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調理八大法(收藏版)

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胃為太倉,水谷氣血之海。有道是,脾胃不好百病生,脾功能的強弱,直接關係到人體生命的盛衰,脾胃功能良好,則氣血旺、體格壯;脾胃虛弱,百病從生。

脾胃調理八大法(收藏版)

3000多年中醫文化中,多位大醫家對脾胃是格外看重的,比如脾土派宗師李東垣認為脾胃不足,元氣虛弱是內傷疾病的主要成因,且脾胃氣虛,元氣不足,形氣俱虛,無陽以護其營衛,故易感受外邪,不任風寒,說明了不論外感內傷,皆以脾胃元氣的充盛與否有關。李東垣強調五臟有病,當治脾胃,張景嶽又從安五臟即所以治脾胃,擴大了脾胃病的治療方法,葉天士的滋養胃陰,更為脾胃學說的臨床應用,增添了新的內容。 趙獻可《醫貫》提出:“飲食入胃,猶水谷在釜中,非火不熱,脾能化食,全藉相火之無形者,在下焦蒸腐,始能運化也。”主張補脾不如補腎。但在實踐中,不少仍主張補腎不如補脾,更能切合臨床實踐,如張景嶽說:“水穀之海,本賴先天為主,而精血之海,又必賴後天為資……凡先天有不足者,但得後天培養之功,亦可居其強半。”周慎齋說:“諸病不愈,必尋到脾胃之中,方無一失,何以言之?脾胃一虛,四髒皆無生氣,故疾病日久矣。萬物從土而生,亦從土而歸,補腎不如補脾,此之謂也。治病不愈,尋到脾胃而愈者頗多。”石芾南《醫原》說:“胎元薄弱,先天不足者,人不得而主之,又恃調攝後天,以補先天之不足,若是者胃氣不尤重哉?重胃氣非即所以重腎氣哉?”這些皆說明了調理脾胃的重要性。

脾胃調理八大法(收藏版)

調理脾胃的方法,一般說來,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八類。

1.健脾法

(1)益氣:用於脾氣虛弱,運化無力,能食不能化,以致少氣懶言、四肢乏力、面色不華、肌肉消瘦、腹脹痞悶。方如四君子湯、參苓白朮散、資生丸等。

(2)溫陽:用於脾陽不足,寒從內生,畏寒肢冷,脘腹冷痛,下利清谷。方如理中湯,甚則附子理中湯。

(3)昇陽:用於脾胃虛弱,清陽不能上升,反被溼困,以氣輕味薄者升舉下陷的清陽,藉以達到健脾的目的,或輔以健脾益氣之品,其效益彰。凡大便溏瀉,溼困脾土,或陽氣抑遏於中焦,皆可用昇陽法。方如昇陽除溼防風湯、昇陽益胃湯、昇陽除溼湯、昇陽湯、昇陽散火湯等。昇陽與益氣藥同用,並用升提作用,可用於中氣下陷、大便滑脫及脫肛等症。

2.養胃法

(1)生津:熱病傷津,口乾喜飲,不思飲食,可用甘寒生津之劑,如雪梨漿、五汁飲。

(2)養陰:胃陰不足,舌質乾紅,甚則舌光如鏡,心煩不寐,大便乾結等,可用益胃湯、沙參麥冬湯、玉竹麥門冬湯。

3.祛溼法

(1)燥溼:用於溼困脾土,口淡納減,脘悶腹脹,大便溏洩,舌苔白膩,脈象濡軟等症。方如平胃散。

(2)芳化:用於溼困脾土,升降失司,脘腹脹悶,大便溏洩,腹痛嘔吐,或有寒熱身痛。方如藿香正氣散、藿樸夏苓湯。

(3)滲利:溼聚為水,溢於肌膚而腫,水走腸間而腹瀉,口淡不渴,小便不利,皆可用滲利之劑。辛淡滲利如五苓散,苦溫辛淡如三仁湯、胃苓湯,如溼鬱化熱,苔黃而膩,則宜苦寒辛淡,方如杏仁滑石湯、黃芩滑石湯。

(4)滌飲:脾陽不足而痰飲內停,腸鳴便溏,納食減少,或兼心悸短氣,嘔吐涎沫,方如苓桂術甘湯。

(5)化痰:脾溼生痰,咳嗽痰多,痰呈泡沫清稀,可用二陳湯,或與平胃散合用,名平陳湯。亦可用導痰湯、香砂二陳湯。

4.消導法

(1)消食:用於飲食停滯,不思飲食,吞酸噯腐,或兼發熱,或兼便瀉。方如保和丸、山楂丸、枳實導滯丸等。

(2)消瘀:用於血瘀成積,脅下痞塊,脾之積名曰痞氣,肝之積名曰肥氣,即於左右肋下痞塊,可用鱉甲煎丸、血府逐瘀湯、膈下逐瘀湯。

5.攻下法

(1)溫通:脾陽不足,陰寒內結,大便不通,或腹中冷痛,宜半硫丸、溫脾湯。

(2)寒下:邪熱犯胃,熱甚化燥,燥結腸間,大便不通,腹痛拒按,宜三承氣湯。如兼胃陰不足,津液失潤,虛實夾雜,可用增液承氣湯、玉燭散。

6.清胃法

(1)瀉火:胃火上攻,牙齦腫痛,面頰發熱,或牙齦出血,或牙齦紅腫潰爛,或口腔潰瘍,或口臭便秘,宜清胃散、玉女煎。甚則亦可用寒下法以洩胃火。

(2)清熱:陽明胃熱,大渴,大汗,大熱,大煩,脈大,或消谷善飢,渴而無熱,宜用白虎湯,或張錫純涼解湯(薄荷、蟬蛻、生石膏、甘草)、寒解湯(連翹、蟬蛻、生石膏、知母)等。

7.苦辛法

脾胃俱病,脾溼胃熱,溼熱蘊結中焦,以致心下痞滿,不思飲食,口黏嘔惡,飲水不多,大便黏滯不爽。因溼為陰邪,非辛溫不能宣通其溼,熱為陽邪,非苦寒不能清解其熱,故宜苦辛法,亦稱辛開苦降法,方如小陷胸湯、王孟英的蘇葉黃連湯等。如果虛實夾雜,可用半夏瀉心湯、生薑瀉心湯、甘草瀉心湯、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等。

8.理氣法

(1)溫通:脾胃氣滯,胃脘寒痛,喜熱喜按,或氣滯不通,矢氣全無,腹痛且脹,可用良附丸、天台烏藥散、沉香降氣散。

(2)涼散:氣滯熱痛,喜涼畏熱。方如金鈴子散。

(3)降逆:胃有熱邪,不降反升,胃氣上逆而嘔吐酸苦,或見嘔逆,可用橘皮竹茹湯。胃有寒邪,或夾痰氣上逆,嘔吐噯氣,口淡不渴,可用小半夏湯、旋覆代赭湯、丁香柿蒂湯、吳茱萸湯等。 以上都是脾胃病從本髒治療的方法,由於脾胃病還可由他髒引起,或是脾胃發病以後影響他髒,因此除調理脾胃以外,有時還兼治他髒,如肝氣鬱結乘於脾胃,則疏肝健脾或疏肝和胃;脾氣不足,化源虧乏,以致心血虛損,則宜健脾養心;脾陽不足日久而腎陽亦虧,宜溫補脾腎;脾虛可以引起肺氣不足,肺虛也可導致脾虛,化源匱乏,肌肉瘦削,皆宜健脾補肺,等等。說明了調理脾胃,可以直接調治,亦可以他髒合併調治,由於脾胃是後天之本,調理脾胃在防治各種疾病中更具有重要的意義,值得重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