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擁有一手好書法?來,跟著美學大師蔣勛一起走進書法的高深境界

不久前,一純剛剛拜讀完蔣勳先生的《漢字書法之美》,我深深嘆惜——自己怎麼沒有早點接觸這本書啊!

想擁有一手好書法?來,跟著美學大師蔣勳一起走進書法的高深境界

這還是我第一次與書“相見恨晚”呢,私以為此書意義重大,在此強烈向大家推薦,相信書中精貴之處,會對書法執教者和書法學習者都有莫大啟發!


眾所周知,中國漢字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也是唯一一種廣泛沿用至今的音意文字。

漢字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基,它在完成了溝通交流的使命之後,形體也隨著向美感的方向不斷演變進化,這就開始了與藝術的緊密相聯。而更重要的是,它承載了幾千年的文化,同時也蘊藏了中國人的“君子”精神。每一箇中國人從小就被教育:要“端端正正寫字,堂堂正正做人”。

所以,《漢字書法之美》這個書名乍看非常普通,實際上是意義完整而又表達十分精簡:

一是漢字與書法割捨掉哪一個都不完全,二者相依相存,互為照應。就好比有識之士練習篆書必會結合《說文解字》,這顯然是通達的做法。二是“美”字,這字說來很難,但若能真的放低自己、放下自我、放空自身,去細微感悟的話,卻是實實在在能輕易觸碰的。

正如蔣勳先生,他是研究美學的,他講的書法也絕不是注重於技巧與筆法,而是先輕言慢語地褪下讀者的都市喧囂氣,使其緩緩張開心胸,準備好一顆放空的心靈,去用心承接芬芳的露珠。

想擁有一手好書法?來,跟著美學大師蔣勳一起走進書法的高深境界

我深刻地認識到,所有的修身之道,無論書法、古琴、繪畫等等,都需要文化的積澱與心靈的滋養,若只是著重於技藝提升,那也只能一條路走到黑。比如書法,可以是家長炫耀自家孩子的談資,卻永遠品不出來王羲之微醉之後揮毫的酣暢之美。

所以說,寫書法是為了什麼呢?

這個問題我問過自己好幾次了,之前一直沒有答案。

大概是受既定環境的影響吧,以前練書法為的是能寫一手漂亮的字,因為這能贏得大家的稱讚。由於持有這樣的觀念作為推動力,我的書法進展一直不夠好,如今看來,這大概是因為被動而缺乏自主的源動力吧。

想想的確應該如此——就拿我自己的一天來看,起床後,我往往會先去彈個琴,而不是寫書法,這不就是因為琴音悅耳,每每彈奏完了都能感到周身舒暢。這種不由自主的源動力是發自內心的呀!

你說為何彈琴會有源動力,而寫書法則沒有呢?

這不就是落在一個“享受”上面嘛——鼓琴而歌,我立刻沉醉於旋律當中,感受到了美與舒適;而練習書法則是一個個字地模仿,要做到每一個筆畫都要精準、相似才行,這就像是在重複複製圖案,哪怕不算枯燥,但也只是機械的操作,沒有了靈動自如,舒暢開闊的感覺,由此也就缺乏了“美感”,缺乏了輕鬆、愜意的美的享受。

我覺得自己學習的源動力基本上來自於對“真、善、美”與“自由”的追求,比如經典的學習就一直如此。那麼,書法裡面就沒有這種“美”嗎,為何我一直找不到很好的源動力?

看過蔣勳先生的《漢字書法之美》我終於明白了!

漢字書法本身是美的——可惜的是,現代的書法教育無法傳遞那種美:最常見的書法班就是執教者從“點橫豎撇捺”開始教起,學生也跟著“點橫豎撇捺”,還沒把撇給寫好,人就枯燥死了。

蔣勳先生在他的《漢字書法之美》中的“感知教育”篇,通過筆陣圖復原了衛夫人教王羲之書法的場景:衛夫人的教育方式很特別,她讓王羲之從自然萬物中體悟美,“點,是高峰墜石;橫,是千里陣雲;豎,是萬歲枯藤”……最後,她教育出了一代書聖。

想擁有一手好書法?來,跟著美學大師蔣勳一起走進書法的高深境界

這一部分的描寫實在相當精彩,我希望之後能有機會錄音,與大家分享衛夫人教育方法的獨到之處。

而細細品完這 “感知教育”的部分,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曾經回到母校英東中學教授學弟學妹書法的經歷,我不由得再次感嘆,如果那時候我已經看了《漢字書法之美》,那麼我能給學弟學妹們帶來更多不一樣的東西,想來課堂也會更加有趣活潑。

我自己就教過那麼一回書法,雖然只是嘗試,但是卻有很深的體會:書法執教者是不容易當的,因為書法若想精進,那肯定是離不開臨帖練習的,這種積累絕對少不了,然而練習者容易感到枯燥而放棄。

我想,若是在小孩子剛剛接觸書法的時候,能夠嘗試用上衛夫人的自然教育法,那效果會不會好很多呢?

應該是很不錯的吧,我相信這些接受了感知教育的孩子在書法方面應該會更有體悟和更有成就。而我們這些沒遇上衛夫人的書法練習者,不妨自己給自己來一下感知教育,開闊心胸,勤加練習,說不定下一次在會稽山開酒會賦詩揮毫的就是你喲!

想擁有一手好書法?來,跟著美學大師蔣勳一起走進書法的高深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