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運輸部:推動大宗貨物運輸「公轉鐵」「公轉水」

交通運輸部:推動大宗貨物運輸“公轉鐵”“公轉水”

今天,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劉小明和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周曉飛介紹了調整交通運輸結構,提高綜合運輸效率的有關情況。

交通運輸部數據顯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種運輸方式快速發展,服務能力大幅提升,貨運總量、港口貨物吞吐量及集裝箱吞吐量、快遞業務量多年位居世界首位,有力支撐了經濟和社會發展。2017年,全社會貨運量達472.4億噸(其中,公路、水路、鐵路貨運量佔比分別為78%、14.1%、7.8%),貨物週轉量達19.3萬億噸公里(其中,公路、水路、鐵路貨物週轉量佔比分別為48.6%、31.7%、19.6%),全國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140億噸、集裝箱吞吐量2.4億標準箱,快遞業務量超過400億件。

運輸結構呈現不同特徵。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產業以重化工為主,貨運強度較高,煤炭、礦石、建材等大宗貨物公路中短距離運輸需求較旺盛,公路在全社會貨運量中佔比超過80%。長三角地區水運資源豐富,水運在貨物運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大宗貨物公路運輸需求相對較低,電子產品、小商品等運輸需求較高,公路在全社會貨運量中佔比約為50%。汾渭平原是我國煤炭主產區,煤炭長距離運輸以鐵路為主,公路在全社會貨運量中佔比約為60%。

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劉小明表示,交通運輸部將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汾渭平原為主戰場,以推進大宗貨物運輸“公轉鐵、公轉水”為主攻方向,實現全國鐵路貨運量較2017年增加11億噸(增長30%)、水路貨運量較2017年增加5億噸(增長7.5%)、沿海港口大宗貨物公路運輸量減少4.4億噸的目標。

交通運輸部將從今年起在全國範圍實施6大行動:

一是鐵路運能提升行動。加快乾線鐵路建設和改造,提高既有鐵路綜合利用效率,加快鐵路專用線建設,力爭到2020年大宗貨物年貨運量在150萬噸以上的工礦企業和新建物流園區接入比例達到80%以上。加快鐵路市場化改革,建立靈活的運價調整機制,規範鐵路專用線收費,推動鐵路運輸企業與大客戶簽訂運量互保協議。

二是水運系統升級行動。加快完善內河水運網絡,增強長江干線航運能力,大力推進集疏港鐵路建設,2020年沿海重要港區鐵路進港率達60%以上。推動大宗物資集疏港運輸向鐵路和水路轉移,在環渤海、山東、長三角地區,2018年底前,沿海主要港口、唐山港、黃驊港的煤炭集港改由鐵路或水路運輸;2020年採暖季前,沿海主要港口、唐山港、黃驊港的礦石、焦炭等大宗貨物原則上主要改由鐵路或水路運輸。

三是公路貨運治理行動。深化公路貨運車輛超限超載治理,優化主要物流通道超限檢測站佈局,大力推進貨運車型標準化,加快淘汰更新老舊貨車,實施機動車排放檢測與維護制度。深化“互聯網+貨運”,推動道路貨運行業創新發展和轉型升級。

四是多式聯運提速行動。加快多式聯運樞紐建設,完善節點設施佈局;推動聯運裝備改造升級,促進集裝化、廂式化和標準化應用。推進集裝箱鐵水聯運發展,鼓勵鐵路運輸企業增加集裝箱保有量,提高集裝箱在鐵路貨運中的使用水平,提高沿海港口集裝箱鐵路集疏港比例。推進多式聯運示範工程向更高質量、更深層次發展。開展商品車滾裝運輸、全程冷鏈運輸、電商快遞班列等多式聯運試點。

五是信息資源整合行動。推進鐵路貨物在途、到達以及港口裝卸、船舶進出港等信息共享,2019年底前,規模以上港口與轄區鐵路企業之間全面實現聯運信息無障礙交換。著力打通各類信息孤島,推動政府資源信息開放,加快建設多式聯運公共信息平臺。

六是城市綠色配送行動。推進城市綠色貨運配送示範工程建設和城市生產生活物資公鐵聯運。制定新能源車輛便利通行等政策,加大新能源配送車輛推廣應用力度。

劉小明表示,在推進運輸結構調整工作中,著力建設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運輸結構調整示範區。在該地區率先實施鐵路專用線建設、鐵路貨運服務提升、港口大宗物資“公轉鐵”、工礦企業大宗物資“公轉鐵”、集裝箱鐵水聯運拓展、高速公路入口稱重檢測、老舊柴油貨車淘汏更新、城市配送新能源車推廣、生產生活物資公鐵聯運等9大工程,到2020年,具有鐵路專用線的大型工礦企業鐵路運輸比例達80%以上,基本消除高速公路貨車超限超載行為,淘汏國Ⅲ及以下營運中重型柴油貨車100萬輛以上,新增和更新城市配送車輛中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車輛比例達到80%,形成若干日用品、冷鏈、電商快遞、建築材料運輸等示範線路。(央視記者唐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