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背後,新三板藥企奮進,平價抗癌藥指日可待?

《我不是藥神》背後,新三板藥企奮進,平價抗癌藥指日可待?

改編自真人真事的電影《我不是藥神》近日大火,作為國內第一部醫藥領域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豆瓣評分高達9.0,幾乎每個去看的觀眾都感慨人生不易。

電影中病人的求生意志、藥販子的道德抉擇、醫藥公司的商業追求,煽情並無法告訴觀眾真相,單純將矛頭指向藥企,簡化問題矛盾的深層次根源,“用簡單的思路解決吃不起新藥這個全世界難題,只會越搞越亂”,醫藥作家劉謙如是說。

在新三板也存在著生產抗癌藥物的醫藥企業,諸如君實生物、阿諾醫藥、合金藥業、盛奇安等。

君實生物簽訂1.5億元合作協議

7月10日,新三板掛牌企業君實生物(833330)發佈公告稱,君實生物與石藥集團(1093.HK)簽訂了《產品合作開發與戰略合作協議》。

協議約定,君實生物將自主研發的重組人源化抗 PD-1 單克隆抗體(產品代號“JS001”)與石藥集團已獲 CFDA 批准生產的產品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結合型)組合用於治療乳腺癌聯合用藥的臨床開發、註冊和商業化開展合作。

上述協議還包含五項里程碑事件,石藥集團同意每項里程碑事件達成後向君實生物支付人民幣3000萬元的里程碑款項,即總額最高為人民幣1.5億元。

君實生物作為生物醫藥研發企業,在新三板一季度虧損榜單中,君實生物淨利虧損1.01億元。

而2017年實現營業收入5449.98萬,同比增長817.65%;淨虧損3.17億,相較上年同期虧損1.35億,2017年虧損幅度再度擴大。

2014年至2016年,君實生物也均處於虧損狀態。

君實生物2017年相繼開展晚期黑色素瘤、晚期尿路上皮癌、晚期胃癌、晚期腎癌、晚期食管癌、晚期鼻咽癌等10餘個適應症的Ⅰ期、Ⅱ期、Ⅲ期臨床試驗,JS002、UBP1213、UBP1211 亦分別進入不同階段臨床試驗。

掛牌期間,君實生物分別在2016年1月、5月、7月、11月以及2017年6月和2018年4月完成6次定增,合計融資約16.2億元;2018年2月,君實生物成功發行創新創業可轉換公司債券,融資2億元。

即便融資逾18億元,公司仍無法擺脫虧損境地。2018年5月,君實生物宣佈正式進軍港股,謀求“新三板+H股”上市,尋求更大的資本市場。

平價抗癌藥指日可待?

《我不是藥神》的故事原型之一就是諾華製藥。

7月10日,前新三板企業阿諾醫藥宣佈與諾華集團、簽署一項全球許可協議,通過支付首付款、里程碑金和銷售提成的方式,獲得腫瘤治療藥物 Buparlisib (BKM120) (AN2025) 的全球獨家開發、生產與銷售權利。

Buparlisib (BKM120) (AN2025) 是一種具有腫瘤免疫 (I/O) 作用的口服泛 PI3K 抑制劑,在實體瘤和血液惡性腫瘤患者中已顯示臨床活性,與紫杉醇聯用治療頭頸部鱗狀細胞癌的全球臨床2期試驗已完成,且藥物安全性可管理,已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快速通道資格認定(Fast-Track)。

醫藥圈流傳著一種說法:“靶向藥之所以昂貴到要賣幾萬元,那是因為你買到的已經是第二顆藥,第一顆藥的價格是數十億美金。”言下之意,天價藥不能歸罪於藥企貪婪,而是研發成本巨大。

據稱,諾華集團在1997年到2011年間研發花費大概在836億美元,在這期間只批准了21個新藥,平均算起來每個新藥花費為40億美元。

讓所有人都用上天價新藥,註定是種奢望。原研藥的專利保護期一般為10年-20年,如果不給藥企市場壟斷的機會,賺取足夠的利潤,藥企很難有動力繼續新藥研發。

在專利期過後,專利藥的價格一般會出現斷崖式下降。

一些進口原研藥在去除關稅、增值稅後,為何價格依然高於其他國家?

這主要原因是因為中國醫藥產業的議價能力不足,中國沒有具有知識產權且藥效和同類突破性藥物相當的藥物上市,由此可見創新藥的重要性。

民有病可醫,還需創新藥和仿製藥雙向發展。

在美國創新藥和仿製藥呈現出兩個極端——創新藥價格昂貴,但仿製藥市場競爭激烈,價格便宜。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專業監管,讓上市的仿製藥質量得以保證。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醫藥代表行賄。2013年,醫藥巨頭葛蘭素史克被曝出利用賄賂手段謀求不正當的競爭環境,向政府部門官員、醫藥行業協會和基金會、醫院、醫生等行賄,導致藥品行業價格不斷上漲。

(部分內容來源南方週末、互聯網分析沙龍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