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尼克号不仅代表着凄美的爱情故事,还有一份对华人的歧视

泰坦尼克号留给世间的除了海难,印象最深的就是杰克和露丝的爱情故事了。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在那艘船上还有6名华人,这6名华人很幸运,找到快了救生艇,然后有惊无险的抵达了纽约,但是不幸的是这六名华人的无足轻重的事件被欧美国家恶意的篡改,杜撰,诽谤,竟然引发了多华人的歧视的风潮。

泰坦尼克号不仅代表着凄美的爱情故事,还有一份对华人的歧视

故事还要从100多年前著名的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讲起。1912年4月18日深夜,历经4天海上航行,搭载着700多名泰坦尼克号海难生还者的卡帕西亚号抵达了纽约。蒙蒙细雨中,纽约东河码头上聚集了成千上万的人,迎接卡帕西亚号的到来。他们身份不同,心情各异,有海难者的家属亲友,有警察、海关人员、联邦政府官员、教会人士、围观群众,还有一些与泰坦尼克号有着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的跨国公司老板。一天后,《纽约时报》登出了一篇新闻,题目不是《泰坦尼克号海难》,而是《中国偷渡客》,里面详细描述了泰坦尼克号上的几个中国人,如何凭借着自己的种族劣根性,卑劣地在这次海难中活了下来。不久后,这个故事传到了中国,国内的舆论界借此机会,对中国人的国民性进行了一番深刻而激烈的声讨和反思,结论是,中国人真是一个劣等民族。注意,不是单指泰坦尼克号上的那几个中国人,而是全中国的人都是劣等民族,而且这话是我们中国人自己说的。

泰坦尼克号不仅代表着凄美的爱情故事,还有一份对华人的歧视

《纽约时报》的这篇文章,以“从泰坦尼克号上获救的人中有6个中国人”开始,以“联邦政府官员正在为遣送他们回国办理手续”结尾,中间细致地讲述了这6个中国人卑劣地在海难中逃生的故事。但是100多年后,仔细查验核对所有证据之后证明,除了那开头与结尾的两句话,整个故事所有细节全是杜撰。但是,那又如何?这并不妨碍美国人相信这是真的,而后说中国人是劣等民族;这也不妨碍当时中国的有识之士们相信了这篇报道,而后展开自我批判,甚至把这件事编入当时的语文教科书里,教育给孩子说中国人有多么的差劲。看着手中的调查真相,以及那些被人视而不见的证据,本书作者程巍深感痛心地说道:那时的我们,正处于一种“种族主义自虐”的状态当中。

泰坦尼克号不仅代表着凄美的爱情故事,还有一份对华人的歧视

在1912年的美国,当泰坦尼克号海难发生之后,英美媒体便对海难进行了跟踪报道。只不过他们的报道比较奇怪,主要是关注点不太对头。他们关注的焦点,不是海难是怎么发生的,不是谁应该为海难负责,而是当船只下沉时,不同族群的乘客分别干了什么。不仅如此,在对乘客行为的描述中,这些报道还挟带了一种强烈的倾向——赞美自己民族,歧视其他民族。

这些媒体的描述中往往有这样一个场景:一边是深夜大海、寒风凛凛,泰坦尼克号船体正在缓缓下沉;另一边是在船的甲板上,所有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也就是血统最纯正的英国人和美国人,男乘客没有一个惊慌,男船员没有一个离岗,他们展现出了极高的绅士风度和骑士精神,坚持让女士和孩子优先进入救生船,许多男士因此而葬身大海。

泰坦尼克号不仅代表着凄美的爱情故事,还有一份对华人的歧视

除开这些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男子,船上的其他乘客表现又如何呢?刚才我们说到的《纽约时报》那篇题为《中国偷渡客》的报道说:有6个中国人,在泰坦尼克号还没离开英国港口前,就偷偷溜进了其中一只救生艇,当船撞上冰山时,他们并不惊慌,他们随身都带了女人用的披巾,当听到有人大喊“女士优先入艇”时,他们就拿披巾把自己遮了起来,让船员误认为他们是女人。

即使在今天,如果听到这样的新闻,恐怕每一个国人都会为自己同胞的行为感到羞耻,并对英美民族的绅士风度感到由衷地钦佩。但是请稍等,这些羞耻或钦佩都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这些新闻报道内容属实。本书作者程巍通过详细举证比对,发现那些对英美民族绅士风度的描述纯属虚构,相应的,那些对中国人的侮辱性指控,也都是谎言。

首先,幸存的6位中国人绝非偷渡客,他们是英国唐纳德轮船公司香港分公司的雇员,在香港至利物浦的航线上做司炉工。他们之所以在泰坦尼克号上,是因为他们被公司派到西大西洋航线上工作,所以乘坐了泰坦尼克号去纽约,准备上岗。他们6人登上泰坦尼克的船票是唐纳德轮船公司为他们购买的,是一张三等舱的集体票,票号1601,所以,这6个人出现在泰坦尼克号上绝对合理、合法,根本不是什么偷渡客。其次,他们上救生艇的过程也是严格遵守了妇孺优先的指令,在附近看不到妇女儿童的前提下,经过负责船员的同意,才上了救生艇的。

泰坦尼克号不仅代表着凄美的爱情故事,还有一份对华人的歧视

反过来看,英美民族的男士们也远没有报纸刊登的那么高尚。事实上,最早离开泰坦尼克号的那7只救生艇里,坐着的几乎全是头等舱的男女乘客,而且这些救生艇大多空了一半座位,并且拒绝返回救人。比对泰坦尼克号海难事件全部生还者的数据我们会发现,获救的全部649名成年人中,男士335名,而英国美国男子则有267名,另外,有165名妇女与儿童被留在了沉船上,与泰坦尼克号一起葬身大海。试问,如果妇女与儿童优先,为什么还会有那165条生命遇难呢?那267个盎格鲁-撒克逊“道德楷模”又为何会幸存呢?

然而,就是这样一些经不起推敲、漏洞百出的新闻,却能在美国本土的报纸上连续刊登,并得到广泛的认同。作者分析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此时的美国社会本来就有强烈的排华情绪,二是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动用资源操纵了舆论。

回看当时的历史,我们不难想起,那时各个帝国主义国家正在对很多弱小国家进行野蛮的殖民。既然自诩是文明社会,就必须为自己的殖民恶行辩护,不然道义上就站不住,为了解决这些矛盾,英美国家使出的办法就是强化族群差异,构建出一个“族别优劣”的理论。要构建这个理论并不难,因为种族主义本来就跟英国向外殖民的历史密不可分。英国人为了能合理地殖民其他国家和地区,就拿进化论、解剖学、人类演进的规律等各种理论,来印证自己的人种理论,结论当然是盎格鲁-撒克逊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理当统治世界。

美国的排华情绪也正是笼罩在这种种族理论的氛围下。比如,美国在1882年颁布了一个臭名昭著的《排华法案》,拒绝中国人入境美国,这也是美国通过的第一部针对特定族群的移民法。当时正值美国的淘金热和西部地区开发,需要大量廉价劳工,刚好碰上了中国国内又是饥荒又是战乱,于是大量华人移民就涌入美国谋生,只是去的人太多,给美国本土居民的就业带来了压力。但美国设立这项法案时为自己准备的辩护词,抛出的却是一种种族主义论调,大意是,因为华人是低劣的民族,所以不能让华人入境,来危害我们的自由事业和自由政体,甚至造成我们本土民族的退化。也正是因为这个法案和排华情绪,所以当泰坦尼克号上发现中国人时,英美媒体才会联想到他们是偷渡客,活下来肯定用了某种卑劣的手段。

泰坦尼克号不仅代表着凄美的爱情故事,还有一份对华人的歧视

刚才我们说了英美媒体无端丑化中国人的第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社会上高涨的排华情绪,接下来我们再来看那些利益相关的跨国大公司,是如何动用资源操纵舆论的。

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沉没之后,意识到自己摊上大事了的英国白星航运公司和相关跨国公司立刻展开了危机公关。他们在第一时间动用自身的资源封锁了消息,继而开始操纵舆论。他们通过强化种族歧视,包括煽动排华情绪等方式,压住了对公司管理进行追责的舆论浪潮。至于结果,我们都看见了,大众视线被成功地转移了,将一个原本必须严厉追责的经济事件,转变为了一次对本民族男性优秀品质的热烈赞美。这拯救了英美两国一大波本该陷入危机的行业,比如保险业、造船业、股票交易业、跨大西洋旅游业等等,让他们避过了一场经济上的重大连锁危机。同时,媒体报道也为《排华法案》的继续实施提供了事实依据,因为你们看,中国人确实那么低劣,我们努力阻止他们入境当然是对的。

美国媒体出于两个理由丑化了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人,一是因为美国国内排华气氛非常浓郁,他们需要顺应这种氛围;二是跨国公司进行了舆论操纵,试图躲避经济追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