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甘心做安安静静的投保人,喜欢兼职风险预测
这类朋友非常可爱,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也非常有义务兼职的热心。他们非常喜欢测算风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与概率大小。但风险预测都是基于一个群体的,是需要大规模的统计数据的,放在某个体上,是否会遇到意外事件,会遇到多少意外事件,什么时候发生,还真不是能够算得出来的!
与其去预测和评估某个人身上将来的经济风险,还不如在卖号保险之后就卸下“包袱”,让它随风去吧。一个群体发生保险事故的概率是精算师在得到方方面面的大数据和各项参数后才能估算出来的。而现在的精算师往往可拿到年薪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人家往往是花了数年乃至数十年工夫,经过无数次专业训练才修成正果的。如果普通人寄希望于花几个小时就想达到人家数十年的效果,预测自己的风险,那是绝不可能做到的,而且群体性的出险概率根本就无法代表个体的出险概率,实际上就连精算师都无法推算出具体个体的出险概率,包括他自己。估计也就算命先生才能只收三五十,就把前世今生,事业姻缘算个一清二楚吧。
把保险当投资,计算其收益,忽略了保障性
保险并不是一个短期就能够获利的赚钱工具,因为它是一个长期的风险管理工具,是一个现金管理工具,它最大的作用就是对冲风险。
相对于看起来“高大上”的银行、证券业、信托业等投资业态,目前保险业处理的是隐性的、或然性的风险,只有在风险来临时才能看到它的作用,而在风险不来时,它才能够帮助保险公司得到“利润”,所以保险产品绝对不是获利工具,更不可能短时间内快速赚钱。
相反,如果在短期之内让资金在保险公司的账户里进进出出的话,保险一定会变成一个“快速贬值”的工具,这会打乱保险资金的长期计划安排。几户所有保险品种在短期退保时,损失率都会很高,其主要原因就在这里。保险的保障属性要求保险公司的资金计划必须长期、稳健地操作,绝对不能短、平、快地操作。
所以,所有以收益为“卖点”的保险产品从理论上来说,都是巨坑。
无视保额相对于保费所具有的上百倍的放大效果,却纠结于“利润”相对现金价值只有几个百分点的波动
保险不是一个赚钱工具,不会让人一夜暴富,而是个弥补人身损失的管理现金工具。
如果一定要用投资回报率来衡量的话,一旦保险事件发生,其“数学回报率”可高达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比在证券市场上赚那十几个或几十个点高得多。这个点数是相对于现金价值而言的。很显然,现金价值小于所交纳的保费,是保费减去纯风险保费、运营费、销售费、管理费和其他费用之后得到的数字。
举例来说,如果被保险人A非常不幸,只交了几百元的首月保费就意外死亡,但他的家人却可以领到数百万元的综合理赔款,投入产出比高达5000~1万倍,这可以理解为人类在管理风险时的一个“意外收益”。由于风险本身不受人控制,相应的“保险收益”也就难以受人掌控,但潜在的“数学回报率”却真的可能这么高!
所以,要想评价保险这个特殊的金融产品,往往不能用投资回报率来衡量,而应该用应对风险的能力和反应时间来衡量。
閱讀更多 清流雲保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