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香细腻,一碗滕粥

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粥的踪影伴随始终。粥在四千年前就作为中国人的重要主食,2500年前始作药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有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用“火齐粥”治齐王病;汉代医圣张仲景《伤寒论》述:桂枝汤,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便是有力例证。再之后,粥的功能更是将“食用”、“药用”高度融合,进入了带有人文色彩的“养生”层次。

醇香细腻,一碗滕粥

粥与中国人的关系,正像粥本身一样,稠粘绵密,相濡以沫。我们常说喝粥养胃,于是做出了各种各样琳琅满目的粥,例如小麦粥、三米粥、胡萝卜粥、燕麦粥等等。

在滕州,提到“粥”指的肯定是这种白粥,而不是那种广意上的稀饭。“粥”的做法比较复杂,采用优质的大豆和小米经过浸泡、磨浆然后按一定的比例入锅,用慢火熬制而成。整个过程不能加一点面粉。大豆和小米的比例和投放的时间要求都很严格。锅一定要用大号的铁锅,钢精锅是断断烧不出这个味道来的。

醇香细腻,一碗滕粥

当然,烧“粥”的技巧也不是一般人一两次就能掌握好的。够火候的“粥”在没出锅时早就醇香扑鼻了。熬好的“粥”一定要用特制的大粥缸来盛,这种“缸”就是用陶土做成的特大型陶罐,口和底都很小,肚子却极大,一缸能装一二百碗“粥”。缸的外表通常是用麦秸包裹,然后套上白色的布套,既美观又能保温,即便是在下雪的天,缸里的“粥”放上五六个钟头依然会是滚烫的。舀“粥”的勺子也是特制的,传统上是用较粗的竹竿截去一头,留个节做底,在侧面捆上根长长的手柄。大小以一勺一大碗为准。火候到家的“粥”并不是纯白色的,而是代有一点淡淡的黄,那色泽看着就诱人。“粥”的味道是极其浓郁的,醇香细腻,夹杂着豆香和米香的却是另一种别样醇正的清爽。一碗喝完,再看看手里的碗----干净净的,就像刚洗过一般。不沾碗的“粥”,那质量肯定是上成的了。

醇香细腻,一碗滕粥

“粥”的的原料是大豆和小米,营养自然是极丰富的。大豆富含易被机体吸收的优质蛋白及维生素、钙、磷、铁等,小米也富含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及各种矿物质和维生素。此二者的联袂还有温胃暖胃的功效。嗜酒的年轻人总是把“粥”当成解酒的良药,醉了一夜的酒,早上一碗“粥”下肚顿觉心清气爽,通身舒畅了。

醇香细腻,一碗滕粥

“粥”还是益寿养生的绝佳滋补饮品,很多营养成份即便是牛奶中也不含。难怪那些老年人,每每在晨练之后,总会去端起一碗“粥”,慢慢咂,细细品。即便是在偏远的农村,那些或拄着拐棍遛弯或垮着竹篮子赶集的老爷爷们,也总不忘聚到卖粥的摊点去坐坐。几日没见的老哥儿几个,端起“粥”碗就是一番海阔天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