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诗词尽显独特的气质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诗词——诗词尽显独特的气质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于1936年2月创作的一首词。“原驰蜡象”原作“原驱蜡象”,“红装素裹”原作“银装素裹”。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还有一种说法,1936年,毛泽东率领红军渡黄河东征,从山西省石楼县第一次踏上了山西的土地,并在石楼县留村写下了《沁园春·雪》。

上阕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下阕 对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作者伟大的抱负及胸怀。

全词用字遣词,设喻用典,明快有力,挥洒自如,辞义畅达,一泻千里。全词合律入韵,似无意而为之,虽属旧体却给人以面貌一新之感,鲜活生动,凝练通俗,易诵易唱易记。

1945年秋,毛赴重庆谈判时,赠该词给柳亚子先生。1945年10月14日《雪》公开发表于《新民报晚刊》,引起轰动。

柳亚子评说:“中国有词以来第一手,虽苏、辛犹未能抗手,况余子乎?”

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毛泽东诗词——诗词尽显独特的气质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描绘了1956年中国积极建设的现象,表达了毛泽东对中国人民建设祖国和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体现出来毛泽东对未来景象的展望,也表达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

1956年,中国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突飞猛进的新局面。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修建武汉长江大桥。1955年毛泽东视察了全部工程。1956年毛泽东巡视南方,又视察了大桥的施工。6月1日、3日、4日毛泽东三次畅游长江,写下了《水调歌头·游泳》。以雄壮气势和乐观精神和在风险里见豪情的内涵,酣畅地表达了在中流击浪前进的壮志豪情。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毛泽东诗词——诗词尽显独特的气质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是毛泽东写于 1961年11月17日的一首诗。

上世纪六十年代,赫鲁晓夫修正主义破坏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美苏两霸联合向我国施压,在1960年7月,苏联突然撤走援华专家,撕毁中苏合同,挑起中苏边境纠纷,任意践踏国家间的关系准则,推行世界霸权主义。1961年10月,赫鲁晓夫召开苏共二十二大。1961年11月17日,毛泽东便写下了这首《七律·和郭沫若同志》,用艺术的形式概括和总结了共产主义运动的斗争规律,给共产主义战士指明了斗争的策略。《七律·和郭沫若同志》就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自信、自尊,面对妖孽无所畏惧、敢于斗争、敢于降妖除魔的硬骨头精神。

本诗的艺术特点主要是采用借喻等手法,形象地揭示出写诗的目的,蕴意丰富,很有吸引力。诗词语言精练,比喻恰当,想象丰富,寓意深刻。“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借此比喻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上,一些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和势力也可能在一个时期内气焰嚣张,制造什么千里尘、万里埃,但到头来只能像白骨精那样落得一个可耻的下场,同时也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自信、自尊,面对妖孽无所畏惧、敢于斗争、敢于降妖除魔的硬骨头精神。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

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毛泽东诗词——诗词尽显独特的气质

1965年5月22日至29日,毛主席在巡视大江南北时重上了井冈山。他抚今追昔,一口气写了两首以“井冈山”为题的诗,一首是《念奴娇·井冈山》,另一首就是《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最早发表在《诗刊》1967年1月号。作者采用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以登井冈山为题材,在忆旧颂新中将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实践精神相结合,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熔于一炉,慷慨激昂,表达了作者要继续革命的英雄气概。

上阕首句如陨石坠地,似鸿鹄凌空,起笔突兀非凡,气势博大,意境高远。“凌云”二字,不仅形容巍峨的井冈山之高,而且形容伟人志向高远。自从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开创了中国革命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乃至重游井冈山(1965年5月),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已有38年了。这38年,神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诗人从“坐待时机自主张”少年,到“风华正茂”上学时期的“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青年学生,以至经长征、驱日寇、灭老蒋、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重上”不仅照应上文“久有”重访井冈山夙愿,而且表达了诗人盼望故地重游迫切心情。

全词笔调明丽、轻松,挥洒自如;节奏优美欢快,巧妙运用谚语、古人诗句。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一体,意境开阔、高远。可以说其艺术性和思想性高度统一,是现代诗词宝库中难得的瑰宝。

满江红·和郭沫若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

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

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

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毛泽东诗词——诗词尽显独特的气质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是1963年1月9日毛泽东从《光明日报》上读到郭沫若的词《满江红》后,非常感动,自然激发起胸中久蓄的诗情,所创作的一首鼓舞人心的反霸权主义的词。此词直抒胸臆,是一首"反霸权"的战斗檄文。首次公开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的《毛主席诗词》。

1962年冬,中国刚刚走出三年困难时期的困境,中苏关系又开始紧张。同年年底,郭沫若填《满江红》一词,借此表达中国人民面对反华势力,团结一致,坚持斗争的必胜信念,同时也歌颂了毛泽东、毛泽东思想、坚强的中国人民。毛泽东读后当即作此和词。本来郭词写的理直气壮,富有激情,但无意间似乎把反动派的声势过分看重了些:“沧海横流”、“天垮下来”、“世披靡矣”,未免言过其实。毛泽东的和词,就是针对这一点而发的。诗人高昂的时代巨人的头颅,对几伙苍蝇、蚂蚁、蚍蜉等害人虫,投以蔑视的目光,给以憎恶得申斥;并意气风发,大义凛然,发出了战斗的号召,显示了胜利的信心。将词当成了一篇战争檄文,整首词洋溢着快人快语的激愤。

这首词自始至终贯穿着反帝反霸、捍卫马列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思想意志。上片多用典故,对霸权主义者的反华行径予以嘲讽、揭露和鞭撘,笔调冷峻而不乏诙谐。下片则“高吟肺腑走风雷”,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热情歌颂风起云涌的世界革命,风格雄浑壮伟。上下片浑然一体,形成大开大合波澜起伏的艺术特点,表现出一种至大至刚的气概之美。

七律·冬云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

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毛泽东诗词——诗词尽显独特的气质

《七律·冬云》是毛泽东1962年冬天所写的词。

写这首诗时正好是作者的69岁生日,国际国内形势依然严峻。正值隆冬,写实但实景中蕴含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景寓情,作者再次抒发“无限风光在险峰”的豪情。诗中作者形象地展现了这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紧迫状况,一展早年英迈豪气,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独驱一切“虎豹豺狼。这二句的“虎豹”、“熊罴”都指反动派邪恶势力,同时在诗意上又与冬景相谐调。

诗人以“白絮”喻满天大雪,以低沉的“冬云”、纷飞的大雪、凋零的“万花”象征险恶的国际环境,以“英雄”“豪杰”象征大无畏的诗人所代表的中国人民,以“虎豹”“熊罴”象征强大的国际反华势力,以“梅花”象征历经磨难更坚强不屈的中华民族,以“苍蝇”象征屈从于强权的国家和政党。同时将险恶的环境与抒情主人公的坚强意志对比,将软弱渺小的“苍蝇”与傲雪挺立的“梅花”对比,一反一正一丑一美,以反写正、以丑突出美,有效地加强了表达效果。

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比喻、象征、对比的艺术手法,交替使用、相得益彰,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意志。抒情气势雷霆万钧如入于无人之境, 又一次体现了诗作大气壮阔的特征。


分享到:


相關文章: