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都刪除了,姥姥

上海小學語文教材的課文,“外婆”被刪除了,改為“姥姥”。理由是,“外婆”是方言,“姥姥”是普通話語詞彙。

“外婆”是不是方言?不好說。但可以肯定的是,“外婆”的使用範圍很廣,叫“外婆”的人數也非常多。“姥姥”是普通話語詞彙,這說法應該問題不大,北方人普遍叫“姥姥”。但是,如果比較人數多少的話,“姥姥”估計不敵“外婆”。

就是這樣的一個普遍使用的“外婆”,在上海的小學語文教材中,卻被以方言為由,而遭到刪除,以“姥姥”取而代之。

外婆都刪除了,姥姥

即使“外婆”一詞,可以界定為方言,難道語文教材中,不允許出現方言麼?如果是極少人使用的方言,會導致小孩的閱讀障礙,這也罷了,問題是,上海的孩子,會對姥姥感到隔膜麼?

上海的語文教材編寫者,為何就要將“外婆”視為眼盯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後快呢?

推廣普通話,是國家的基本政策。長期的“推普”工作,確實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現在的孩子,普通話的水平,比我們60年代的人,水平高多了。

說實話,我們這一代人,即使受過比較完善的學校教育,普通話也說得怪腔怪調,嚴格來說,普通話水平能夠達到二等乙級水平的人,並不多。雖然學校教師的從業資質,普通話水平至少是二等乙級,但年紀大的教師,他們手中持有的普通話等級證書,是有相當大的水分的。

可是,現在的孩子,普通話的水平是提高了,可是說方言的水平,卻嚴重下降,以至於現在的孩子,真要說起方言來,聽起來又是怪腔怪調了。

最先普及的一個普通話詞彙,是“媽媽”。現在的小孩,都是叫“媽媽”。在我生活的鄉間,現在的孩子已是無一例外地叫“媽媽”。本來,我們當地的方言,是管娘叫“娭毑”。現在,應該找不到一個叫娘為“娭毑”的孩子了。

不僅如此,現在的孩子,說普通話已經成為日常語言,他們平常都是不說方言的。即使是能說方言的父母,在孩子面前,都是用普通話與其交流。因為缺少語言環境,也因為孩子們都以說普通話為榮,以說方言為恥,時間一長,他們已經說不好方言。

外婆都刪除了,姥姥

可能,在不會很遙遠的將來,方言真有可能沒人會說了。這一點,從我們身邊的孩子,可以看到這種趨勢。

語言,如果方言消失,那麼意味著,其中極其豐富的詞彙也要隨之消失。就等於,為了推廣“姥姥”,而要讓“外婆”消失一樣。

外婆都刪除了,姥姥

不否認,推廣普通話,有其現實意義。但方言對於語言的豐富,有其重要的存在意義。從語言豐富的角度來看,如果因為推廣普通話,而導致方言消失,這個代價,是否太過於沉重?

推廣普通話,“外婆”的不受待見,以至於此。後果,也是非常可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