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首日破發,只因港股太「老練」|新京報快評

文|繆因知

今天是小米集團在香港證券主板上市的首日。小米創始人雷軍的敲鐘聲音剛落,但小米股價並未節節高,而是跌破了17港元的發行價。

自從小米今年進入首次公開發行(IPO)和上市的衝刺期以來,其可謂“一波三折”。

先是遭到中國證監會證券發行審核部門的質疑、隨後放棄在A股首發存託憑證(CDR);後來又有對雷軍的天價股權薪酬激勵方案的批評聲。小米最終的發行定價是在預估區間的底端,但這顯然沒有激發對股價的助推力。這表明最近以來對小米看多和看空的觀點交鋒延續到了二級市場。

對小米看漲的主力自然是管理層自身,雷軍甚至半開玩笑地說過“小米估值應該是蘋果乘以騰訊”。但看跌的情緒至少在近期內可能更代表著市場的主流,從之前小米的“步步退讓”到股價的破發,明顯反映了消極情緒帶來的壓力。

誠然,小米已然是全球第四大智能手機生產商,在印度等新興市場也深具影響力。但之前其招股說明書清晰地顯示,手機收入佔了小米總收入的七成以上,而互聯網相關收入僅有一成。小米衝著互聯網企業普遍的高市盈率、高估值而往互聯網企業靠,並不十分妥帖。

6月14日證監會審核部門給出的84個提問直接質疑了小米所謂“新銷售”等觀念,可謂典型代表了業界前沿的疑慮。

因此,儘管定性上而言,小米是一家不錯的企業,但從定量上講,小米的“用互聯網的方法做手機”的故事能否支撐現在的價格,並非沒有爭議。這也是其需要在股市中被不斷檢驗的。

證券市場與銀行信貸市場不同,允許不同偏好、經驗的投資者集合性地配置資源。這是一個“用腳投票”的動態過程。

廣大投資者一方面不能忽視分析師中廣泛的看空情形,另一方面也不必被首日破發本身嚇得卻步。畢竟小米是一個朝陽行業中的成長性企業,高收益高風險並存。

小米首日破發,只因港股太“老練”|新京報快評

上市對小米和小米的投資者而言,只是一個漫長征程的開始。首日破發表現了港市的審慎,體現了市場評價的多樣性、複雜性。巴菲特曾說他的投資秘訣是“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在這個關口,投資者對小米應該是“貪婪”還是“恐懼”,是一個需要結合自身資財和風格而仔細思考的話題。但不管如何,對投資對象及行業的考察,應當是最優先的任務。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小米目前只在香港上市,所以絕大多數內地投資者對小米這家明星公司只是處於隔岸觀花的、做“模擬題”的狀態。而香港市場相對於滬深市場而言更為成熟,所以港股投資者如何對待小米,也是為內地投資者的現身說法。不難想象,若證監會直接放行了小米,那小米在A股首日甚至首周都不太可能破發。此間的差異值得深思。

另外,這次香港交易所專門在首日上市就為小米安排了個股的期貨期權制度。簡單地說,這意味著現在已經可以賣空小米股票了,或以小博大,用少量的錢購買在特定價格買賣小米股票的權利。這給了投資者更多模式下的交易機會,也有助於降低小米股價的波動。滬深交易所必然會越來越多地引入這些成熟的金融技術,而小米的個案也同樣為我們提供了良好的觀察樣本。

□繆因知(學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