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期內的不鏽鋼減產爲何始終未能成行?

預期內的不鏽鋼減產為何始終未能成行?

按照上圖邏輯,今年上半年,在國內300系產量不斷刷出歷史峰值,加上印尼青山不鏽鋼迴流至國內,除了體現出國內不鏽鋼的表觀消費量增加外,也表現出來的是國內市場不鏽鋼庫存的新高。

同時,對應的鋼廠的利潤空間受擠壓,進而表現為虧損擴大。最終被市場理解為不鏽鋼壘庫、鋼廠虧損,倒逼鋼廠減產。

然而,預期內的減產為何始終未能成行?尤其是300系列,是什麼因素促使國內300系不鏽鋼產量始終能維持在高位?

預期內的不鏽鋼減產為何始終未能成行?

1. 產地之間的價差較大

預期內的不鏽鋼減產為何始終未能成行?

304冷軋產品不同產地之間市場價格的價差在2017年四季度至今表現得較為明顯,因此可以將之理解為升貼水的概念,產地之間的升貼水差異在2018年1-5月有300-900元/噸的差異。

即便是鍊鋼成本等同的情況下市場售價的差異導致了鋼廠盈虧情況的差異,且300-900元/噸的升貼水差異足以對沖上述部分民營鋼廠300-700元/噸的虧損。產地之間的升貼水差異導致了鋼廠之間的盈虧及抗風險能力的差異。

2、冷、熱軋行情差異較大

預期內的不鏽鋼減產為何始終未能成行?

2018年2月初以來,國內304民營不鏽鋼冷、熱軋價差普遍在700元/噸以下,5、6月份甚至出現了冷、熱軋同價或價差100元/噸的極端情況。這就意味著民營改軋廠的生存空間極小,而擁有鍊鋼能力的民營鋼廠的生存空間大於改軋廠。

國營性質的不鏽鋼廠同樣面臨著冷、熱軋價差較小的現象,民營改軋廠採購大廠熱軋資源根本不具備可操作性,而國營鋼廠自身可以通過調配冷、熱軋的結構比例來擴大生存空間。因此,是否具備鍊鋼或者全流程生存能力對鋼廠的經營壓力影響的差異較大。

3、鎳原料供給結構差異較大

預期內的不鏽鋼減產為何始終未能成行?

RKEF一體化工藝的不鏽鋼廠在本輪行情中充分體現了其工藝的優越性,利用鎳鐵部分自給及鐵水紅送的優勢始終扮演著鍊鋼成本最優的角色。

而在去年同期,這樣的工藝卻扮演著“累贅”的角色,鎳鐵的盈利與否在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重用,顯然,當前鎳鐵利潤持續並放大的環境下,其優越性是不言而喻的。各不鏽鋼廠鍊鋼過程中鎳鐵的自給比例的差異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成本差異。

4、實際虧損對象是誰?

預期內的不鏽鋼減產為何始終未能成行?

部分民營鋼廠憑藉RKEF一體化,依賴鎳鐵利潤及紅送的成本優勢反哺鍊鋼成本的壓力,與此同時,這類企業往往裝備全流程設備,具備產品結構的調節能力,最終達到經營最優的狀態。

國有控股性質的部分不鏽鋼廠可利用自身產品對民營產地的升水來抵禦部分競爭壓力,同時,其全流程的特性也可以通過調節產品結構來實現經營最優狀態。

那麼什麼樣的企業才是這輪不鏽鋼看似虧損行情的實際虧損者?應當主要是那些改軋廠、沒有配備只有鎳鐵的民營鍊鋼廠,而這些群體在不鏽鋼行業裡的佔比相對偏小,因此影響也就偏小。

預期內的不鏽鋼減產為何始終未能成行?

結語

2018年上半年,國內不鏽鋼消費整體有超預期的表現,預計同期國內表觀消費量同比增幅在10%以上,這是不鏽鋼未能出現規模化減產的根本性原因。

儘管這樣的過程中受到來自印尼不鏽鋼的增量帶來的衝擊影響,但行業內尤其是鋼廠,通過調節產地之間的升貼水、控制冷熱軋產品的比例、自給鎳原料反哺鍊鋼等方式有效規避部分不利因素,且這樣的通過自身結構性的變化來增強抗風險的能力短期仍存在,這就決定了後續即便不鏽鋼出現陰跌而看似虧損的情況下鋼廠減產的節奏將慢於預期。

上半年的消費超預期已成既定事實,而下半年能否延續這樣的狀態?如若不能,是否意味著減產只會遲到而不會缺席,而判定減產與否的條件時我們需下沉到結構的層面才能獲得前瞻性。

預期內的不鏽鋼減產為何始終未能成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