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垠約茶|又遇周渝先生:再悟正靜清圓

【編者按】昨日,臺灣著名茶人周渝先生在閩臺藝文大講壇上發表了以“中華茶道”為題的演講。閩臺藝文大講壇由福州市人民政府主辦。“茶道新生活”主編吳垠受邀參加此會。

吴垠约茶|又遇周渝先生:再悟正静清圆

周渝先生中華茶道之補記(一)2018年6月8日

在福州的嚴復書院,參加的人們密集的坐在一起,這並不妨礙創造一種更高的意識氛圍,主題就會將人們帶入一種狀況——“正靜清圓”。而將這四個字作為中華茶道精神的內核提出來的周渝先生端坐主講臺,偶爾微微閉目養神,或整理檯面,一種安靜的氛圍逐漸滲透開來。

吴垠约茶|又遇周渝先生:再悟正静清圆

周渝先生手稿

在我的體驗來講,開場已經是高潮。

周渝先生的設計:一人一手一盞一葉茶。每個人碗中一片大約0.15到0.2克的武夷種烏龍茶,開水衝入,觀湯、聞香、品滋味:水映照著盞底的紋路,水波盪漾處恰似浩渺宇宙;香淡而幽,味淡而遠。

沒有茶桌匹配的座位,成全了這種完美的體驗:一杯滾燙的開水在手,必須“端正”才行,端正身體,端正手上的碗,如此一正,則有“水平”,水平而心清,清而去濁,一片茶葉之影像身姿全然呈現,墨綠的色澤也給人安寧穩實的生命力。再品茶湯,與平日茶湯最大之不同在於,我們很清楚知道,口中所有滋味氣息都是來源於這一片茶葉,此種清晰而單純的感覺令人隱約體會所謂的“一”。

周渝先生透過這一個簡單的突破性的泡茶法而將一盞之中,從無(虛與空)中生起有一葉一盞湯,到入口生津為陰,再到入體化氣為陽,氣上虛靈,氣血循環而後遍行周天而後圓滿的狀況呈現出來,

讓在場每個人體會這種全然全情一葉茶就是全部當下全部滋味的感受,讓人心不外攀,只在這一盞一茶之中和自己、和手中捧著的世界融合一體。

吴垠约茶|又遇周渝先生:再悟正静清圆

接下來的分享,就自然而然。

在這一方茶臺前,如何端正態度、正面面對這些物件與自己,身子中正而後直,在正直中以身為載體連接天地

,想來,如果彼時彼刻夠全然夠當下,或略略可以體會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之感吧?

如能端正態度,則是誠意正心。能帶著意識做出這種回應茶臺上之物件到態度,則為有知了。有知就會明白什麼念該行,什麼念當止。知止,如何不能定靜?所謂由正而入靜也。靜,則如一鍋渾水停止晃動,之後濁物往下清者慮出,這是清的過程,所謂清、靜相生。人能清淨、清靜、清明,與周圍萬事萬物和諧共處,沒有對抗沒有躁動,不是圓滿一體?而如果心清,這世間人事物之因果洞察得了了分明之後,無論遭遇何種境遇,又怎麼不能在內心裡圓滿了它呢?

小小四個字所包含的人生哲理,遠非如此可以描述,我們可以放虛過往的經驗和立場,在這四個字裡體會泡茶之事、行茶之道、為人之根、入世之念,如此,我們這在虛空中的小小存在或也有可能獲得內在的圓滿吧。

吴垠约茶|又遇周渝先生:再悟正静清圆

當有茶友問及如何避免人們過於隨意的泡茶喝茶而將茶帶入一定的儀式感時,周渝先生的回答讓我們不需要在過多繁複的儀式中受困,儘管它容易讓人進入一種狀態,而在日常生活中有更自然卻深刻的儀式:“當一天早晨起來,也許宿困昏沉,則端正自己,坐在臺前,整理茶碗杯碟,正面物品正面這一天,這就是自己一天的儀式在心裡的打開。而當你這樣做的時候,也許周圍有人,也會受到你的影響從而安靜下來,進入一種狀態。

說這些話的時候,周渝先生端了端肩膀,略作呼吸調整,端端正正平靜坐在座位上,彼時我心裡有聲音生起,那是《金剛經》的啟發:“當知此處,即為是塔”。

當我們虛懷若谷,修正了自身、自心之時,你就是道場,你就是經,你就是塔,你就能讓人肅穆起敬,俯首敬仰。

和周渝先生的緣分不止於此……

2017年正月,我們與周渝老師一起聊中國茶文化的核心精神以及對於老茶的一些看法。

吳垠:周渝老師,再次見到您很高興。我們知道您在茶的領域和從事茶文化的研究也有三十幾年了,儘管概括,很難全,但我們還是希望能夠有簡明的概括令事物變得“綱舉目張”,那麼請問一下,如果非要用幾個字去概括一下

中國茶文化的核心精神的話,您會怎樣跟我們去表達呢?

周渝:我在1995年正式提出 "正、靜、清、圓”這四個字,是怎麼來的呢?它應該是來自我們華夏文化的基因,在茶生活的實踐中逐漸地浮現出來的。這其中發揮作用的因素,一個是時間;而另一個就是我們自身的根源,是我們的血液和深沉記憶。

吴垠约茶|又遇周渝先生:再悟正静清圆

吳垠:您的意思是說,所謂文化,其實它是從生活來的,它不像西方的哲學思辨。我們中國的傳統是從我們的基因,從我們的生活方式當中,再提煉和演繹出來的一個文化,或者說是習慣和習俗的提升,是來源於現實,然後去整理出來的。

周渝:是的,這就是所謂的“下學而上達”。我從1981年開始在紫藤廬開茶館,一開始的時候,要準備好茶器給客人泡茶。在當時臺灣因為受到閩南、潮汕的影響,會先置放一座茶盤做基礎,上面放著茶壺、茶杯、茶船⋯等,但臺灣人用的茶器較大又較多,如多了聞香杯⋯因此就用了一個很大茶盤,當時只有用不鏽鋼或塑膠做的茶盤;上面又如此高高地堆著一些茶器,我覺得面前很擁塞難看,而且隔在與對面茶友之間很不舒坦。於是,我就在桌面上鋪一塊布,當時日本煎茶道在戶外泡茶也是在地上鋪一大塊布。

古書中盧仝烹茶圖就是這樣,日本人應該是從這裡學去的。鋪的那塊布可以吸水,使面前沒有不必要的水漬;

這塊布我命名為素方,當我展開鋪那素方的時候,誒,一種正直而大公無私感就開始形成了,身體就開始坐"正”了。

今天我們是一個臨時的茶聚,所以我們也沒有帶來一塊布,但是用一張紙也是一樣的,茶人就是這樣,是要根據不同環境來調適變化。我來為你展示一下過程,第一,當兩手將素方舖展在面前的時候,你身體瞬間就感到需挺正了!接下來我們就開始面對每一個擺下來的茶器物,在注意每一器物的主體與美感或特徵時,你的心自由“正”入“靜”了!

吴垠约茶|又遇周渝先生:再悟正静清圆

吳垠:剛才,老師講到的:“一塊布一鋪的時候”,然後我們用“誠意正心”的心去面對所有的茶具,所有的環境和氛圍也就跟著我們的這個“正”的態度重新進行了修正。

周渝:對!就是面對"當下"的這樣一種狀態。我們在剛剛講的,“明明在動,可這個動就好像很安靜,因為你是在正面的面對它們來進行行茶過程。

吳垠:由“正”而入“靜”,“正”字代表了你的心意,你回應的狀態,以及你端正的態度。因為有了這個之後,你再做任何的事,你的心和手都容易去跟你的周圍場景物質去交織的時候,在動的裡面你就可以感受得到一種和諧,一種平靜,是不是有這個層面的含義呢?

周渝:是的。我們強調在整個動的過程裡面得到一種安靜,正好是在動之中,而不是以靜求靜,在真正高深的哲理上和佛學裡面,也都不承認,那不是真的,你故意去“靜”反而不是真的。在自然裡面達到一種靜的精神,是在動裡面體會而進入的。

周渝:早年,第三個字我曾經定的是“深”。是從臺灣的聞香杯裡徐徐細細地聞香,自然將茶香與茶氣深深地吸入了丹田,也安定了精神,因此體會到“深”的意義和境界——有沒有深思做事情。讓你沉靜下來深深地去思考,尤其現代人真的需要深深地思考。

然後當茶湯在入口的時候,記得我當時讀了一個明末清初的人給他朋友寫信談到龍井茶,說:“此茶淡而遠”。好像淡,可是很遠,我對他這句話很驚動。"遠"形而下地說,就是“後韻不絕”。同時形而上來講,你喝完這茶以後,雖然它好像淡,卻在口內留的時間很久,於是產生一個似乎綿延無限的空間給你,可以讓你想像飛馳得很遠,所以當時我想到的第四個字是“遠”。

吴垠约茶|又遇周渝先生:再悟正静清圆

吳垠:老師所理解這個“深”和“遠”字給了我蠻多的體會,就是它是不是也可以理解為它在茶湯物質層面,首先聞香,它不會只是在表面,聞香會讓你深深地吸入到肺裡,然後讓整個身體有穿透力。而茶湯喝進去也不會只是在口腔的表層,它也會有一種滲透性,包括有的人一喝熱茶,他會說已經到達了哪裡哪裡,可能他也會有這種深邃、穿透。“遠”,就是在身體裡面它不止於口腔,不止於鼻息,應該說在整個身體這樣的一個滲透,種“深遠”。

周渝:我喝茶時常常會眼睛閉起來,感覺精神去到很遠;有時候可以將把眼光投入無限遠的地方,這時茶香茶味似乎就把你帶到另一個空間另一種風景去了。所以它就打破了一個時空的侷限,就是即便你的茶空間很小,但是你在空間裡插三兩朶小花、一條枯枝⋯⋯,你完全不會覺得那是一個小空間,因為“茶”的精神境界把你帶到更遠的地方去,完全打破一個現代人常感受到的一種⋯⋯

吳垠:閉著的,被束縛的,然後受困於或者說受侷限於某一個時間空間裡面的一種感覺。

周渝:是的!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下,就證明了我們古代講的,你回到一個簡樸的狀態,越向無靠近的時候,你的精神就越能夠打開,因此反而可以得到無限的滿足,因為這個時候你的想象是無限的。這些恰好是針對我們現代人一直希望要擁有更多,慾望似乎永不能滿足的狀態。而茶能夠讓我們在簡單、樸實裡面突破這種界限。

吳垠: 老師剛才分享了,通過一個“茶”的世界打開了“正、靜、深、遠”的一個空間,令我們將平時受束縛的、受侷限的從而總是想要在外面世界去獲取的這樣子的一種生活狀態,在“心”、“神”、“身”之外,我們可以再把它打開,這是打開另外一種生命所有的豐富和安靜的一種生命狀態。可以這樣理解嗎?

周渝:你講得很好!有時候即使在一個較狹小的空間裡,與兩三好友,即使是一杯很簡單的茶,喝下去之後,大家感覺開心,喜樂,自然會有很多靈感,就感覺已經看到一個茶山的世界,或遇到優美的風景,完全不會因為這樣一種很小的地方,或者器物很簡單。

其實簡單反而是好的,太過了反而你會心神被器物所牽絆,不會從茶裡面享受一個豐富的世界。所以這個時候,就是一個最簡樸的狀態,一杯茶將大家帶到一種豐富的世界,同時大家開心溝通……

吴垠约茶|又遇周渝先生:再悟正静清圆

吳垠:我們剛好在主人家借了一個碗,而這個碗我們拿上來一看,碗邊剛好有點破,然後老師說:“沒問題、沒問題”,這,就是真正的“大家”。我們有的時候會在乎一個器,一定要用什麼樣的壺,什麼樣的杯,而這些有時候恰恰就成了我們的捆綁和束縛,帶去了更多雜亂、紛擾的東西。

而剛才周渝先生跟大家分享的就是,我們姑且放心那些外物……

周渝:剛才說的很簡單,其實我們可以更簡單。我一個人喝茶的時侯,通常早上起來,也許就用一個老碗,茶葉三、五片,一兩葉也有,這更能喝到茶葉的本味,本香,這是我很喜歡的!慢慢欣賞體會茶湯的時候,無論從視覺上、味覺上、嗅覺上還是身體的感受上,就好像面對著一個大自然、大宇宙。這就可以讓你接引到無限,讓你感到那麼豐富,它已經完美了……很難取代,對不對?

吳垠:這樣子一個碗就可以喝茶,所以喝茶真的是一個你可以繁,可以簡,可以高,可以低……

周渝:但在華夏文化日常生活中,常是很多人聚在一起喝茶,許多局面常常是自然形成的,是一個相當"開放"的局面,相對於日本茶道,完全是一個"封閉"的系統,不僅空間是封閉的,一且形式、禮儀也是嚴格規定的;所以我覺得這是我們華夏文化的一個本真根源:自由大度,生生不息

周渝:當然,"正、靜、深、遠"很適合一個人獨飲獨修,我至今仍很自然地在一個人獨自品茶時進入。但在1995年去巴黎辦茶器物茶文化展演之前,我就想我要講一個更符合我們華夏文明普遍人們生活的茶文化精神指標,它可以是高深的也可以平凡的。所以我自又開始重新思考,希望能總結出來的是普遍老百姓都很理解的東西。最後,我總結的第三個字是“清”,我想所有人都能接受。而且這個字要淺則淺,要深也可以深,深到我們講修養離不開“清”,修煉離不開“清”,修行離不開“清”,這是可以延伸的。

吴垠约茶|又遇周渝先生:再悟正静清圆

吳垠:我們常常會問到說,“清不清醒”,但是身體如果不清醒,物也就不明。所以茶,就像剛剛老師講到的,它是打開我們感官的一個過程。“清”,也是一個逐漸清理清掃,讓我們逐漸變得乾淨潔淨的一個手段,一點點的清理,從茶盤茶杯開始,到身心。“清”字裡面,包括修養需要“清”,修煉也需要“清”,修行也需要“清”。

“清明”,你的身心都清明瞭之後,是不是還有點像在佛家裡面講的,比如一碗水清了,它就可以光照,這杯茶湯如果是一杯很清澈的茶湯,這杯茶湯是不是也可以令到我們有一種清爽的感受。所以我們常常在品茶的時候,先要看看這個湯清還是濁,對不對老師,這是茶的物理屬性,那麼如果茶湯是清的,那麼我們喝到身體裡,它在物理屬性上也會增強我們“清”的感受,然後身“清”氣爽,神清氣爽……

周渝:這個不能小看,這是我們東方文化的特點。在西方文化裡面,他們認為“清”是屬於理性的,而理性是屬於阿波羅神的,是屬於太陽的,日照的;而感性是屬於酒神的,常是迷狂的,是詩與藝術的來源(而“藝”也要受理性規則的管轄),所以他們認為感性和理性是完全對立的。

可在我們東方來講,感性和理性絕對不是對立的,而且理性要建立在感性之上,如果我們要有理性,那一定要讓自己有完全清明的身心,“清”了以後,我們對茶、對萬事萬物的體會能更敏感、更清晰;和外在環境、那些花草、甚至宇宙更能夠溝通,不是自我封閉;和他人溝通時更能夠看到自己清晰的存在。哈,剛才吳垠的分享讓我想到“漸宗”和“頓宗”。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泡茶飲茶,就像是一個“漸宗”的“日日勤拂式”的過程,而我們真的到了那個悟點,就變成“頓宗”了。

吴垠约茶|又遇周渝先生:再悟正静清圆

吳垠:日常來講,我們每天喝點茶,之前你需要用某一個器具,現在變成一個碗你也可以,從修到頓悟,總有一天豁然開朗……

周渝:對。突然一天你恍然大悟,最後那一下硬是要靠頓悟,這是一定的。那是讓你跳到另一個層次,然後那個層次讓你從高處看到一個更深、更遠、更廣闊的世界。即使科學家也知道,推理只是一個慢慢地摸索過程,大發現卻是跳躍出來的!

周渝:第四個字是 “圓”字。我們喝茶通常是圍桌而坐,形成一個圓。圍桌是一個形式,有大家都平等的意思在裡面,大家共飲一壺茶,能夠讓人愉快的溝通、交流……可日本不是講“和、敬、清、寂”嗎?它那個“寂”其實並不是我們所講的“寂靜”,它包含了一個“滅”的意思。佛教是強調“寂滅”。

但中華民族是一個比較樂觀的民族,他們是重視現世的。所以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不像基督教、佛教是從死亡開始思考的,而像莊子所認為的,生命就是一個自然現象,對生命生活處之泰然。講起來日本其實是一個偏向悲觀的民族,所以日本人才會選擇“寂滅”的那個思想,作為他們茶道的一個收尾。

吴垠约茶|又遇周渝先生:再悟正静清圆

來和茶道君一起約茶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