高於銀行水平(大概在5%左右),投資人仍然可以獲得不錯的投資收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