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伐纣,被写成了替天行道 再下去和《封神榜》也没什么区别了

吾甚武,是为武王

华夏

公元前1046年,姬发率领他的大军,在洛阳孟津渡渡过了黄河。灭掉了商纣,建立了周朝。

武王伐纣,被写成了替天行道 再下去和《封神榜》也没什么区别了

华夏民族的起源,一般认为发芽于河南。更早之前,则是从东南亚走到的中国,但2000多年的时候汉族的中心在北方。但此段只有考古足迹,并无文明。“中国人”和北京猿人并不是同一个谱系。中国人把北京猿人杀光了,并占据了这块土地。

再之前,所有的现代智人都是从非洲的西奈半岛来的。

要查询人类扩散的足迹。方言是一个很好的手段。人类在一个地方定居越久,语言就越分化。方言的种类就越多。

而每次人类向外迁徙,2000人一个族群,一般都是讲同一个语言。所以新占领区域方言很单一。

从这个角度观察,人类大致发源于西非象牙海岸。当地有超过150种土著语系。而到了东亚海岸,语系就急剧缩小到30种左右。

这个与本文联系不大,以后有机会再详细说,我们先回到正题。西元1046年前,姬发率领他的大军,渡过孟津,开始讨伐传说中荒淫无道的商纣。这是几乎无争议的史实。

帝辛

商纣一辈子打过三次仗。第一次打西北黎,赢了。

第二次征讨东夷,他还是少子。勇冠三军,有万夫不当之勇。大胜,从而确定了帝嗣。

第三次东夷再犯,商纣派出了他所有的军队。在东线也是节节胜利。

这里就牵涉到了一个概念。“商朝”的实际疆域有多大。

答案是很小。基本就河南省。上不过黄河(可能包括河北边很小一块区域)。

西不过潼关。南不下宛地。东不过淮河。

商朝的首都是朝歌。朝歌在哪里,商王朝有著名的六迁都城。最后盘庚才定都于殷。其实他迁来迁去,都是在洛阳盆地内打转。

最后才选中一块当时水草比较丰盛的土地。并不一定是现在的洛阳城。朝歌离洛阳80公里。

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商代地图”。就会发现,古代的城郭,基本都是沿河流而建。

沿河流建城有很多好处。可以方便人和牲畜喝水。沿河走还不容易迷路。而且河流可以灌溉。有了木筏之后,交通效率更远远高于陆路。

所以世界几大文明,都发源于大江大河流域。

商王朝当时的扩张,就沿着黄河,一路向东。从开封,商丘,滑台,逐步向东扩张。

在扩张的途中,他和本土的土著势力,起到的冲突,就是“东夷”。

另外,古黄河向北。快进入山东境内。那就是齐人。

商王朝其实一直到商纣王在位的第29年,状态还不错的。帝国一直处于扩张,国内他们也是最强大的势力。内政也还太平。

公元前1046年,商王朝派出了他所有的兵力,东征淮泗。这一仗也打赢了。商王朝国土进一步扩张。

这在这时,姬发突然渡过了黄河,偷袭商都!

周的老家在陕西。到周文王姬昌的祖父那一辈开始发迹。聚拢了一群族人,躲缩在陕西的山谷里繁衍生息。

从理论上来说,周部落尊奉商朝为老大。就象《封神榜》中说的八百诸侯。其实就是散落在山间田野的八百村落。商有一些部落领袖的权威,但也管不到太内政的事。

周的突袭,是一个巨大的事件。彻底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黄河是一条巨大的河流。在黄河上,有十二处较狭窄的区域。也就是传统中“黄河十二渡口”。

其中,河南孟津,也就在洛阳的边上。是条件最良好,交通最方便的第一渡口。因为他的河中有沙洲。无形中渡河距离就少了一半。

公元前1046,姬发率领他的全部军队,偷渡过了孟津。该兵力估计在5000人左右。全是土人,拿着刀叉和木棍。

姬发有点犹豫不决。已经过了河,却不敢向前走一步。

试图占卜,龟壳仍在地上,大凶。

姜子牙一把把龟壳拂在水里。说:“人只要大凶,连天都怕你”。要这些东西干什么。

于是周部落向东前进。商朝的所有军队,都在遥远的东方前线。商纣王仓促之间,只能组织王都的一些奴隶,发给他们兵器。指望他们为商王室作战。

没想到临上战场,这些奴隶突然调转了戟头。转过来攻击商的卫队。商王室于是大败。纣王自焚。这就是“倒戈一击”的由来。

周朝灭商,产生了巨大的军事和政治上的冲击。

武王伐纣,被写成了替天行道 再下去和《封神榜》也没什么区别了

首先,周武王姬发,并没有真正的灭掉商朝。

商的灭亡,和“秦”帝国很相似。都是主力部队在外,被人攻进了首都而灭亡。

当时秦国的六十万大军,主要分成了二个部分。三十万大军北上,由蒙恬率领。到长城一代抗击胡人。

三十万大军南下,开拓了长沙通道。一直打到了广州。

而秦的咸阳本土,几乎是空的。

大泽乡起义之后,秦国内几乎完全没有兵力。只让章邯带着一些二线警卫部队,就灭掉了起义军大部。杀了项燕。

然后秦军通知了北方主力南下,在巨鹿之战中,秦军意外地被弱小得多的楚军击败。最终导致了秦室的灭亡。

而秦军南下那支部队呢。因为距离较远,回援不及。当他们接到消息时,咸阳已经陷落。

然后秦军内部发生兵变,主官被杀。兵变的首领少府卿赵佗(农业部长),将南下的道路全部捣毁。封锁南北交通。

几十万秦军聚集在了广州,又抢了许多本地媳妇。形成了南越王国。一直到汉武帝的时候被灭。

这就是广州城的由来。

言归正传。历史上以公元前1046作为周商分界线。但其实商王朝的主力军队,并没有灭亡。

商的主力在东夷,听见朝歌陷落的消息,便急急忙忙回赶。纣王的儿子,叫做武庚。

但是,这是一支没有根的军队。民政对于军事的意义,相当于吃饭对于铁汉的意义。

虽然他们手里仍握有最精良的武器,但是他们的妻子儿小都在朝歌。他们回军的沿途,吃不到粮食补给。他们跋涉行军病弱了将士,得不到补充。

没后勤的军队,比有后勤的军队,至少要削弱一半以上。

姬发在攻陷朝歌后,返回到了他的陕西老巢。或许是抢劫够了,没有久待的打算。

为了防止商军主力的反扑。他留下的三个军团。霍管蔡。

霍国,管国,蔡国,土地是军队的滋养。虽然一开始周家的军力,不如商王朝。但占据了土地,总能慢慢养起军队。

可是没想到姬发刚一回到陕西,没过一年就死了。他的儿子成王只有三岁。周王室内部,立即爆发了权力斗争。

在陕西的周军老巢,摄政权落到了老四姬旦手里。

在河南的霍管蔡三国,和东返的武庚商军主力,汇合在了一起。结成同盟。爆发大战。

这一战的战役,极为血腥。前后打了三年,规模是“牧野之战”的十倍。史书上说“血流浮杵,赤地千里”。

战役的最终结果,西军获胜。武庚被杀。

纠此一役,中国的版图上,又多了几个诸侯国。管,霍,蔡,国君虽然被杀废,但国家却保留了下来。

商王朝最后的主力覆灭。商和周之间,也达成了谅解和势力划分。

商朝同意臣服于周。商朝的遗民,成立了自己的国家。就是“宋”国。包括后世著名的宋襄公,其实都是殷商后裔。

武王伐纣,被写成了替天行道 再下去和《封神榜》也没什么区别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商朝并没有灭亡。他们只不过由一个至尊王位,下降为了诸侯宋国。

传说,殷民在商灭亡之后,无以为生。所以去做起了买卖生意。这就是“商人”的由来。

商人原有的首都朝歌,作为东征战役的战利品。周公不愿意吐出来。就封给了老九康叔,这就是“卫国”的由来。

有一种说法,认为孔子是帝室。是商王的后裔。因为他对姬姓,周王室,始终是耿耿于怀的。虽然孔子一辈子都在喊“尊王攘夷”。但他打死都不为周王室效力。

一直到《论语·八佾》,孔子说:“成事不说,逐事不谏,既往不咎”。

意思才是五百年前你抢去的东西就抢去吧。陈年烂谷子,俺们不说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