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這4個「窮習慣」,竟然能吃出富貴病

有約君說

有約君認識一位30多歲的朋友,長期保持一種“艱苦樸素”的飲食習慣:基本每頓都在家吃,甚少大魚大肉,而為了下飯,常常用葷菜裡剩下的汁來撈飯。年紀輕輕的他,卻在最近的一次體檢中查出高血脂和膽囊息肉。這讓他著實納悶,自認飲食習慣還算挺健康的自己,怎麼就患上了“富貴病”?

膳食結構不同了 老式飲食習慣也會吃出慢性病

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營養科主任譚榮韶表示,飲食習慣沒有窮富之分,就我們國家來說,近幾十年來經歷了經濟的飛速發展,上一輩人在物資匱乏年代確實形成了一些飲食習慣。“其實,如果真的完全按照上一輩在經濟困難時期的吃法,是不會吃出‘富貴病’的。因為當時是屬於營養不夠、攝入不足的。”

但現在按照這些老式吃法,卻有可能會吃出“富貴病”,這是因為,現在我們的膳食結構和過去“窮日子”時的膳食結構相比,完全不同了。如果在目前飲食的基礎上再額外增加,則是過量了,容易導致慢性病、代謝性疾病等“富貴病”。

1. 肉汁撈飯

雖然看起來,肉汁撈飯吃的是飯,沒有肉,但實際上烹調過程中,肉類中含有的一部分油脂會成為液體,和本來做菜時就會加入的烹調油一起,以肉汁的形式出現在菜式中。說是肉“汁”,其實正因為含有大量油脂,所以拌起飯來才會特別香。而且,這些來自肉的油脂都是動物油,和平時做菜慣常使用的植物油相比,飽和脂肪酸比例更高。

警惕!这4个“穷习惯”,竟然能吃出富贵病

譚榮韶說,現在我國居民的餐桌和幾十年前相比已經大變樣了。其中一個特點,就是動物性食物和油脂攝入量逐年增多,總體來看“超標”的風險大於不足的風險。過去青菜多是真正的“清炒”,現在炒菜加點油已是標配;過年過節才吃得上的一頓肉,現在對大部分人來說已經是每天的日常食譜。

在新的飲食基礎上,仍然沿用老式吃法,自然會導致油脂攝入過量。

2. 豉油撈飯、鹹菜送飯

譚榮韶說,無論是豉油撈飯還是鹹菜撈飯,在過去之所以流行,都是在當年食物不充足的情況下的做法。那時候主食在每頓飯裡佔了很大比例。要多吃進能量、增加營養,主要的途徑就是吃更多穀類食物,也就是多扒兩碗飯,想使進食更有味道、更易下嚥,可能會在飯裡面加醬油、拌鹹菜。

現在,體力運動比過去少了,夏天也有空調了,攝入體內的鈉不再那麼容易隨汗水排出。高血壓流行病學調查證實,人群的血壓水平和高血壓的患病率都和食鹽的攝入量密切相關。尤其是50歲以上、有家族性高血壓的人、超重和肥胖者,他們的血壓對食鹽攝入量的變化更為敏感,膳食中的食鹽如果增加,發生心腦血管意外的危險性就大大增加。

警惕!这4个“穷习惯”,竟然能吃出富贵病

中國營養學會建議健康成年人每天食鹽的攝入量是不超過6克,這包括了醬油和其他食物中的食鹽量(一般20毫升醬油中就含有3克食鹽)。但2012年的調查顯示,我國居民每人日平均攝入食鹽10.5克。如果再加上豉油、鹹菜,食鹽超標是分分鐘的事。

專家建議,習慣過鹹味食物者,為滿足口感的需要,可在烹製菜餚時放少許醋,提高菜餚的鮮香味,幫助自己適應少鹽食物。

3 清桌子、掃碗底

據說,每個家庭裡都有一個人(通常是老爸或者老媽)負責在每頓飯後“清桌子”、掃碗底,也就是在每頓飯吃到最後,把餐桌上剩下的飯菜一掃而光,即使是已經吃飽了、放下筷子了,但因為怕浪費,也仍然挺著肚子重新拿起筷子。

警惕!这4个“穷习惯”,竟然能吃出富贵病

每天每頓都如此,時間長了,想體重不超標都很難。

“實際上我們可以想一想,經常這樣吃得過量,得了慢性病了,看病、買藥的錢會比吃剩這碗飯浪費的錢要多得多。”譚榮韶說,每頓飯吃到八成半飽是最理想的狀態。如果飯菜經常有剩,又不願意浪費,減少每頓準備的飯菜量就是家中掌勺者的責任了。

4 吮骨吃味

魚頭、鴨脖子、骨架……有的人專門喜愛“吮骨頭”過口癮,就著骨頭的味道就能吃下幾碗飯。這樣雖然看似飯桌上有“葷菜”,而且通常分量都非常足、有一大碟,實際上大部分都是骨頭。可食用的營養物質(蛋白質)含量非常低,通過吮骨頭,肉沒吃下多少,調味料卻吃了一肚子。

警惕!这4个“穷习惯”,竟然能吃出富贵病

尤其是這些專供人啃的骨頭都有一個特點,就是一定要加入濃油赤醬各種調味料才會好吃。但要注意,烹製菜餚時如果加糖會掩蓋鹹味,無形中多加了鹽也不覺得。而且,添加糖是純能量食物,不含其他營養成分,過多攝入會增加齲齒及超重肥胖發生的風險。在平衡膳食中一般不要求添加糖,但如果需要攝入,比如紅燒、糖醋等需要加糖做佐料,應該注意儘量少加,建議每天糖的攝入量不超過50克,最好控制在約25克以下。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伍仞 通訊員胡穎儀、孫冰倩

醫學指導/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營養科主任譚榮韶

圖@視覺中國

廣州日報健康有約工作室出品

有約君猜

你可能還想看以下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