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熹宗是一個好皇帝嗎?如果他不死,明朝有希望避免滅亡嗎?

而知而行

現在的某些人,不知道出於什麼原因,居然認為魏忠賢是治世能臣,明熹宗朱由校是一代明君。然而,這種理論卻沒有絲毫的證據,可見持有此種觀點的人知識水平之低下。

明熹宗朱由校,在正史中,沒有留下一點好的名聲。

《明史.明熹宗本紀》對於此人的記載如下:

而重以帝之庸懦,婦寺竊柄,濫賞淫刑,忠良慘禍,億兆離心,雖欲不亡,何可得哉。

但凡能看懂文言文,都知道這句話是褒是貶。有人可能說,《明史》是清朝胡亂改編的,這是在抹黑明朝皇帝。暫且不說此論正確與否,即使這個說法無比荒謬,那麼,可以再看看明朝的遺老談遷在《國榷》中對這位皇帝的記載:

閹尹之禍,劇於熹廟,並邊徼而二之,岌岌嶭嶭,國事大壊,弊極難持,自武宗而後所再見也。其好獵樂內,嫉諫悅佞,無一不同,第八駿未馳,尚無煩祈招之詠,湛溺昏酣,皇嗣並索。然武宗權或自出,劉瑾前磔,錢寧後囚,凡百誅賞,不盡指授。今熹廟終始於魏氏,五期之間,大肆威命。左傳有云,政繇寧氏,祭則寡人,追誦此語,殆為寒慄。在廷諸臣,非無忠讜,好跡喧競,楊左放逐之後,搖手側足,舉朝望塵之不暇,庸問天理民彝之事哉!二三相國,方氏則庸,葉氏則猾,顧氏則諂,格心砥柱,各非其任,欲如商文毅之罷東廠,李文正之規逆瑾,必不得之數也。雖然,疵德多矣,朝署若奕,功令若燔,財用若泥沙,原其所自,不盡帝之失也。成祖立皇太孫,身諭教之,朝夕上側,遇兵言兵,遇農言農,遇象緯文藝言象緯文藝,故宣宗敏決如流,卓稱令主。神祖則大異也,身絕朝講之席,帝生長慈寧宮,不聞外事,啟沃輟響,日閹寺宮婢之與俱,安往而不慆淫也!獨陳有繼請開礦拒之,似於神祖為得,且諄諄然於傳位之際,成王之馮玉幾,何以加焉。

什麼意思?這段文字,將明熹宗比作明武宗,甚至認為明熹宗比明武宗還要荒唐。明武宗好歹能夠有自己的決斷,誅殺劉瑾,囚禁錢寧,而明熹宗則完全放任魏忠賢和客氏敗壞朝堂。對於明熹宗本人,則是 好獵樂內,嫉諫悅佞,無一不同,第八駿未馳,尚無煩祈招之詠,湛溺昏酣,皇嗣並索。這句話很好理解,筆者在此不多解釋,連一句正面評價都沒有。

如果認為這還不夠,那麼不妨看看,《劍橋中國史》中對明熹宗執政時期的整體評價,順便貼一下對於另一個被某些人極盡吹捧的魏忠賢的評價:

只要魏忠賢在支配政府,阿諛奉承的官員就會得到好處。例如,1625年初,御史崔呈秀(1613年進士,死於1627年)因頭年的貪汙受賄被東林領袖揭發而被革職,就去請求魏忠賢保護,得以復官。據說這時他向魏忠賢提供親東林和反東林的官員的名單。這些名單成了任命官員的參考,擔任高官的東林黨人盡遭排斥。1626年擔任宰輔的七人中,只有一人是1624年原來有的,而他是太監的支持者。京師各部的上層也發生了類似的變化。

這是魏公公治下的政府運行方式,果然是“治世能臣”,能夠“知人善用”

天啟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災難時期,在明朝沒出息的統治者中,天啟皇帝的名聲最壞。他父親有16個孩子(只有5個活到成年),他是其中之一,體弱,教育不夠,也許在智力上還有缺陷。鑑於晚明時期政府的高度集權性質,他顯然是國家在危機時期經受不住的那類統治者。儘管他的一些顧問鼓勵他學習並在政府事務中起積極作用,但這位皇帝對這類事情很快就失去興趣,寧願縮在深宮裡過一種較少需求的生活。在那裡他可以平靜地尋樂和從事他的業餘愛好,他的愛好之一是木工,據說他對此很擅長。當他在製造優美的傢俱和設計精緻的宮殿模型時,萬曆時期的官僚戰爭正在朝中的黨派之間繼續進行,國家對重要問題的決策,愈來愈多地留給皇帝寵信的內廷僕從去自由處置。在這些僕從中有一個太監,他將成為中國歷史上最臭名昭彰的人物之一。

這是對於“一代明君”天啟皇帝的評價,果然是堪比三皇五帝的明君。天啟皇帝無條件信任魏公公,讓他把朝廷搞得烏煙瘴氣,制度實際上已經不起任何作用,魏忠賢一手遮天,無能之輩只要依附魏忠賢,就能得到重用,試問這樣的朝廷,能夠維持多久?一個明君,能夠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

迄今為止,所有史料,無論是明朝人寫的,還是清朝人寫的,甚至是外國人寫的,天啟皇帝從來就不是一個正面人物,從來就是一個沒什麼作為,甚至無能且昏庸的君主。然而不知為何,網絡上能將此人奉為一代明君,這令人費解。

最後,扣一下題,天啟皇帝是一名標準的昏君,如果他繼續維持統治,那麼明朝會滅亡的更快。


庭州行者

首先,明朝滅亡是有很多因素的,這些因素並非一朝積累,也可以不是一朝挽回的。其次,明熹宗是不是一個好皇帝。答案:顯然不是。

朱由校在位七年,在七年他最大特點不怎麼管事情,潛心研究木匠手藝,這才有魏忠賢與客氏專權。在這期間發生“乙丑詔獄”“丙寅詔獄”等冤獄。東林黨人也在這期間被魏忠賢的閹黨打壓迫害。至於東林黨和閹黨,誰是真正耽誤大明的人,這事情要討論的話,可以扯很多的,認為東林黨誤國更多的人跟認為閹黨誤國更多的人的兩觀點也很難達成共識,一如東林黨和閹黨。但是總結來說,黨爭禍國是明朝後期一個很大問題。這個問題是一個巴掌拍不響,左右手哪隻打得更用力也很評定。

現在一部人很喜歡拿他對比崇禎,認為他雖然沒有崇禎那麼勤政,但是他不怎麼折騰事情,而且懂得運用權術。因為朱由校並不是只用閹黨,他前期是有提拔過很多東林黨人的。

但現實是朱由校作為皇帝並沒有給他的後來人留一個沒問題的江山。而是留一個問題重重的江山。朱由校前期重用東林黨,後期重用閹黨,打壓了東林黨。看似權術,實際上他對東林黨也好,閹黨真正約束力也那樣。這種權術運用加劇了黨爭的矛盾發展。講真,作為一個皇帝不勤於政,拆東補西的方式運用權術,日常沉迷其他的事情,這做派也不是拿來說聖明的事情。明熹宗談不上是好皇帝,他的能力和在位七年的作派最只能說用平庸來形容。崇禎帝雖然對明亡一定責任,但是作為皇帝,他做派要比他哥認真。為什麼崇禎的成績收益低,主要是接盤的大明本來就是問題重重。其實,如果崇禎在位時沒有那麼多天災,在關鍵時候他沒那麼軸,南巡一下,能保半臂江山的話,那麼他的歷史評價會比現在還要高一點。


柳氏異聞錄

木匠皇帝傳

首先,先了解下“明熹宗”是誰?

明熹宗朱由校: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長子,明朝第十六位皇帝(崇禎皇帝)朱由檢異母兄,16歲即位,在位七年,也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

木匠皇帝”。

看了上面大家可能還不是瞭解這個人是誰?我再說一個人大家肯定知道——魏忠賢,就是朱由校從政初期任用。

明熹宗時期

天災:各地不斷爆發洪水、旱災、蝗災。

內憂:忙於玩樂,疏於朝政,寵信宦官,黨爭禍國,各地土地兼併劇烈,苛捐雜稅繁重,各地民眾起義;

外患:後金攻佔遼東、荷蘭人攻佔臺灣;

其次,好皇帝的標準是什麼?

1、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2、善於用人唯才是舉;

3、辨明忠奸近賢臣遠小人;

4、勤政愛民,永不加賦;

“明熹宗”是否屬於好皇帝,大家從上述即可知道。如果他在不死,怕明朝滅亡更快!

如果喜歡請關注【深巷舊人的我那日子】


深巷舊人的我那日子

朱由校不能算是一個稱職的皇帝,但肯定比崇禎皇帝強。明朝是亡於天災人禍,天災是小冰河,人禍就是拉幫結派排擠異己的東林黨人。朱由校重用魏忠賢只是為了制衡東林黨這群亂臣賊子。如果他不死這麼早的話最少也不至讓遼東局勢糜爛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媯離

皇帝是不是好皇帝只有當世人才能評判。後世人再怎麼評判的不會全面。我只知道明朝滅亡是必然的,理由如下:

內因:宦官專權,官員腐敗(也沒辦法,工資太低)皇帝昏庸。

外因:天災人禍,農民起義,四疆不穩。

所以說,就算有一個好皇帝,也不能挽回明的滅亡。


少哖輕狅

不會,其實很多王朝的毀滅根本原因在於老百姓沒有糧食,老百姓沒有糧食原因一般都是天災加人禍,天災不用講就是水災,洪災,旱災,蝗蟲,小冰河期氣候異常,人禍就是在於統治階層暴政賦稅徭役,兵役饑荒老百姓活不下去才會自己造反活著被政客投機集團利用。一個朝代得民心得天下,什麼是民心糧食就是民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