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均生先生論陳式太極拳的基本規律纏法

洪均生先生論陳式太極拳的基本規律纏法

“纏法”這個詞是陳氏十六代陳鑫(字品三)在所著《陳式太極拳圖說》中提出來的。他說:“太極拳,纏法也。”又說:“不明 此,即不明拳。”肯定了纏法在陳式太極拳套路中的重要地位。他又具體說明:“此法有進纏、退纏、左纏、右纏、上纏、下纏、裡纏、外纏、順纏、逆纏、大纏、 小纏。”根據我體會,應當是順、逆二法是它的自轉基本變化,而且自轉的順、逆,也都自然有進退、左右、上下、裡外的區別。至於大小則屬於公轉的範疇。但根 據什麼來定順、逆,陳鑫卻未說明,也沒把手部公轉的正旋、反旋和雙手運轉中的配合方式說明,更沒有談到手部的纏法規律,不免使學者茫然莫知要領。今就我從 陳師所傳,並參考陳鑫菱在眼、身、步、手方面的纏法,加以介紹。

洪均生先生論陳式太極拳的基本規律纏法

沈家楨、顧留聲所著《陳式太極拳》將纏法的順、逆定為基本纏絲,其它五對為方位纏絲,這比陳鑫將六對纏法並列,較為明確,是進步的。但沈說:“順著時針旋 轉方向為順,反之為逆。”我認為這還不能說明手足纏法的順逆。因為手足是左右各二,右手順時針旋轉為順,左手的順時針旋轉反為逆了。所以我把他這個說法僅 用於軀幹的旋轉,即身向左轉為順,右轉為逆。

腿部纏法的順逆,則應以身體旋轉的方向而變。凡身向左轉,則左順而右逆;右轉則右順而左逆。順纏應膝向上提,逆纏應膝向下垂。但只許一提一垂,沒有雙順,雙逆的變化,而且絕對不許向左右搖擺。

手部自轉比較容易區別順逆。凡大指向外翻轉將掌心轉到向上,則為順纏;小指向外翻轉掌心轉到向下,則為逆纏。

洪均生先生論陳式太極拳的基本規律纏法

手與臂部配合著向左右、前後、上下旋轉,則為公轉。公轉的方向有左、右、前、後、上、下、的區別。左右及上下公轉中的自轉,只有一順、一逆。即:凡右 (左)手向右(左)轉,逆纏上開順纏下收的為正旋。開時逆纏以手領肘,以肘領肩,從心口前下頦旁斜向右(左)上轉,轉到手高齊眼為度,這是上半圈。接著松 肩、沉肘、塌腕、手指上揚,將肘收到肋旁,肘貼肋部,只用小臂帶轉以肚臍上轉到心口前為度。陳鑫說:一隻手只管半個身軀(在技擊方面,手同崗哨,以防衛軀 幹為主)但他原說:“以鼻為中界。”我恐學者誤會為“必須將手收到鼻前”,所以改正為心口前。王宗嶽《太極拳論》所說“無過不及”,當然應該有個界限作為 過與不及的標準。陳式手法與軀幹的配合便是:高不過眼。低不過臍,中不過心口(要求掌心斜對心口)。過則勁丟,不及則頂。一般說來從心口到眼的旋轉約以 90° 為限。以上是正旋的規律。如雲手的左右手或攔擦衣的右手運動。

公轉左右反旋的手是:順纏從左或右外上斜角向裡收轉,而手指的方向仍向左或右外上斜角,肘應收到乳房下。然後變逆纏,先將肘轉貼肋部,再以手領肘經心口與胯齊,再轉到高與眼齊為度,如一路的十字手等。此為公轉的反旋。

手部上下反旋的式子最少,只有金雞獨立是兩手同走反旋而一上一下,從心口前變逆纏分開的。上手先走順纏經過心口上轉,即變為逆纏,經口、鼻前轉到頭頂百會 穴,如託物狀向上托起。下手也從心口向下變為逆纏,經過胯前向胯外下按。它的自轉纏法只是順逆兩轉,但要注意上正、下斜的方向。

洪均生先生論陳式太極拳的基本規律纏法

前後公轉手的配合都是走反旋,但後手從順纏經過心口前變逆纏,經胯前斜向外後轉出,轉到90°(從心口前計算)即變順纏沉肘收轉到肋旁,然後從腕變逆纏, 經耳下向胸前轉出,如掩手肱捶,自轉纏法共變四次。高探馬則當肘以順纏收到肋旁,手向耳旁上轉時,又略變逆纏,經耳下時復變順纏外轉,纏法共變五次。二路 伏虎則共變六次。所以應當注意在不同式子中,手部纏法在運行到什麼部位時變什麼方向,一點也不許錯。《太極拳論》說:“差之毫釐,謬以千里。”是有道理 的,也是學拳時應當注意的。

手的前後旋轉如摟膝拗步、倒卷肱還有個規律是前手正,後手斜。或說為前窄後寬。它是指的兩手配合方向,同樣應當注意。

至於眼法是否也有順逆的區別呢?當然有的。眼是傳達意志,指揮全身因敵變化的器官,又是負責觀察敵情和地形,以便進攻退守的器官。陳鑫說:“練拳時,無人 若有人,交手時,有人如無人。”孫子兵法也說:“知已知彼,百戰不殆。”練拳時,“無人若有人”是指眼觀對方肢體的動靜而適當應用各種著法應敵,是知彼的 方法。知彼的方法首先是看對方站立的步法,從而推斷對方將採用何種方向、方法進攻。這都是用眼觀察所得,加以合理的判斷,才能機動靈活地進行防守與反攻。 所以,陳式每個式子都有一定的主要方向。主要方向是當未動步前,以出步的方向為主。出步方向定後則以手的最後攻擊目標為準。因此眼的方向和身法步法一致者 為順;眼的方向與身部旋轉和手法變化過程中的方向相反者為逆。

洪均生先生論陳式太極拳的基本規律纏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