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那些事2:香港股票市場的萌發

今天的香港市場,活躍,繁榮,是資本的角力場,是國際金融中心。

然而,香港從一個細小而荒蕪的小島,發展成為今日的世界第三大股票市場,過程充滿了曲折和多變。

你可曾想,在香港這麼小的地方,曾經爆發過頻開交易所的浪潮?又可曾想,這麼一個資本流淌自如的市場,也曾出現過有錢無票可買的局面?

交易所頻開的年代

19世紀70年代的香港,在經過“六七暴動”的巨大社會震盪後,市民渴求穩定的意欲越來越強烈。自香港政府日漸走出1967年暴動的陰霾後,股票市場便迅速反彈,成交量和股票價格更屢創新高。對於這時期股票市場由冷轉熱,並且急速飆升的情況,整體上可以歸納為六大原因,它們分別是:(一)局勢穩定;(二)外資湧入;(三)本地遊資充裕;(四)銀行“水浸”(存款過多);(五)經濟發展前景樂觀;及(六)股票供應量過少。

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香港貿易進出口總值持續上升。在外資持續湧入而本地儲蓄又有增無減的情況下,市民投資需求漸漲,且隨著局勢穩定,投資信心已全面恢復。

但是,當時香港僅有一家交易所——香港證券交易所(Hong Kong Stock Exchange Limited,),且一向對上市公司的審批十分嚴格。1968年,香港上市公司約有59家,1969年上升至73家,但是可供選擇的股份仍頗為有限。扣除部分不活躍及部分落入大戶手中的股票不計算的話,市面上的流通股少得可憐。這便形成一個供求失衡的現象。

一方面,香港上市公司數量增長緩慢,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發展,香港工廠的數目卻飛速攀升。1947年到1969年期間,香港工廠從3000家上升至1969年的12300家,進出口額從1947年的121600萬元攀升至1968年的842800萬元。股票市場未能配合社會和經濟發展步伐。成立新交易所不但是大勢所趨,也是經濟和社會實質需求強大的一種表現。

1969年起,新開的證券交易所如同雨後春筍般出現。1969年11月,李福兆、王啟銘等人創辦另一家全新的交易所——遠東證券交易所(The Far East ExchangeLimited)。1971年3月,由金銀業貿易場理事長鬍漢輝等籌組的金銀證券交易所(The Kam Ngan Stock Exchange Limited)宣佈正式投入服務。1972年1月5日,由區議員陳普芬等人創辦的九龍證券交易所有限公司(The Kowloon Stock Exchange Limited)也宣佈正式開業

在這個沸沸揚揚的時期,香港至少還有其他4家證券交易所籌劃開業,但由於種種原因,這些交易所都未能堅持到最後。而且,由於股票市場和交易所的發展迅速,香港政府開始加強行業的管理。

為了阻止越來越多的證券交易所成立,香港政府於1973年3月1日緊急頒佈了《證券交易所管制條例》,禁止當時濫開證券交易所的風氣。該條例規定,自1973年3月2日起,任何人士除非得到財政司或港督的特別批准,否則不能擅自開辦交易所,違法者最高可被判罰款50萬元。

自此以後,四會並存的局面基本形成,並一直持續到1986年3月底,才正式合併為香港聯合交易所。

華資企業崛起

事實上,在遠東證券交易所成立以前,香港證券交易所一直是一個壟斷的會所,大部分會員都是英國人或主要由英資所把持。這樣的情形註定了上市企業的侷限性,也不符合當時的經濟發展需求。當時的華資企業處於被排擠的狀況。而隨著遠東證券交易所的成立,改變了這一境況,不僅打破了過往證券交易和企業融資必須通過香港證券交易所的傳統,還提出了很多創新措施,華資企業也從此崛起。

在1969到1973年期間,交易所紛紛成立,彼此間的競爭也顯得特別激烈。為了提升本身競爭力,各交易所竭盡所能吸引各路新企業到自己的會所掛牌上市。遠東交易所創辦人李福兆公開在報紙、電視上表示:即使酒樓、茶樓,只要有2000萬資本額都可以上市。這樣的情形下,形成了一波又一波的上市浪潮。新鴻基地產、長江等,都是趕上了這波浪潮,1971年上市的。

在門檻下調而各交易所到處推廣企業上市的情況下,上市公司的數目如雨後春筍般自1969年下半年起迅速飆升。單以香港證券交易所為例,1968年全港只有59家上市公司。1969年,僅有一家橡膠企業(渣華康梳橡膠),新上市企業則有15家。其中,太古實業(現太古股份有限公司0019.HK)、國際太平洋證券則名列其中。

到1970年,

上市企業進一步增加至91家,其中多為地產和酒店。和記地產、四海地產都是這一時段上市。到了1972年,四家交易所一共接納了93家企業新上市,到了1973年,又有超過100家企業上市,接連破了香港開埠以來企業上市數目的記錄。

綜合來看,一些現在大名鼎鼎的跨國企業如長江集團、新世界集團、新宏基集團、合和實業、信德集團、鷹君集團、德昌電機、恆生銀行、東方海外、嘉年地產、利豐集團、周生生集團、亞洲保險等,都是在70年代初上市的。這一批上市的企業大多屬於華人資本,且集中在地產或者與地產相關的行業,如建築或建築材料等。在日後的歲月裡,這批企業逐漸取代了傳統英資企業,成為了香港經濟的中堅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

1969年,也是恆生指數誕生的年份。這個香港股票市場最有影響力的指數,由香港恆生銀行全資附屬的恆生指數公司編制而成。它以1964年7月31日為基數日,基數點為100點,最初的成分股為33家

上市公司,僅供恆生銀行內部參閱,直到1969年11月24日才正式對外發布,開始點數為150點。

2006年,恆指服務有限公司將成份股數量增加至38只,2007年2月9日又將成份股逐漸增加至50只,數量一直穩定至今。

(本文主要整理自《香港股史1841-1997》,:作者:鄭宏泰 黃紹倫)

本系列文章為“聰明的投資者”投資理財徵集活動參賽文章

往期回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