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县:农民画博物馆

2017年,西安下属的“户县”,正式更名为“鄠邑区”,恢复了它曾经的名字。过去,这里一直被称为“鄠”,建国以后简化为“户”,失去了原本的历史底蕴。但是,在这里被称为“户县”的几十年里,诞生了著名的“户县农民画”——

2018年3月24日,鄠邑区更名以后,我第一次来到鄠邑,直奔城区内画展街上的户县农民画展览馆。这里成于1976年,它是全国第一家县级农民画展览馆,所以建筑外观保留了那个年代的风格。

户县:农民画博物馆

申威隆:90后“陕西文博一哥”

拾阶而上,进入二层,这里是临时展厅,展出各类现代的户县农民画;真正的博物馆,位于二层后方,以及整个三层的展厅。博物馆的入口处较为隐蔽,空间也比较狭小,所以来这里参观的人并不多。

户县:农民画博物馆

户县被誉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户县农民画博物馆收集了大量珍贵的农民画,色彩斑斓,内容丰富。从1958年诞生,到1970年辉煌,再到1980年走向世界,这里清晰地展示了户县农民画的发展轨迹。

1958—1969:起根萌芽 茁壮成长

户县农民画源于民间,在剪纸、壁画、年画、刺绣等民间艺术的基础上衍变而来,以朴实的绘画语言记录了农村生产劳动的壮观场面、热烈活泼的节庆场景和绚丽多彩的民风民俗。

1958年“大跃进”之际,在当地政府的鼓励下,村民一边劳动一边创作,积极开展社会主义运动。在当时在户县,农民创作的积极性非常高,到处都是五颜六色的壁画,街道两旁变成了天然的画廊。

户县:农民画博物馆

户县:农民画博物馆

上个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早期的农民画以反映农村面貌和农民生活为主,如《饲养室的太阳》反应村民在饲养室里努力学习的景象;《学骑车》展示了一位小姑娘正在练习骑自行的样子;《看电影学大寨》将我们的思绪带回到露天电影的时代。

户县:农民画博物馆

户县:农民画博物馆

户县:农民画博物馆

60年代初,根据政治形势的需要,发动群众搞“三史”展览,即村史、家史、社史。从此,户县农民画直接为政治服务,促成户县文化馆的落成和各村美术组的建立。这里展示了一幅1964年陈建春绘制的《三史展览》,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热火朝天的学习景象。

户县:农民画博物馆

1966年5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同年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文化大革命”在全国的全面发动。这为户县农民画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强化了其“为政治服务”的功能,甚至成为当时政治的“御用工具”!

户县:农民画博物馆

1970—1979:创造辉煌 轰动全国

70年代以后,在专业美术家的指导下,农民画逐渐靠近专业绘画,形式为年画、版画和国画,着重反映革命斗争时代的精神,始终“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紧密联系三大革命斗争实际,围绕党的各项中心工作开展活动”。

1973年10月,“户县农民画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获得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随后,户县农民画在全国巡回展出,并且拍摄了专题片《户县农民绘新天》。1974年4月10日,邮政部门以《户县农民画》为题材发行了一套特种邮票。从此以后,户县农民画成为全国美术工作的“样板”!

户县:农民画博物馆

户县:农民画博物馆

1975年,李凤兰创作的《好画献给毛主席》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农民画,将毛主席慈祥的面容和大家敬爱的目光表现得淋淋尽致。同时,无论是画面的色彩,还是绘画的技法,都比前一个时期明显提高了。

户县:农民画博物馆

在铺天盖地的政治作品中,也可以看到一些反应人们生活场景的画面,如毛育成的《科技讲座》、张春霞的《大队幼儿园》和马建亚的《养猪现场会》等。它们在有限的画面中,表现了大量的人物和内容,让人眼花缭乱。

户县:农民画博物馆

户县:农民画博物馆

户县:农民画博物馆

1980以后:蜕变崛起 誉满全球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农民画事业的发展开辟新的天地。1979年,当地政府号召农民画家解放思想、大胆创作,以农民自己的绘画语言,反映“改革开放”火热的生活。

1988年,户县正式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摒弃乏善可陈的政治题材,户县农民画创作进入新的时期,栩栩如生的农家生活,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欢天喜地的节日庆典,逐渐走进农民画之中。

户县:农民画博物馆

户县:农民画博物馆

户县:农民画博物馆

这个时期的户县农民画不仅题材广泛,绘画技法也有了明显的创新,逐渐开始采用透视手法,借鉴西方绘画的风格,增强画面的立体效果;或者构图奇特,极尽夸张变形,甚至被誉为“中国的毕加索”。

户县:农民画博物馆

户县:农民画博物馆

户县:农民画博物馆

但是,过分向国画、油画和西方抽象派的画风靠拢,大批量“作坊化”的流水线生产,使得原本淳朴的农民画,失去了独有的表现风格,成为户县农民画发展面临的严重问题。未来,户县农民画不会只有在博物馆才能看到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