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拯救」自己的拖延症?

如何有效“拯救”自己的拖延症?

拖延的產生,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我們不喜歡做不感興趣的事情,所以想要延遲痛苦;

另一方面,我們做的事情可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看到成果,導致我們遲遲不願開始。

拖延症是一個很不好的習慣,卻是普遍存在多數人的身上,

輕則導致計劃目標延遲完成,重則可能產生嚴重後果,損失慘重。

所以越來越多人會開始關注到拖延,企圖戰勝它。

與拖延的戰鬥,其實就是與自身懶惰的習性相抗衡,

我們要養成立即行動的習慣,才能克服拖延的困擾,讓好習慣代替壞習慣。

明老師舉一個拖延症的例子,看看學渣是怎麼煉成的。

如何有效“拯救”自己的拖延症?

拖延症,我該拿你怎麼辦?

這是困擾了很多“學渣”的問題,明老師覺得對於一種壞習慣,一下子克服會很難,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啊!所以,想要克服拖延症一定要有堅定的決心。明老師建議可以嘗試下面兩種方法開始嘗試改變。

如何有效“拯救”自己的拖延症?

一、設定“專注”時間

就是通過計時器為自己規定一段段小的“專注時間”(通常為30分鐘),在每段“專注時間”裡,你只能做和工作(學習)相關的事,連喝水都不可以,直到鈴聲響起,你就短暫休息一下,再開啟下段專注時間,4次“專注”後,能休息15至30分鐘。

這樣的設定是考慮到,對龐大任務的恐懼和抗拒是導致拖延的重要原因,把注意力集中在“當下”,能幫助人們更好地集中精力、擺脫過去失敗的陰影和對“萬一任務完不成”的焦慮。而“專注”期間的休息安排,這樣的小小激勵能使下一個30分鐘更有動力。

這種方法很有效,明老師自己以前也試過,會讓自己的精力集中在工作(學習)上,而且效率也很高,這樣子久而久之,你的壞習慣就會被慢慢改變,切記要堅持下去,不要半途而廢。潛移默化,貴在堅持。

二、結構性拖延法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哲學教授約翰·佩裡,在他的《拖拉一點也無妨》中提出了一套對付拖延症的方法,即結構性拖延法。

這是一種逆向思維戰勝拖延的方法。先放著重要的事先不做,去做一些有意義有價值的小事,這樣你就覺得自己好厲害了做了那麼多件事,然後自我成就感爆棚,最後就很有可能一發不可收拾做完了本來該做的事。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我們今天需要做這些事:

1.拖地2.洗碗3.和朋友玩遊戲4.讀書5.寫文章

於是我們根據這五件事,製作了這樣的列表:

如何有效“拯救”自己的拖延症?

可以看到,在今天要做的5件事裡,雖然最緊急也最重要的事情是拖地和洗碗,但是我們會因為對拖地、洗碗這兩件事的拖延,最終和朋友玩了遊戲,甚至讀了一本好看的書,還寫了一篇點擊量還不錯的文章。雖然拖地、洗碗我們沒有做,但是明天拖地、洗碗也來得及。可至少今天已經過的非常充實了。

也就是說,在“結構性拖延法”裡,我們可以列出我們一週、一個月甚至一年的任務計劃,在計劃的最上層,我們應該放置一些完全沒有Deadline的任務。由於我們是按照任務列表進行“拖延”的,而一直沒有“偷懶”,最終我們完成許多工作,也不會讓自己變得焦慮,把生活搞的一團糟,一無所獲。

上面推薦的兩種方法是從正反角度出發的,這兩種方法能夠非常有效應對拖延症,或者說可以解決拖延帶來的不良影響,大家不妨試一下,如果第一種方法你堅持不下去的話,可以嘗試第二種,最好的兩種方法一起實行,那樣效果相信會更明顯。

看了上面的講解,是不是覺得自己的拖延症終於有救了呢?趕快行動起來吧!不要再讓拖延症耽誤你成為一個更優秀的自己!(歡迎搜索關注微信公眾號:明世學習課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