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外商投資負面清單出爐,對能源行業影響幾何?

全文2714字,閱讀大約需要

5分鐘

南方能源觀察

[email protected]

6月28日,商務部和發改委下發了《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8年版)》,對比《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17年修訂)》,能源領域的開放又邁出了重要一步。

其中,取消限制的目錄如下:

新版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出炉,对能源行业影响几何?

仍然保留限制外商投資的能源領域如下:

新版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出炉,对能源行业影响几何?

電網:展現公平開放姿態,投資落地可能性小

最有可能的“解禁”原因:釋放公平開放態度

從字面上看, 2018年7月28日起,電網的建設、經營都可允許外資控股。

近年來,國內兩大電網公司“走出去”的步伐日趨明顯。國家電網自2010年進入巴西市場,現國家電網巴西控股公司已經成為巴西第二大輸電公司,還先後入股葡萄牙、意大利和希臘等歐洲國家的電網。南方電網公司也在今年早些時候以13億美元的價格成功收購BIP持有的智利Transelec公司約27.8%股權。

但據相關媒體報道,國家電網此前在德國的嘗試卻折戟沉沙,收購德國高壓電網運營商50Hertz的交易失敗。兩年前,國網曾試圖競標購買比利時能源公司Eandis的部分股權,也在比利時政府機構的建議下被阻止了。

2017年7月12日,德國聯邦經濟部正式通過了關於《德國對外經濟條例》的第九次修正案,對非歐盟投資者在德國進行收購制定了新的審查規則。

德國時任經濟與能源部長曾公開表示:“我們仍然是世界上最開放的經濟體之一,但我們也需要對公平競爭給予更多的關注。這是我們欠德國企業的,他們往往在國外與那些不那麼開放的國家打交道。”

國家發改委答記者問時說,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國際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特別是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需要我們以更大力度推進開放,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推進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

此次取消外資對華電網投資控股禁令或許意在展示“公平開放”的態度。

業內人士分析,“解禁”不能等同於“放開”,對外資進入國內電網行業持保留態度。不過就像卸下了“門上的鎖”,留下想象空間。

最具潛力的切入點:增量配網

被問及外資最有可能參與的電網相關業務時,業內幾乎一致地把票投給了增量配網。

對大電網投資控股“解禁”被業內認為是“不可想象”的,一是涉及國家安全問題,二是國內電網企業幾乎沒有吸引外資的需求。在發改委答記者問中,放寬農業和能源資源領域准入也未特別提及電網。

不過,截至目前,國內已有部分增量配網項目與當地政府達成特許經營協議,並獲得電力業務許可證,合法地位可期。同時,獨立增量配網業主與兩大電網公司博弈持續,一些業主正處於因缺乏資金、運營經驗和技術而難以與電網公司抗衡的瓶頸期。因此,對自帶資本、經驗和相關技術的外資需求確實存在。

據“中小配電企業聯盟”微信公眾號消息,2018年1月法國電力國際電網公司到重慶能投售電有限公司渝南售電子公司進行實地踏勘,雙方就下一步如何打造存量型增量配網示範、處理好增量配電網與主幹電網的關係、如何運營配網及開展業務合作模式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2017年12月天潤新能與法國電力就增量配電網技術合作簽署合作備忘錄。法國電力將為天潤新能提供國際最先進配電網運營管理的技術支持。而天潤新能又在2018年3月與廣州穗開電業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致力於分散式風電等新能源項目的全面合作。

2017年7月葡萄牙電力公司攜手兩江長興電力實現技術合作與知識共享,長興電力充分吸納並將合作成果應用到市場化零售供用電、增量配電網建設、分佈式能源發展等工作實踐中。

據瞭解,更早之前,還有外資參股企業進入貴州的售電領域。

但是,外資會否在比顧問更深的層面介入增量配網還有許多風險因素。

一是外資可能考慮其投資權益難以在一定時間內得到應有保障。國家電力體制改革自開始至今均以部委文件形式出具相關政策,未曾在法律層面對改革後形成的新興電力行業業務及模式予以明確規定,而增量配網相關業務投資週期長,政策變動風險仍存。

二是增量配網項目投資收益率可能較低。經濟發展與特定項目的負荷可能存在較大波動;政府降低電價訴求明確,且電網業務收益將受到嚴格監管約束;外資本身屬地化經營能力偏弱等都將對投資決策造成偏向負面的影響。如收益率測算能夠“過關”,也可能選擇與國內資本和技術相對厚實的企業合作,降低項目風險。

三是可能遇到需處理與兩大電網公司間的關係。電網公司與獨立增量配電業主間存在一定競爭關係,外資企業又可能與兩大電網公司有既有業務聯繫。

除增量配網業務外,也有業內人士提出,對電網的“解禁”態度會否間接鼓勵外資在華的清潔能源電源投資,以及輸電是否可能引入特許經營等都值得長期觀察。

總體來說,取消電網的建設、經營須由中方控股的限制,短期內不會對國內電網產生明顯影響。業界對外資深度介入電網業務普遍持保留態度。

最有理由進入中國電網業務的企業:與中國電力企業打過“交道”的外企

近年來,國內發電、電網企業“走出去”動作頻頻,通過建設、運營電站,或參股當地電力企業,與不少歐洲、南美洲、澳洲等地的電力公司建立起聯繫。還有與國內電企更早就有合作關係的香港電力公司。

而隨著國際電力行業的業態變化,不少傳統電企也在尋求轉型,或重組業務,或調整架構,具備一定資本、技術實力的外資可能對仍具增長潛力的中國電力市場保持興趣。

此前,有部分電力外企曾對中國的電力市場建設表示出高度關注,雖然交流多停留在市場模式、電網建設運營技術層面,而鮮有涉及資本投入,但如果尋覓到優質項目標的,不排除其進入市場的可能性。其中,具備一定配網運營經驗的法國電力集團配電公司表現出了較多的興趣,以及仍在垂直一體化模式但成本收益受政府嚴格監管的香港中華電力對國內市場也較為熟悉。除此之外,長期向國內電力企業供應設備、系統和解決方案的西門子等綜合性製造業集團也可能是潛在投資者。

汽車:新能源車企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核心技術迎考驗

對於汽車業,2018年版負面清單規定:除專用車、新能源汽車外,汽車整車製造的中方股比不低於 50%,同一家外商可在國內建立兩家及兩家以下生產同類整車產品的合資企業。

負面清單同時註明了汽車行業的開放時間表:

2020 年取消商用車製造外資股比限制。

2022 年取消乘用車製造外資股比限制以及同一家外商可在國內建立兩家及兩家以下生產同類整車產品的合資企業的限制。

與《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17年修訂)》相比,專用車、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限制正式取消。在此之前,外資股比限制和合資企業數量限制適用與整個汽車整車和專用汽車製造領域,至今已執行超過20年。

在2018年版負面清單發佈之前,發改委已經對外公佈了這一政策。今年4月17日,國家發改委宣佈了汽車產業開放時間表,中國計劃通過5年過渡期全面取消上述對於外資准入的限制。

放開限制意味著外資車企能夠獨立在華建立汽車企業,第一個受益於此的企業就是特斯拉。由於堅持獨資建廠的戰略,特斯拉一直難以進入中國,但現在最大的政策障礙已經破除。在6月初舉行的股東大會上,特斯拉展示了該公司將在上海設立全球首座海外製造工廠的計劃。特斯拉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在股東大會上表示,位於上海的新一代製造工廠名為“Dreadnought”,與特斯拉設立在美國的第一批製造工廠不同,該公司將能夠在同一場地製造車用鋰電池和裝配電動車。此前馬斯克曾說過,如果在中國建廠,特斯拉汽車的售價將會降低三分之一。

對於中國本土新能源車企來說,未來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在政府的強力支持下,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但目前補貼政策正在退坡,雙積分政策則從2018年4月1日正式實施。在中國境內銷售乘用車的企業都需要完成平均燃料消耗量積分與新能源汽車積分的考核,這將倒逼傳統燃油車企向新能源汽車領域開拓。原來在此領域步伐緩慢的外資車企也將在中國加速發展新能源汽車或尋求合資,以滿足雙積分要求。

目前汽車業正在加速開放,除了放開外資限制,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還在5月宣佈降低汽車進口關稅:自2018年7月1日起,降低汽車整車及零部件進口關稅。將汽車整車稅率為25%的135個稅號和稅率為20%的4個稅號的稅率降至15%,將汽車零部件稅率分別為8%、10%、15%、20%、25%的共79個稅號的稅率降至6%。

油氣:上游限制依舊,下游加油站全面放開

我們對比了2018、2017版的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發現,油氣領域最大的變化是對外資進入加油站行業的限制取消。

加油站全面放開

過去,受國家對外資進入加油站的限制,BP、殼牌等在大陸的加油站終端投資一直趨緩。當前,中國的外資加油站總數約為3000座左右,在中國加油站中佔比約3%左右。

新版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出炉,对能源行业影响几何?

受新政策影響,國內加油站業將迎來洗牌。

無獨有偶,恰是6月26日前後,國內媒體報道了BP未來五年在中國的加油站發展戰略。“未來5年,BP將在中國新增1000家合資加油站,其中500家與山東省獨立煉油企業東明石化合作,主要以銷售汽油、柴油等產品,輔以BP品牌的便利店;此外,不排除未來會提供電動汽車的充電服務。” BP油品亞太區首席運營官霍安迪6月接受財新採訪時透露。

在年2月,BP宣佈和東明石化組建合資公司,東明石化和BP分別持有51%和49%的股權,並以該合資公司為主體,計劃在未來10年內開設500家加油站,主要位於山東、河南和河北三個省份,其中有新建的加油站,也有在合適地段購買現有加油站資產。

當前,國內優質地區加油站建設的新建機會早已被瓜分搶佔完畢,但受新政影響,BP等外資可以採取投資併購的方式快速擴大加油站的市場份額。此次新政,對於外資來說,無疑是重大利好。

上游礦權門檻依舊

此次外資進入的負面清單新政對於石油、天然氣的勘探開發仍然保留限制條款“限於合資合作”。

中國的陸上石油的對外合資合作,早在20世紀90年,在中國的西北地區,中石油與外資公司在勘探開發領域進行了合資合作。此後,外資公司進入陸上勘探開發領域較多的時間段為2012-2014年。在中國進行頁岩氣大開發的初期,道達爾、殼牌、BP等都有進入西南頁岩氣的合資合作。但此後,受勘探效果不良的影響,多個外資公司退出了西南地區的頁岩氣勘探開發。近些年,受低油價的影響,外資公司在中國油氣領域上游的勘探開發的動作鮮見。

中國的海洋石油工業由於缺乏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從一開始就是一部對外合作史。早在1982年2月16日,中國發布了第一輪對外國際招標公告。到1983年底,首輪招標以同9個國家的27家石油公司簽訂了18個石油合同。此後,中國海洋石油公司都會發布對外合作區塊招標。

可以預計,在未來一段時期,油氣勘探開發對外資的限制將長期保留,但有可能在單個礦權品種中,有所放鬆,如煤層氣。

城市燃氣配網保留外資進入限制,油氣主幹管網、LNG接收站一直未進入負面清單

外商投資負面清單新政仍保留了“城市人口50萬以上的城市燃氣、熱力和供排水管網的建設、經營須由中方控股”。

外資一直很感興趣的LNG接收站投資建設運營和油氣主幹管網的投資建設運營一直未進入負面清單。

從當前已經投運的LNG接收站來看,在大鵬接收站和如東LNG接收站都相繼有BP、太平洋油氣公司外資股東,但是國內尚未有一個LNG接收站由外資控股。此前,業內盛傳第一個由外資控股的接收站為太平洋油氣主導的山東日照LNG接收站。據悉,該接收站太平洋油氣將持股70%。

對於天然氣主幹管道的投資建設尚未有對外商投資限制的規定,不過油氣管道外資是否無限制進入,尚待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