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跳楼还起哄,批评、谴责是没用的,要摸懂人的心理

围观跳楼还起哄,批评、谴责是没用的,要摸懂人的心理

6月20日15时左右,甘肃西峰市一酒店门口,一伙看热闹的群众,正在看着楼上一个19岁的跳楼女孩。消防车在楼下,警察也在。令人震惊的是,当时竟有数百名群众驻足观望,并不时发出欢呼和鼓掌声,还有的在朋友圈发视频、评论。傍晚七点多,女孩跳了下去,一个年轻的生命,就此消失…

人,不可能死而复生。面对花季少女的陨落,围观者没有营救,反而起哄,显得那么冷漠、反常。作为一个常人,对于生命在瞬间的逝去会表现出巨大的伤痛,甚至失态。这也是为什么那些面对生命在“眼前”逝去却无动于衷的“围观者”会被贴上“冷漠”、“无情”标签,会被舆论谴责的缘故。

但是,无论舆论怎么谴责,这样的事情,却还是一再上演。湖北一八旬老太坠楼,楼下集聚着一群围观者;重庆二胎孕妇跳楼去世,围观者中有其母亲;湖南长沙一男子跳楼,围观者同样在欢呼:为何还不跳!为何会出现此种情况?一方面,围观者认为跳楼者是在吓唬人的,不会真跳,毕竟这样的跳楼秀实在太多;另一方面,或因责任分散效应所致。

围观跳楼还起哄,批评、谴责是没用的,要摸懂人的心理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责任分散效应。也称旁观者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

在不同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较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提供帮助似乎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成了别人的事,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

俗语云:“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就是责任分散效应的表现。

围观跳楼还起哄,批评、谴责是没用的,要摸懂人的心理

具体到少女跳楼的事例上,小编注意到一个细节:当时的营救消防人员,已经抓住了女孩的手,但女孩最终挣脱坠下,消防员因为没有营救成功而放声痛哭。这也是责任分散的一种形式:营救生命安全是消防员的职责,这是他要肩负的责任,但当责任压在他一个人身上时,这种责任是沉甸甸的,营救未果,消防员自然就陷入自责之中。

如何打破责任分散效应,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提高全民的道德水平,当然有助于打破责任分散效应,但不能局限于此。若是发现有人围观,警方是否可以强制驱离围观者呢?

对生命的敬畏,始终是生而为人最大的善良。一次叫嚣,有可能成为压倒绝望的最后一根稻草,而一点善意,也有可能是一个生命感知到的最后的温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