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史上的第一次戰爭:白江口海戰

1935年,正值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我國東北地區,並致力於鯨吞全國的準備階段。此時,著名歷史學家傅斯年先生在北京喜得愛子。有著強烈民族自尊心的他並不是給愛子依照家族輩分取名,而是取名為“傅仁軌”,而當有人問起箇中緣由時,精通曆史的傅教授慨然答到,這是根據唐朝名將劉仁軌的名字取的,他指揮了中國與日本之間的第一場戰爭:白江口海戰,並大獲全勝。

中日史上的第一次戰爭:白江口海戰

海戰

白江口(今韓國錦江入海口)海戰發生於公元663年,也被稱為白村江之戰。當時的朝鮮半島上,存在著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個國家。一直以來也給中原王朝帶來極大困擾,隋煬帝三徵高麗,國力空虛,民怨沸騰,最終亡國。唐太宗時高句麗權臣蓋蘇文把持國政,聯合百濟進攻新羅,太宗便發兵援助,雖然自身取得了一定戰果,但是損兵折將,同樣未獲得決定性勝利,倒是給民間奉獻了《薛仁貴徵東》這部膾炙人口的小說。而繼位的唐高宗同樣面臨著解決朝鮮半島局勢的現實。當時的新羅傾向唐帝國,百濟結好高句麗屢次向新羅用兵。高宗便下令派軍援助新羅,也希望徹底解決前人未竟的事業。領軍主將是在薛家將系列小說中被黑的慘不忍睹的名將、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唐軍聯合新羅一舉滅掉了百濟,留下大將劉仁願、劉仁軌等人守衛。而百濟素與日本交好,殘餘勢力便向日本求援,並迎回了在日本做人質的王子,這正好給了早有向朝鮮半島用兵的他們以出兵藉口。於是以唐軍、新羅為一方,百濟、高句麗、日本為一方,雙方在陸海兩個領域爆發了戰爭。一開始,在半島的南部區域,由於日軍的介入,唐朝和新羅處於劣勢。北方地區雙方則形成了相持,而很快,百濟內部爆發內訌,唐軍面前出現了機會,而後方的援軍也已經抵達了戰場,經過一番分析,決定選擇敵方的周留城為突破口。於是,劉仁願率領陸軍,劉仁軌帶領水軍,準備以夾擊的態勢取下週留城。

中日史上的第一次戰爭:白江口海戰

而正當劉仁軌率領著170餘戰船抵達白江口時,正好與先期抵達的日軍戰船遭遇。這支日本水軍先期抵達,擁有船隻近千隻,士兵4.2萬人,而百濟國王也恰好前來迎接,也帶來了數千兵力。而唐朝和新羅聯軍一共只有1.2萬人左右。日軍方面通過簡單的算術題,認為自己勝券在握,只要依靠船多勢眾的優勢便可以高枕無憂,於是也不講戰術,蜂擁齊上。但是戰爭從來都不是簡單的數量堆砌便能夠獲勝。唐軍雖少,但是戰船高大,陣形齊整,擺開八字陣,任憑日軍衝進口袋。隨即馬上合攏,反將日軍小船困在垓心,隨即便居高臨下發動進攻,日船因地域狹小,都擠在一起而動彈不得,只得引頸就戮。一時間,中箭而死、落水而亡的不計其數。同時,一支支的火箭也呼嘯著衝向日軍,頓時更加大了攻擊的威力。唐軍取得了完勝。此後的四次交戰,日軍同樣大敗,前後被焚燬戰船四百多隻,海水為之變色。日軍再悍勇,在戰術得當、武器精良、人員精幹的唐軍面前也只得甘拜下風,退出戰場。水軍慘敗後,日本的路上部隊也慌忙逃回本國,百濟國王投降,隨後新羅在唐帝國的扶持下統一了朝鮮半島。一直到公元935年為高麗王朝所滅。而劉仁軌在歸國後被高宗破格提拔六級官階,擔任帶方州刺史,隨後更是擔任了相當於宰相的高官,一直活到武則天時期才於公元685年病逝,享年八十五歲。被追贈開府儀同三司、幷州大都督,陪葬乾陵(唐高宗與武則天合葬墓)。

中日史上的第一次戰爭:白江口海戰

白江口海戰示意圖

日本則在此後加大了與中國交流學習的力度,一直到公元1592年(明神宗萬曆二十年),豐臣秀吉率軍發軍侵略朝鮮,妄圖以此為跳板侵吞明朝時,才再次與中國直接交手,同樣以失敗告終。而在文章開頭傅斯年等人面臨的侵華戰爭中,日本的狼子野心同樣淹沒於中國人民的持久戰,隨著法西斯盟友們一起遭受了可恥的下場。81年前的7月7日,正值盧溝橋事變,而81年後的今天,我在這裡安靜的打下這段文字,讀者們也可以安靜的讀完這段文字,我想,這便是這些戰爭給我們帶來的最大意義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