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讀老子之六:穀神不死——老子《道德經》第六章

博雅讀老子之六:穀神不死——老子《道德經》第六章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本章用簡潔的文字描寫形而上的實存的“道”,即繼續闡述第四章“道”在天地之先的思想,用“谷”來象徵“道”體的虛狀;用“神”來比喻“道”生萬物,而且綿延不絕,認為“道”是在無限的空間支配萬物發展變化的力量,是具有一定物質規律性的統一體。它空虛幽深,因應無窮,永遠不會枯竭,永遠不會停止運行。這種支配萬物發展變化的力量,就是對立統一規律。

老子將“道”比喻成穀神。穀神,是山谷之神,山谷是虛空的,“道”也是虛空的,無形無聲,猶如深山峽谷之神。“穀神不死”,體現出“道”的永恆性,即恆“道”。他想說明“道”的作用是無窮無盡的,從時間而言,它歷久不衰,天長地久。從空間而言,它無處不在、無窮無盡。它孕育著宇宙萬物而生生不息。 “玄牝之門”是產生萬事萬物的根源,它的作用非常的大。“玄牝之門”、“天地根”,都是用來說明“道”為產生天地萬物的地方。我們知道人類最原始的本性表現為對母體的信戀,這應該在每個人的內心中都有所感知。然而這種本性在人類的精神的需求上,卻又曲折地表現為依賴於自然,企求與自然合為一體的那種強烈的願望。我們今天對大自然的懷念,對田園牧歌式生活的那種嚮往,也正如孩提時對溫柔的母體,急切地希望在自然無窮的奧秘中尋回我們失去太多了的東西。 老子所講的“道”具有偉大而崇高的母性,天地和萬物從它那裡誕生,並從它那裡獲取源源不斷的生命和享用不盡的養料。它養育著卻不佔有己有,給予卻不自恃有功。

“穀神不死”這段解釋,從人體的內裡去觀察又是另外一翻氣象。“穀神”就是我們中醫所說的“谷之精微”,這“穀神”對應著人體內“谷之精微”被吸收後,通過經絡在內臟之間相互作用,人體這個小宇宙和大宇宙是一個道理,五臟各不相同,全憑營氣運化。

老子的生命哲學還在中國的風水玄學中得到繼承,中國的風水玄學講究山靈水秀,認為山水之中自然會透露出靈氣,講究地氣的運轉和龍脈的生成等。直到現在,風水玄學在民間的應用還是生生不息,不斷引證中國生命哲學的偉大傳統。“人傑地靈”這一句成語深藏著生命哲學的玄機和內在信息。風水哲學把一草一木、一沙一石、一山一水看成一個整體的生命系統,它不是孤立的單獨存在,而是從整體中去把握個體,衡量個體的存在價值,不可斷章取義,相反,只有把個體放在整體中才能體現出價值和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